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三章之前,得先介绍一下硖石关,方便阅读:
硖石关位于桐城(近安庆市西南),其具体地形特点如下:
山脉环绕:硖石关处于大别山余脉与江淮丘陵之间,三面环山,地势起伏较大,周边山脉连绵,峰峦叠嶂,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为关隘提供了良好的防御依托。
峡谷险峻:关隘位于峡谷之中,两侧崖壁陡峭,峡谷最窄处仅数米,形成“一线天”式的隘口,正如明代《陕州志》所叹:“飞鸟难越,猿猱愁攀,实两京之咽喉”,易守难攻 。
河流交错:附近有河流流经,如淮河等,水网交错。河流一方面可以作为天然的防御屏障,另一方面也为关隘的守军提供了水源。
地势起伏: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靠近大别山余脉,地势较高,南部逐渐向江淮平原过渡,地势相对较低。在关隘附近,有许多高低不平的山丘和山谷,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
通道狭窄:是连接江淮地区的重要通道,为七省通衢的古大道,但通道狭窄,仅能容纳少量车辆和行人并行,使得大规模的军队难以快速通过,进一步增强了关隘的防御能力。
地理位置重要:硖石关位于桐城北边,北与舒城接壤,东临庐江,处在大别山余脉与江淮丘陵之间,三面环山,南北通达,是连接江淮地区的重要通道,为七省通衢的古大道。
军事战略要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硖石关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建安十六年,孙权率鲁肃、吕蒙攻皖,曹军大将张辽驰援,行至硖石闻城已破,遂于此筑关控守。
建安十九年,张辽南下救皖城,闻城已拔,又筑垒于南峡(今小关),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防守。
吴魏争夺要冲:三国时期,硖石关先属魏,后归吴,是吴魏两国争夺的重要战略地点。
吴征合肥必由硖石而北,魏征皖城必由硖石而南。
孙权曾亲率十万大军从小关挺进合肥,企图重新夺回江淮大地,使得硖石关成为曹魏与孙吴的稳定军事分界线。
pS: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建安元年(196年)时,硖石关尚未形成明确的关城设施。
硖石关的军事防御建设主要与后来的吴魏争夺相关。从史料来看,其关城、壁垒的修筑集中在建安十六年(211年)之后。)
在建安元年6月25日上午,张和率领车骑第2师近3千人,一路上跑死了100多匹战马(主要是道路难行,有的马折断了马蹄,就只能杀了吃肉),
丢弃了30多辆战车(同样是道路难行,折了车辕,备用的零件也用完了,只能丢弃)。
即便有骑兵在后边收容,仍有大量减员,足有100多人,主要是江淮地区水网密集,湿度太高,毒蛇毒虫咬伤所致。
这2800多人抵达硖石关时,基本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在通过硖石关的南北大道旁,张和命令队伍稍作整顿。
不多时,前出的探马急速来报。负责侦查的仍然是骑兵队长冯宇,“禀报总兵官:硖石关最窄的地方,已经被敌军筑起了栅栏。
据属下等人探查,那约有一个校尉部500余人,另有数百名民夫正在砍伐树木、搬运石块,修建关城。”
张和听了,倒不觉意外,如此险要的关隘地形,属于绝对的南北要冲。之前没有修建关卡,那是因为即便是天下诸侯混战,此地也归属于袁术势力范围内,倒是没有必要修建关卡。
现在韩胤、陈纪等人,如果要执行隔江而守的战略,此地就成了防御北方的天然屏障。
于是问道:“冯宇,若我军派精锐部队进行突袭,能否拿下这座尚未修成的关卡?”
