眞篇一千言章
第一章四十四言
眞眞眞神无不灵灵无不神
灵爲神之用眞眞之妙灵亦神故精亦妙
粗亦妙
九还之道杳杳之眞无爲无作眞全神却
致一爲眞数至九还归一十即一也若百
千万乃衍十而成耳自一而九周极万物
九还於十复本之义却神全眞无爲无作
谓之眞人
一定之器眞元大朴眞眞眞眞眞眞眞眞眞
道有大小眞爲道母衆人自道入眞眞而
後神至人以神入眞却神返本故曰一定
之器眞元大朴眞眞眞申言之者不杂之
谓也
第二章一百一十一言
杳杳冥冥至精至眞神一不杂定变定化
杳冥非无精眞生於杳冥故杳冥者精眞
之本也抱精守神一而不散变化出焉人
甞求变化於变化而不知自然之必变必
化盖杳冥爲眞精之本一爲变化之本求
精眞必不精眞求变化必不变化若神不
杂则必变必化有不待言者此圣人所以
贵无爲也
眞元妙有眞一自然深根固蔕
妙有者无所不有眞元之中可以位天地
育万物人见其如此不知爲眞一自然深
根固蔕者根於妙无也唯其根於妙无故
妙有开敷如根有枝如花有实皆自然之
理
一又一信又信信信不脱後天地息
一者无所不一信者无所不信学道者之
病在不能一不能信故动则一人也静则
一人也语则一人也黙则一人也如此则
不一矣信有眞理而不信无理之不眞信
有清净而不信无物之非净信有一我而
不知六合之内无适而非我信有一心而
不知巨细之物无物而非心如此则不信
矣不一则不可强一不信则不可强信欲
其必信必一一之又一信之又信非有眞
见者不能若信信不脱虽天地有尽而此
见盖未甞终穷也
眞一妙道自然眞道各眞其眞一眞曲全
知自然之眞则运用之间无使然者学道
之士运用皆空遇事则施应而不胶无事
则虚虚而不寂故动亦眞静亦眞直亦眞
曲亦眞动不失静曲不失直故曰眞以曲
全
吾元始眞道得一尽矣
孔子谓子贡曰赐汝以吾爲多学而识之
者欤曰非欤曰非也吾一以贯之且多学
而识识爲学病识之所爲病者犹不知一
也荀知其一则仁义不相戾忠孝不相违
刚柔不相背曲直不相害动静不相乱语
黙不相反如是则道一道也物一神也物
不异道道不异物精亦粗粗亦精故曰通
於一万事毕
衆眞皆息吾不知其息眞元妙一
动无非眞故息无不眞眞动无动眞息不
息故曰吾不知其息是谓眞元妙一
吾元始鎭於元首一眞之道吾无所不一吾
眞元至道衆眞归吾一眞道眞常矣
楞伽有外道常论谓凡物本常本常不变
又谓物本不常思量计常若物本常则常
爲定论若物本不常思量计常则常爲非
实故释氏抵之老子曰知常曰明此曰眞
道眞常所谓常者即一即眞即妙即元即
神即道故曰吾无所不一衆眞归吾一不
独此也即事即理即物即我即有即取即
爱即受无所不一无所不空是谓眞常至
一
第三章五十二言
妙一元一神一三一同眞妙一不散无爲变
化眞元自然
妙非妙元非元神非神何以故同一眞故
眞同不散故变化不测而犹自然也
见一守一抱一入吾元一
必先见一於无所不一然後能守一必能
守一於无所不一然後能抱一若不能见
则不能守不能守则不能抱不能抱则不
能入矣故一以见爲先苟於物不见一则
短长相害物我交违又安能守而不失乎
吾太上元始妙定眞一太一元始之尊号得
之者眞
元始妙定即释氏所谓涅盘也楞伽谓涅
盘与空无别有谊此即眞一太一之谓也
第四章一百四十二言
一眞返元万化归一眞一守一入吾神天无
一非一一不可一元始之眞道一不变神一
不化一返妙元元之一道
眞返於元万归於一守眞存一是谓神天
神天之妙无一非一楞严佛告文殊如来
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縁并所想相如虚
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縁元是菩萨妙净
明体云何於中有是非是如汝文殊更有
文殊是文殊者旣识其眞於中实无是非
二相且见自眼根縁於尘色因有尘色内
发识知三摩地中观此尘縁犹如空华本
何所有不可谓是虽是空华而知空华者
元是菩提不可谓非今以佛语参对发明
如眼见色万有不同由是言之又谁是一
原其本根由吾元妙若非元妙尘无所縁
由是而言又谁非一若未识文殊言文殊
者有是与非旣识文殊则是非二相自然
不起一与非一义亦如是由不知一故有
是非?择推寻旣见一眞其间自无一与
非一故曰无一非一所谓一不可一者此
言一之不可定也若以一定爲一则一而
不变故一不可一若道一则不变不变则
非道神一则不化不化则非神唯一返妙
元虽万不同而一不见一是谓元一之道
吾元始至眞无极上眞元道生吾无神之道
眞之至道之上无神无极是谓元始
眞眞之体倚仗元黄无无之数忽然有一吾
