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在6月28日,收到了贾诩于7月23日发出的四百里加急快信。
当时,杨平正带着钟矛、吕姝、郭嘉,在护民军第12师的护卫下,来到昫县(今连云港)海边视察。
同行的,还有一队工程兵和1000人的后勤兵。
杨平此行的目的就是食盐——来到三国时代半年多,他自己吃的盐经过自己提纯的精盐。
而百姓吃的盐质量差、有毒且昂贵。
作为来自21世纪的人,杨平掌握熬煮食盐、海滩晒盐等简单知识,脑中还有十几个海水制盐的视频。
半个月前,彭城之战结束后,杨平便派一队工程兵到海边实验晒盐方法;
后续大部队到达后,又派1000名后勤兵在昫县继续大规模的实验。
6月23日,杨平在徐州彭城召开第二次开疆扩土大会,将豫州、徐州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
发配到恒河以东、今伊朗以西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开荒。
处理完这些事后,他便赶往海边晒盐场。
看到海滩上堆积如山的、可当货币使用的精盐,吕姝、郭嘉等人皆目瞪口呆,杨平却反应平淡。
同行的还有徐州州长钟矛(他此前担任宛州州长一个多月,完成宛州分田编户工作后,由周田暂代宛州州长,他则赶来徐州任州长,同时兼任护民军第四镇护军‘类似政委’)。
钟矛同样也惊诧于,杨平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自古以来,都有煮海得盐的做法,但却从来没有想过,直接利用太阳这种最常见的能源,将源源不断的精制白盐给晒出来。
如此节省损耗,却能大规模地产出昂贵到极致的精盐。
(pS:东汉时有海水晒盐法,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如缺乏高效的结晶池设计、对天气依赖性强等),
晒盐的规模和普及程度不如煮盐法广泛,煮盐仍是更主流的制盐方式。)
作为穷苦人家出身的钟矛,不由得开口问道:“都督,这等精盐,我太平民团治下如何出售?”
钟矛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跟着杨平过来的吕姝、郭嘉,以及东海郡原本的富商糜竺等一批徐州土着,立即目光灼灼地看向杨平。
就听杨平风轻云淡地说道:“本都督将晒制海盐的方法、具体流程刻成石碑,沿海岸线,每隔百里树立一个。
以后,九州沿海,所有人均可以在沿海十里之内租赁土地,或晒制海盐,或用古法熬制海盐。
所产出的盐,由太平民团商部进行收购,收购价为:本年度大米或小米或麦子一斤同等的价格。
由商部安排全国各个县,每个县以招标的办法,选出一个食盐经销商,精盐全国统一零售价:每斤精盐价格,不得超过当地大米、小米、麦子同期两斤的价格。
对于路途遥远或者行路艰难的地区,商部会给予经销商一定的补贴。
但是盐价,必须稳定在同等重量不得超过当地粮价的两倍!
若超出这个价格,本地县令和食盐经销商,抄家灭族!
这是底线!”
听着杨平对食盐的规划,在场众人立刻在心中做了计算——
东汉的粮价,在汉明帝时期达到最低,折合一下,一斤谷子大概就两文钱。
而杨平已经将打下的土地,全部平分给治下百姓,如此,有个五六年时间,全国的粮价将会降到低于汉明帝时期,
也就是说,到时全国各地的盐价就会控制在四文钱以内!
天呐,这是个什么水平?!
而且,杨都督明确表示,会将晒制海盐的操作流程公之于众,所有人都可以来海边租赁土地、晒制海盐。
而晒制海盐,产量如此之大,即便是以东汉巅峰时期的5000万人来算,一个人一年消耗不过10斤,共计需要也不过5亿斤食盐。
目前这个实验性质的海盐场,只有1000多亩盐田计算,一年便可以获得超过100万斤食盐,只需要500个这样的实验场,就可以满足整个大汉食盐的需要。
而大汉沿海各县,至少能开垦出一万个这样的实验场,食盐产量会达到供大于求的要求。
而且杨都督又给各地制定了食盐最高价,这样一来,走私盐根本就没有利润,从此以后,私盐贩子这个勾当,就可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杨都督让全国百姓吃得起精致的食盐,这是多大的功德?!