冯宇略作思考,说道:“我军行军时,始终保持着200名步兵在战车上行进,一为警戒,二为遭遇突袭时作为战略预备队使用。
属下估计,这200人全副武装的披甲之兵,若在正午时分,趁天气炎热、敌军歇息之时发起突袭,定能一举夺取关隘。
只不过,想全歼一线峡内的敌军就不可能了,他们会溃逃到西南方数十里外的桐城。
如此,我军守硖石关,就要面临南北两方面的夹击。”
张和本来没指望冯宇这名西凉骑兵出身的糙汉子,给自己提供什么建议,但却没想到冯宇这家伙仅仅是跟了杨平一同行进了2天时间,便能变得如此有头脑,不禁高兴地拍着冯宇的肩膀说道:
“行啊,你小子会动脑子了!你提的建议很好。至于我军占领了硖石关,会遭遇敌军南北两路夹击,这个就不是什么关键事了。
咱车骑第2师,怎么着也能守得住。
你且下去歇息一会儿,稍等片刻,待我集结一队精锐,由你带领,去突袭拿下硖石关。”
冯宇知道,张和这是给自己送战功,于是激动地应命,带着手下的12名骑兵到阴凉处暂且歇息。
张和立马集结了在战车上行进的4个步兵大队200名精锐步兵,下达了作战任务。
张和说得非常轻松:“你等稍后,便顺着硖石关大道前行,把身上的甲胄都给卸了,只装作地主豪强的士兵。
抵达硖石关一线峡前三里地时,寻隐蔽之地着甲。
待正午时分敌军开始休息之时,发起突袭,占领关卡。
此任务极为轻松,祝你们成功。”
这200名步兵,也包括了杨冲所在的大队。
他们接受了张和的命令之后,纷纷带着自己的武器装备,跟着冯宇这队12人的骑兵,也不竖旗号,就这么顺着大道向南而去。
因为硖石关是南北要冲,所以这条官道修得比较宽阔,属于汉朝时期标准的行车大道,宽度约为一丈半(三米五),道路还算平整。
这200人卸了竹甲,穿着护民军标准的土黄色军服。
虽然前边有一队人身上罩着袁军的号衣,打了一个所谓的‘王家’旗号,但若是仔细观看,就能发现这支部队绝对是精锐,不会是所谓地主豪强的士兵。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进入硖石关的道路里也没有什么人。
一行人前进时,带队的冯宇与四位大队长言说:“可能是修筑关城的那校尉,根本就不会想到我军能这么快就打过来,所以他们在道路上就没有派哨探。”
果然,这支200多人的队伍赶到硖石关一线峡前三里多地的时候,仍没有发现任何哨探。
这200人就找了一处隐秘的小山坳,开始穿上甲胄,随后准备好武器装备,拿出干粮——
因为是要进行突袭作战,张和把车骑第二师存量的肉干,拿出一半交给这200突击队,平均一人分了将近一斤的肉干。
行军路上慢慢嚼磨了点,现在要把剩下的全吃了。
冯宇看着木棒的阴影渐渐指向正北方,悄悄地下达了出击命令。
200全甲士兵,默默地列成阵型,以最省力的行进速度,沿着官道向前而去。
当这200精锐抵达尚未修好的栅栏前时,确如冯宇所说,6月下旬炎热的天气,使得无论是守关的500袁军,还是修建关卡的数百民夫,全部找着阴凉之所,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这种状况下,喊杀声骤起!
躺地上的袁军士兵根本来不及反应,便被以小队为单位的护民军予以绞杀。
战斗一刻钟不到就结束了,数百民夫大部分被俘。
一个校尉部500余人的袁军被斩杀了200多人,俘虏了100多人,另有100多人因为是在南边营寨跑得比较快,没有被抓住。
一个时辰后,张和率领车骑第二师主力部队,赶到了硖石关的一线天附近。
作为先头部队,冯宇早已安置俘虏的数百民夫,利用修建营寨时储存的粮草,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四天时间,在崎岖山道间跋山涉水近400里,车骑第2师这不到3000人,此时能享受一顿丰盛的午餐,那简直是最美的享受。
士兵们开始狼吞虎咽地吃午饭,但作为指挥官,张和还有的忙。
他召集了车骑第二师师长、骑兵统领木葵,车骑第二师副师长、步兵统领董七(原近卫旅第五团(磐石团)团长),以及自己的先锋骑兵队长冯宇,召开了一次简短的作战会议。
跟随张和而来的这些将领,大部分都是杨平培养出来的。
战术手段有,而且很强。战略眼光也有一点,但十分稀缺。
他们对张和率部疾驰400多里,占领这个目前看上去十分险要、但却无兵驻守的关隘是有些不解的。
但谁让张和是最高指挥官呢。此时,就只能是张和唱独角戏。
只听他吩咐冯宇:“稍后,你率一个中队24名骑兵,出硖石关峡谷,游弋在关口北侧30里范围内。
一方面向我军做出警戒,另一方面,这是最重要的,你要等候从后面杀奔而来的龚元率领的第15师。
告诉他们,本总兵就在一线峡这里粘住进来的敌军,让他们到达后做好攻击准备。
以轰天雷炸响为信号,我们前后夹击,在这长度七八里的峡谷之内,歼灭九江太守陈纪率领的部队。
告诉龚元,不管陈纪率领多少部队,本总兵都能在一线峡附近缠住他们。
待他发起攻击时,陈纪的部队肯定已经是精疲力尽,所以不要管敌军有多少,只管冲杀,便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冯宇,你还需要令手下的另一个骑兵中队出峡谷向南,
一方面作警戒之用,另一方面最好再派遣五名骑兵小心潜伏,向西而去联络在黄梅县附近的护民军袁培的第十师。
告诉他们,如果有可能,也率部向北而来,夹击有可能来硖石关南部的刘勋所部。
如果所有目标都能实现,此战,我们能歼灭江淮地区所有敌军主力。
冯宇,可曾明白?”