得而见
眞眞无体倚天地而成体无无无数假於
一而有数有体则有物有数则有滋於物
知眞於滋知一非有道者不能
孰能守吾眞一于妙眞见眞一知一一寡一
微守之尊一无始至无极
惟眞见眞惟一知一方其爲见物所不见
方其爲知物所不知其守之也至寡至微
其用之也至溥至博方其守之也几於无
始及其用之也至於无极
眞定无爲一妙无数无爲无数元始眞一
有爲渉於境有数渉於物眞定妙境无境
之境眞一妙数无数之数故曰元始眞一
无神居乎衆始道全无数眞全无爲眞得眞
矣
苟不识眞则一尘可以蔽天一芥可以覆
地儵见其眞则虽在事物间犹无数也犹
无爲也此由衆人无眞故所见皆不眞圣
人自眞故所遇皆无不眞也是谓眞得眞
第五章十五言
眞守眞衆僞不生信信之诚眞道得矣
以眞守眞则无僞不眞以僞求眞则无眞
不僞中庸曰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所谓天者识发於中有若天然无诚之者
傥有意於诚则是思诚思则有邪思则爲
伪人道之患自此始矣信信之诚无思有
信有信之极自然而诚此爲眞道之极
第六章一百一十五言
神生眞眞生神神合眞变化定无神神入眞
致一後得入神至眞吾归无无
眞神相合虽有变有化而无变无化皆本
自然神神入眞不见其变化由是致一得
一虽千变万化而皆出於无有是谓吾归
无极
太始眞一未生恍惚之数在毫末之始元始
得其妙数守一不变定无固始守神不离一
眞守神神不见守
易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原吾未生
吾从何来及其旣终吾从何去若知其自
来即可知其自去矣太一之始未生之初
恍惚之数在毫末之端方是时一全而不
分元始得其妙数妙数者一之谓也元始
能守一不变定无固始故能独立於天地
之先人所以流浪生死由其不能全一在
於无中不能自持太始之一分爲六用揽
尘成根故有形象无不可定始不能固根
结形成喜怒易其性哀乐动其情去本逐
末遂乖元始至人则不然知尘虚妄尘不
能縁尘旣不縁则六不分一一全於无内
莹发光故无无之用定始始之道固自然
神不离一一不离神以眞守神神不见守
何以故本不离故本自不离守亦无用
吾不爲无无之用不在有有之形妙谷含眞
妙眞含虚妙元眞一之元吾眞自得
知神之生於眞即是爲无无之用知眞之
可生神即是生有有之形无无之用而吾
爲其用有有非形而吾爲其形皆由知始
故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
斯即涅盘无漏眞净但於无用之用用而
不用於有有之形形而不形知见不生知
见无见即是妙谷含眞妙眞含虚眞眞自
得吾不知其得
得一无得眞得眞元妙眞一无有
学道有纤毫所得即爲尘劳故清净经云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佛书云於法实无所
得若云有得得必可矣可得可失所见不
眞若得一而实无得一不可离我即一一
即我是名眞得眞一无有
第七章一百五十三言
皓皓眞元冥冥妙一洞然元谷恍生玉室吾
方抱元素含黄极定其丹檏无色无声寂然
眞体与吾爲一
眞元妙一皓皓其素冥冥其深如谷之虚
如室之温抱元素者天之色也含黄极者
地之象也抱元含黄包括天地以爲丹檏
所谓丹檏无色无声寂然眞体若以有檏
爲檏乃元黄之分非其全也抱元含黄则
天地未分自未始有天地而眞体与吾爲
一矣此之眞体本与吾一由吾不一与一
自异故散失元常元常之道一者自得
吾元始得一眞之道元黄大象妙一清净虚
中化一眞元未变道不可得
元黄大象未始有象唯妙一清净而巳自
虚中化一而大道生若眞元未变妙妙无
形元元无体神神无数眞眞无变则道不
可得
大道隐眞眞元无作神眞一定兴逝不去眞
名乃乆是谓信流眞逺眞还一返
眞散爲道道隐至眞道在天下大而妙元
小而仁义则道有小大得道者生失道者
死则道有得失人存道兴入亡道废道有
兴废若眞一妙元则无作无止无去无来
湛然常存兴逝不去故眞爲常道眞名乃
乆眞从道降流不失信逺不失初道散爲
物去本逺矣而眞未甞?一未甞离若能
还一返眞复归元初则未甞散未甞亡也
吾太始神符妙不可得与物同名吾一无名
眞名不去
易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宻吉凶与民
同患神以知来智以藏徃心者七情之根
有喜有怒有哀有乐皆非心体去情纯性
谓之洗心心不杂情精纯自住谓之退藏
於宻在我如此则渉世而未甞渉世与民