故而,一群人稍微沉默片刻,便纷纷对着杨平躬身行大礼道:“都督英明!当万世流芳!”
杨平倒没什么得意,毕竟,他在21世纪,就一直吃的是低价精盐。
示意众人起身,杨平就带着他们,陪同盐场的负责人,一项项地观看晒制海盐的每一道工序。
可以说,晒制海盐没有任何难度,需要的,也仅仅是保护好晒盐的工人。
众人就见:被杨平派来充当技术指导人员的后勤兵们,纷纷穿着特制的长筒皮靴以及长筒手套。
期间,杨平给商部赶过来的负责人,下了一道命令:“以后,凡开晒盐场的,必须置办足额的皮鞋、皮手套。
商务部要定期检查,若发现盐场劳作的人员,手脚有腐蚀的迹象,轻则重罚盐场,重则关闭盐场,追究盐场主的刑事责任!
这些,商部要做出标准的细则,连同本都督公布的晒盐之法,一同刻到石碑上。”
看着杨平如此以人为本,跟随在后边的糜竺,再一次庆幸自己的做法。
糜竺做了什么?糜竺把他妹妹糜氏送给了杨平的外舅吕布做小妾。
(这里说一句,糜竺这个大地主、大豪商,当年在刘备主政徐州的时候,没有送上妹子,反而在刘备被吕布击败以后,带着几千残兵败将都要散伙的时候,不仅送上了妹子,而且送上了家奴、粮草,倾家荡产帮助刘备,这投资的眼光也是没谁了。)
杨平拿下彭城后,糜竺倒是想把妹子送给杨平,可是思虑半天,发现杨平走到哪里,都带着吕姝,少年夫妻此时正是蜜里调油,送一个人去插脚,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能起反作用。
糜竺在看到了养伤的吕布之后,特别是听说护民军攻击定陶时,在途中,把在小沛避难的刘备家眷给抓了。
吕布愤恨刘备背刺他,就把刘备的妾室甘夫人纳为小妾,不顾胸前断了两根肋骨,夜夜折腾。
糜竺就想着:与其把妹子送给杨平,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还惹一身骚,还不如把妹子送给吕布这位未来的国丈,好处肯定是能大大的捞。
所以,原本历史上为刘备生下阿斗的甘夫人,以及陪着刘备东奔西逃的糜夫人,全部成了吕布的妾室,阿斗根本就没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了!(这段,主要是回应一下前文书友的评论。)
杨平是在昨晚行进一夜(夜间凉快),今日清晨抵达海边的。
吃过早餐后便开始巡视晒盐场,此时太阳刚刚升起,不过早上8点多钟,但无遮无拦的海边,仍晒得人们难受。
于是,参观完制盐过程之后,杨平就带着众人来到了临时休息的营地。
说是营地,其实就是太平民团的简易窝棚,挡不了风,勉强能遮一下雨、遮一下阳。
本来,杨平是想在这里主持一下关于建立晒盐场、全国转运食盐等各个环节统筹的会议。
但一群人刚落座,奔腾的马蹄便从西而至,一名背上插着四面小红旗的骑士,气喘吁吁地给杨平递上了一封信。
杨平接过信件一看,是贾诩写的,于是找了个安静的地方撕开信件,看完之后,杨平心绪莫名——
本来,杨平以为,经过自己这只小蝴蝶这么一扑腾,在关中地区混战的李傕、郭汜二人,有可能会背离历史上的行程,不会在六月份率部离开长安去追击汉献帝刘协。
却没有想到,这两个二百五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仍回归了历史的正线。
此时的关中地区,出现了一片权力真空。
杨平在来徐州之前就做了推演:如果李傕、郭汜离开关中,自己要不要命令在南阳地区的守备军队,通过武关道前去接收关中?