冯宇一听,心中赞叹:“我家总兵好大的气魄!”
于是起身,躬身应诺。
冯宇去挑选了一队休息了将近一个时辰的骑兵,出了峡谷到开阔地带,前去游弋警戒。
冯宇走后,张和对木奎说道:“木师长,稍后,你将我军上能作战的500多骑兵组织一下,当做预备队使用。
除非是到生死危急关头,骑兵不动,可曾明白?\"
木奎起身应命。
张和这才同自己曾经并肩作战过的老兄弟(车骑第二师副师长董七)商议:
\"老董,目前,我军除了那500多骑兵,还有2200余名步兵、战车兵和后勤兵。
我的计划是:500战车兵以及500后勤兵分成4个作战单元。
在一线峡北边两侧山岭,各部署一支300人的侧击部队,在一线峡南部两侧山岭,各部署200人的侧击部队。
敌军进攻一线峡时,我军大部队在一线峡当道扎寨。
敌军若攻击我军的营寨,两侧山岭上的侧击部队,可以用侧射火力予以敌军大量杀伤。
我车骑第2师共有3个旅,每个旅中都有一支200人的精锐随车步兵。
我的计划是:在一线峡北侧部署2个精锐步兵团,同时再配合400名后勤部队;
在一线峡南侧部署一个200人的精锐步兵团,再配属200人的后勤部队。
在饭后,即刻命令士兵们行动起来,在一线峡南北山谷里,按照梯次配置的方式,修上最起码5道防线。\"
此小,我不是要守住一线峡,而是在以一线峡为中心点的硖石关,这将近20里的山道之内,
将淮南陈纪率领的郡兵,以及豪强武装吸引进北边峡谷,配合从后边追击而来的第15步兵师,将其全歼于硖石关北边峡谷。
而有可能从南边桐城而来的刘勋所部,若黄梅县的第十师能够做出应对,尾随而来,则我军可以两路夹击,将刘勋所部也歼灭在硖石关南部山道之内。
若第十师做不出有效反应,则我军会在硖石关北面歼灭陈纪所部之后,再直接南下击垮刘勋所部。
如此,大江以北地区的敌军主力,就将被我等全歼。
都督给我护民军第三镇部署的作战目标——攻占江淮地区,就能轻而易举的完成。\"
几位第二师的高层听完张和的部署,看张和的目光就有点看像看杨平一样了——
他们都在想着此次守着关隘,无非是阻挡敌军,而张和已经在思考着如何利用此地的地形,特别是战略价值,将南北两侧的敌人吸引过来,在友军的配合下,将这些敌军全歼在这里。
见旁边这几位都不说话,张和只能再问一句:\"你们感觉,本总兵制定的这个作战计划怎么样?\"
木奎、董七、刘苗……即刻起身,向张和行礼道:\"总兵官的作战计划非常大胆,但我车骑第二师,肯定能守得住硖石关一线峡。\"
这几位车骑第二师的主官,为自己部队能参与这样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大战,而感到兴奋。
于是,匆匆吃了一顿午餐的车骑第二师士兵们,刚想寻着阴凉的地方睡上一觉,好好歇一歇,就被各自的长官狠狠的踹了起来:
\"不要躺着,赶紧起来修筑工事,敌军随时会到!
正如训练时所说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此时,正如此道理,我等修好防御工事,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我们不仅能获得更大的战功,还有更大的几率能活下去。\"
另一名军官吼道:\"快起来,别躺尸了!知道你们很困,今日下午修好防御工事,晚上,敌军大部分都是雀蒙眼(夜盲症),我们就能好好歇一歇了。
另外,总兵官说了,行军途中伤的那30多匹马,晚上全部杀掉,大家好好的再喝一顿肉汤。\"
好吧,各个军官有各个军官的风格,但无非就是一点:生死威胁,以及好吃好喝伺候着,战后的军功奖励。
也就是车骑第二师,那是护民军的拳头部队,精锐中的精锐,兵员素质极高,才能4天四夜奔袭近400里,到了之后,还能再咬牙坚持着修筑工事。
不过,敌军也没有给车骑第二师太多的时间。
到6月25日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前出的探马便来通报:有一支最起码2万人的队伍正在缓缓而来,按照行程,此时已经进到10里外的山道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