同患而实未甞同患故退藏於宻则无我
与民同患则无物内无我外无物则其始
无始故曰神以知来其终无终故曰智以
藏徃至人神符於太始妙不可得然出而
能与物同名虽与物同名而吾一无名所
谓妙不可得者即退藏於宻也与物同名
者即与民同患也虽与物同名而吾一无
名则名可同而一不可同名可名而一不
可名即无始无终眞名不去之义
守名名离执檏朴散建檏立名失吾眞矣守
无名鎭无檏是谓元檏妙眞长生乆视之道
有名即同物可执即同器唯守无名鎭无
檏无物与器即无得无失是谓长生乆视
第八章二百一十八言
恍恍惚惚火中生神杳杳冥冥水中生精火
炎升上七变生神水流降下六化生精七六
变化上下相成精神徃来妙体生眞神七变
生眞火精六化生眞水六七十有三妙
神生於恍惚属火精生於杳冥属水火之
性上水之性下上下相交精神徃来故水
中有火火中有水精中有神神中有精是
谓七六变化上下相成天一生水性本阳
也体成於六而属隂地二生火性本隂也
体成爲七而属阳水自上生而性下火自
下生而性上庄子曰至隂肃肃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於地肃肃之气本出
於天天一之用降而下行中交天五成形
爲六生水而属地赫赫之气本发於地地
二之用出而上行中交天五成形於七生
火而属天故水本天而其成则地在人爲
精火本地而其成则天在人爲神故谓之
六化七变七六变化合爲十三然则十三
者乃水火之体是其巳变巳化之质非元
变元化也
妙吾之至眞眞一生於妙数之始神中精与
吾岀生精中神与吾入死死不亡生不壮十
有三之妙知之守之用之长生乆视吾道合
眞号曰眞人
十有三乃数之成爲水火之质水火以质
相遇则尅贼不能以相容唯水火之元数
眞水藏於眞火眞火藏於眞水眞眞不坏
此易所谓水火不相射者言其眞水火之
能相容也至人知之求水之眞於心於心
配汞求火之眞於肾於肾配铅心神也神
中有精其精不灭肾精也精中有神其神
不壊虽出生而不生故曰生不壮虽入死
而不死故曰死不亡眞人於十有三之形
而识十有三之妙知之守之长生乆视
眞人抱一致一含眞天火神地水精天地精
神七六水火吾合爲眞十三返妙眞一自然
妙数合眞入死出生之道得矣
水火二物同原而异体相克而相成唯眞
人然後能一之於是抱之使之不离致之
使之不散舍之使之不异合天地精神七
六水火皆致其用由返十有三之妙然後
眞一自然傥不知十三返妙而徒任水火
之死质不循其初则更相克贼水败火?
不终朝而死矣
昩十有三之妙数?眞取死吾曰眞死眞死
眞亡不得返常
知眞水火之交相养然後知精神之交相
生昧其交数则物失其养物失其养则死
亡随之是谓眞死
天生神地生精天地合妙眞一不化无极之
道吾眞无上是谓无上眞道
天生神地生精者物物得之至於合天地
精神知神中有精精中有神能使眞一不
化者唯至人爲然是谓无上眞道
第九章一百五十言
日火月水日神月精神魂精魄天长地乆十
有三之妙数万物不能逃一变一化浮沉鬼
神日月相移
阳本於隂隂本於阳夏至隂生於天冬至
阳生於地故水中含火火中含水神中有
精精中有神在人爲魂魄相抱在物爲天
地长乆皆十有三之妙数万物不能逃但
人不识其变故阳穷於阳火上而不能下
隂穷於隂水下而不能上若知其变化使
龙从火出汞出於砂识心中之至隂虎从
水生银自铅成识肾中之至阳自然龙虎
相交铅汞相配内可以成丹外可以成物
是谓浮沉鬼神相移日月古语云至人夺
得造化意手抟日月安炉裹又曰五行颠
倒术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者以此
天地至眞吾始未辟混合爲一眞吾方守於
元始恍恍惚惚吾不见十有三之妙数自然
之道在吾三要吾知其要不知其妙
此言水火虽眞而非眞吾之至眞自吾始
未辟合而爲眞方是之时孰爲水火吾方
守於元始恍恍惚惚亦孰爲十有三之妙
数及自然之道相交相成自一爲三所谓
三者水一火二水火之交爲三此之谓三
要三要旣成亦自然配合无使之者在吾
未甞不一吾亦不知其妙此非故爲不知
乃自然而成虽不知可也
固定太初守鎭元始道合元眞吾入无极无
尽链成浩劫妙一灵元恍惚之数杳冥之眞
自然之神生元始终元极太眞妙数元始眞
道元始用之至至成天成地
化錬水火交养精神足以爲道矣而未爲
至也所谓至者必在固定太初守鎭元始
道合元眞入於无极链成浩劫妙一灵元
自然之神无始无终是数非数是道非道
然後能变化万物吾元始用之以成天成
地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