最终,杨平给否决了——
原因是:被李傕、郭汜这两匹恶狼折腾了数年的关中地区,农业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所有灌溉的渠道全部废弃,所有的农田废弃了九成!
如果要拿下关中,至少在明年秋收之前,就得源源不断地向关中输送物资。
更要命的是,关中经过李傕、郭汜这么一折腾,雍州现在人口估计连50万都没有,
而且,都在关中平原以外的黄土高原地区分散着,治理起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杨平要执行迅速平推三国的整体战略,想的就是让贾诩出使关中,稳住那两个追击汉献帝失败的二百五李傕、郭汜,
待自己击败河北袁绍、汉献帝刘协等人聚集的地主豪强武装之后,
以关东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充盈的府库钱粮,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向西拿下关中、凉州之地,
就像当年进行完三大战役胜利之后,再进行渡江战役就势如破竹了。
却不曾想,贾诩在信中给自己的提议:不是稳住李傕、郭汜,而是直接收服他们。
收服之后,留下他们在关中地区收拢的部众(这些人,大概率可能会接受杨平分田编户的政策,建设关中)。
而李傕、郭汜原本的核心西凉兵,愿意加入护民军的,就按照对张绣所部的处理进行整编,
李傕、郭汜的死忠分子,可以直接编练成开拓兵团,让他们西出玉门关,寻个地方去建国称王。
贾诩意思是:把这两支相当有实力的部队当成趟路打手,让他们在西出玉门关前,把凉州地区的马腾、韩遂,这些地方军阀直接梳理掉!
如此,这支偏师,既不会牵动太平民团太大的精力,影响与河北的对决。
而且,这只偏师也有七成的把握,在与河北对决落幕之前,就能把凉州献过来。
不得不说,贾诩给杨平画的这个大饼,让杨平心动了。
拿着信件,杨平示意钟矛带着众人,继续商讨食盐的事情,他则带着吕姝、郭嘉,来到了一个晒盐工人的窝棚里。
杨平将贾诩的信件递给了郭嘉。
郭嘉看完后,杨平问道:“奉孝,想必你应该也能猜得出,本都督不准备在短时间内出兵关中,这是个投资很大,收益很小的事情。
故而,本都督早前命令,隶属于第三镇的教导营4000余精锐,在黄河拐弯之处修筑新的关城——潼关。
目的就是把纷乱的关中暂时隔离起来。
如今贾诩顾问准备出使关中,却给本都督提了这么一个宏大的战略。
奉孝以为,本都督是应该执行自己既定的策略,还是执行贾诩顾问的策略?”
郭嘉不愧是鬼才,思维转动速度相当快。看完贾诩的信,郭嘉就在心里感慨:
贾诩这老狐狸不愧是凉州人,这是想尽办法,给他们凉州势力在杨平太平民团里增加话语权。
如果按照杨平原来既定的政策,打完河北再去收拾西北,那么凉州仍然是杨平新政权中最后平定的地方,除了投降派就是投降派,能有什么话语权?!
可按照贾诩的这个战略构想,那就不同了:
一帮凉州武夫,在河北未定之前,就帮着杨平政权平定了凉州,甚至如果他们速度够快,还能腾出手来,派遣一部分兵力参与终极战场——河北大战。
那样,天下平定以后,凉州人在杨平政权内的话语权就会大大的加强。
至于贾诩提的这个战略构想靠不靠谱,郭嘉表示,同样作为谋士,贾诩是老前辈。
这个极其惜命的家伙,一旦激进地给主公提意见,那就说明,这个激进的意见有七成的把握能够实现。
于是,郭嘉将信件递给杨平,向杨平建议道:“都督,若按您原来的战略执行,就怕李傕、郭汜二人,在我等与河北对峙期间,头脑发热做出不可控的决定。
若按照贾诩顾问的意见,我太平民团仅需要提供一定的粮草,便可彻底将李傕、郭汜,这两个不安稳因素排除掉。
进而,连远在凉州的韩遂、马腾之流,亦将被李傕、郭汜二人灭掉或者缠住,
使我护民军在与河北决战之时,无后顾之忧,请都督决断。”
虽然郭嘉很想代表豫州,特别是颍川郡的本土势力挡掉贾诩的意见。
但杨平在前些天的开疆拓土大会上,把豫州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骂了个狗血喷头——
就因为这些世家大族异想天开,想让郭嘉当代表、当说客,说服杨平在政策上撒开口子,让他们能够换一个主子,继续统治地方。
他们还给杨平开出了诱人的价码:如果杨平愿意开放世家大族弟子加入太平民团的禁令,他们愿意劝说河北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把袁绍、汉献帝刘协一起打包送给杨平!
可是此时的杨平稳操胜券,怎么可能和这些心怀鬼胎的世家大族合作?
所以,杨平在开疆拓土大会上,继续强硬地要求这些失败者,接受唯一体面的退路——带领家人到九州之外开疆拓土去。
既然豫州的本土势力,已经被杨平收拾、赶走了,那在今后杨平新政权的朝堂上,也就不存在豫州派了。
不过当时郭嘉想得更深:杨平的嫡系,其实全部都是豫州派——
因为杨平是从许昌附近的流民营地起家,这些流民以及手下的核心将领,全部都是大河之南的流民,是地地道道的豫州派。
但目前,杨平起事时间太短,政权内部还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派系纠纷。
于是,郭嘉也就不想做恶人,而是实实在在地从可能性上,与杨平分析李傕、郭汜二人的用法。
杨平听了郭嘉的话,略作思考,便知道:仅仅是稳住李傕、郭汜,中间还有不确定因素——毕竟,这两个脑抽的二百五总能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属于不可控因素。
而如果执行了贾诩的策略,那就简单了:出点钱粮,再出点人,押着李傕、郭汜去打凉州,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而且,还能最快实现平推三国的策略。
于是,下定决心的杨平,直接召集了钟矛,以及随行的一些官员,顶着烈日,狂奔回了彭城。
并在此之前,快马通知了在彭城附近的主要人员前来开会。
这个主要人员,指的是护民军右司马、负责杨平治下一切法律事务的牛壮(护民军总监军)。
杨平在几天前,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从西往东依次成立了几个州一级的行政单位。
*首先是:以护民军左司马齐峰担任由洛阳升格而来的中京府府尹,级别从三品。
而以中京府、西侧原本弘农郡,晋陕大峡谷段黄河两侧、黄河下游河道两岸30里内区域,成立一个大河总督区,负责上述区域。
大河总督区,在杨平的计划中,辖制的地方,从北端晋陕大峡谷开端开始,一直到黄河入海口,每隔50里设一个卫所,这些卫所,是以守护黄河为目建立的。
如此,在直线3000里的河道上,将会设立50-60个卫,统一归属于大河总督区,河道总督为正三品官员。
在黄河两岸内驻守的军队、发配的囚徒,以及以后会从九州之外抓来的奴隶,还有河道总督内卫所辖制的人员,都将为守卫黄河而努力。
进而,河道总督的权力大得惊人——可以在汛期,不经皇命便调动辖区内的驻军、囚徒、工人。
当然,河道总督的办公地就在中京城内,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想造反是门也没有的!
由齐峰担任第一任中京府尹,负责建设中京新城,作为以后的都城使用,同时也担任第一任河道总督。
在目前,杨平会以黄河组建防线,与河北大军进行对峙。河道总督齐峰,就能利用天然的权利,帮助杨平保障后勤。
在大战结束以后,杨平会给河道总督留下足够的兵力,让其组建手下的黄河卫所,守卫黄河——守护母亲河,别让她“发飙”。
总之,对于滔滔的大河,杨平是抱着足够大的敬畏,只求这位“暴脾气的老妈”,在自己当政期间别发怒,
*洛阳以东,黄河以南,以颍川郡为基础进行扩展,以许昌县(杨平直接改许县为许昌)为治所,成立豫州。
在豫州,杨平组建了6个新的步兵师,作为预备队。
杨平原本的打算是,让贾诩当豫州州长镀金,谁知,贾诩却给杨平提了这么个战略,于是,杨平就紧急任命齐峰,暂时代理豫州州长,有调动6个预备师的权利。
*至于原本的徐州东部、兖州南部,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地区,杨平成立了宋州,治所在睢阳县(今商丘市),刚好在宋州的中心位置。
辖区包括原本的陈国、焦国、沛国、陈留郡、定陶郡等一些地区。
杨平任命第三镇的军纪司马高六,暂时兼任宋州州长。
*徐州的彭城郡、东海郡以及淮河以北地区,被杨平组建为新的徐州。
特地从南阳调来了护民军以后勤起家的钟矛,作为徐州州长。
并任命其为护民军第四镇护军,目的就是为了支援徐州北面、黄河以南地区的青州第三镇的作战,以及随后的兵力调配。
*黄河以南的青州,在杨平的计划中,经过整合之后,仍然被命名为青州。
治所设置在今天的淄博县,这里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为临淄,算得上是遏控山东半岛的咽喉所在。
杨平任令自己手下的军情司司长、原军刺小队队长侯宝,暂时兼任青州州长。
侯宝率领军情司的主力人员,在彭城大战之前,在淮河以北地区活动,目的就是准备执行杨平鼓动袁术称帝的策略,制造一些民间奇景。
但是,杨平快刀斩乱麻的把袁术给干掉以后,在这一地区活动的侯宝,就被杨平安排到泰山地区招纳藏霸、陈观这些匪徒武装。
侯宝这个“特种兵”出身的军官,很有才干,在短短十余天时间内,就将泰山附近盘踞数年的20多万匪徒武装(主要都是带拖家带口的),全部招降给拉了出来。
目前,主要的青壮,正在新兵营接受护民军的训练。
而由侯宝担任青州州长,更能发挥出他情报出身的专长。
所以,杨平又给他安排了一个第三镇军师的职务。
*杨平以淮安县(用现代称谓)为治所成立了淮州,淮州治辖——以淮河主河道南北各100里,东达淮河出海口,向西抵达沙颍河附近,目的就是治理淮河。
杨平将牛壮调到淮州,任命他为青州、宋州、徐州、淮州四州监察使,负责监察四州境内分田编户工作,同时让其暂时兼任淮州州长。
因为杨平在淮河一线,新建了4个步兵师,目前,这4个步兵师作为战略预备队正在组建之中,
从淮河上游的信阳新城,以及平舆县等地,源源不断地从水路向淮河沿线运送武器、铠甲。
而杨平在徐州彭城以及宋州睢阳,同样又建立了两个新兵师。
这样,在四州之内,便有6个新建的步兵师,作为战略预备队使用。
所以,在彭城的会议开始后,杨平也没有任何废话,一一向在场的高级官员,交代了以徐州为中心的四个州的战略作用:
向南支持即将成立的江淮兵团作战,向北支持即将成立的黄淮兵团作战。
杨平给予牛壮极大的权力:不仅有视情况调动6个预备师的权利,还有对四个州内所有官员先斩后奏的权利。
总之,牛壮这位黑脸的执法者,让杨平很是满意——有他在,绝对可以代替自己,震慑新占领区内的官吏们,不会在事业刚开张时,就闹幺蛾子!
这场高级会议开完之后,杨平当场下了两个命令:
第一个快马送到南方,由护民军第一镇、第二镇、第五镇,合并组建为护民军江淮兵团,总兵力超过10万人。
由护民军第一镇总兵官张辽,担任江淮兵团总督,晋升张辽为正三品上将军军衔。
命令他在中秋节之前,解决掉江东孙策、周瑜所部,在8月底之前,将主力部队通过邗沟(运河)、泗水、菏水(运河)、济水,调到黄河沿线。
第二个命令:在黄河以南地区的护民军第三镇、护第四镇合并,组建为护民军黄淮兵团,加上12个新建预备师,总兵力超过15万人。
由杨平暂任黄淮兵团总督,第三镇总兵官何仪、第四镇总兵官张绣,暂时兼任黄淮兵团副总督。
要求他们在八月初一之前,彻底占据黄河以南地区所有城镇,沿黄河南岸构筑防御工事,防备河北敌军可能的南下。
待江淮兵团主力到达之后,由杨平指挥,相机反攻河北。
暂时任命护民军左司马齐峰,为黄淮兵团护军,任命第三镇军师鲁肃,为黄淮兵团军师,黄淮兵团暂时由齐峰、鲁肃二人负责统筹联络。
这两个命令下达以后,杨平就带着沉浸在温柔乡里的吕布,以及驻守在徐州的车骑第三师300名骑兵,开始了一路狂飙西进的模式。
至于杨平为什么要带上吕布,是因为吕姝抱怨:吕布断着两根肋骨还夜夜笙歌,实在是嫌命长!
而杨平对吕布说:“外舅,你女婿我要去见西凉那两匹恶狼了,我这身子骨,见了他们有点底气不足,您就陪我过去撑撑场面,那两匹饿狼见了您,还不得吓得哆哆嗦嗦!”
吕布曾被李傕、郭汜打败,心中本就窝火,这段时间狂躁的造人,也是为了泄愤——谁让刘备不讲究,背刺盟友,他抓到刘备老婆自然不会客气。
听杨平这么说,吕布在美人和自尊心之间,立马选了自尊心,稍作收拾,便坐上了杨平的特制战车。
吕布不骑马,是因为肋骨还没好全。
杨平的这辆特制战车是四轮的,他在汝南郡早就能生产轴承了,转向轴承也不在话下。
只是以前道路泥泞,四轮车在野外不好用,如今修了从信阳往北的水泥路,四轮车就派上了用场。
杨平这辆指挥战车,由宜春镇兵工厂特制,有手工打磨的钢制减震架和杨平构想的悬挂系统,由东汉工匠们精益求精地复刻了出来。
战车宽度1丈(约2.3米),车厢长度2.5丈(约6米),高度近1丈。
四个直径6尺、宽度1尺的轮胎,都是钢胎,外层裹着杜仲胶,加上悬挂系统,即便在野外也很稳。
战车大量使用钢铁部件,重量将近两吨,前方套着8匹强壮的挽马,若需急行军,另外16匹战马会在左右拉出长锁链增加马力。
杨平当初看到这个最多由24匹战马拖拽的钢铁巨兽时,都被宜春镇的工匠们震惊了——
他们为了杨平的安全,用五铢铜钱与生铁1:1合金造出柔韧性极强的合金做装甲,整辆战车金光灿灿,透着股暴发户气息。
不过,工匠们还在战车上雕刻了繁复花纹,压下了暴发户气质,增添了威严、富贵之感。
在24匹战马的加持下,杨平从徐州彭城向潼关进发。1500里路,日夜狂奔之下只用了五天就赶到了。
提前接到杨平快马传讯的护民军车骑第一师3000精锐、护民军第三镇的机动力量第九师6000精锐,已经抵达潼关。
而在潼关,还有护民军教导营的4000精锐,
于是,杨平就在建安元年七月初五下午,带着1万3千多精锐,沿着黄河向北。
太阳落山前行进几十里,来到了浦口渡,见到了在此等候的贾诩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