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好任务之后,张和就带领几名亲卫,骑上从战船上牵下来的战马,一路向西南方向狂奔而去。
6月21日夜,借还算明亮的月光下,张和等人狂奔了200余里,在6月22日天亮之前,终于追上了昨日行进了60多里、晚上休息的车骑第二师。
师长木奎见到张和,十分惊讶:“总兵,您怎么过来了?”
张和的骑术并不怎么好,也就是杨平军中的战马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凳,才让这位学骑马不足3个月的总兵官,勉强能够狂奔200多里。
但是,16个小时狂奔200多里,可把张和折磨得够呛。
看着吃完早餐正准备出发的自己的老部队,张和仅仅是略微回应了一下木奎的问候,便一瘸一拐地登上了他原本在第二师的指挥战车,
对着跟随而来的木奎说道:“木师长,现在军情有变,车骑第二师不能再慢悠悠地南下了。
即刻起,车骑第二师开始以每天100里的急行军速度,直插前方400里外的夹石关。
具体缘由,稍后我会向各位军官予以通报,但现在,即刻执行强行军的命令。”
十天前的车骑第二师,张和是战车部队的主官,同时兼任师长;
木奎是骑兵部队的指挥官,兼任副师长。
现在,张和担任第五镇的总兵官,就由木奎接替了师长职位。
木奎已经和张和搭档一个多月,深知自己这位长官的性格,这是一位自信、有威严的统帅。
既然统帅已经下达了命令,木奎即刻命令身边的号手,吹响了急行军前进的号令(张和还算给自己老部下面子,没有直接夺了他的指挥权)。
急促的号声吹响,在本已整备完毕准备出发的队伍里,昨夜好好休息了一夜的战马、骑兵、步兵,纷纷跟着急促的鼓点,踏着步伐,开始滚滚向南。
同时,嘹亮的护民军行军曲,开始以急促的唱法在队伍中响起:“护民军人各个要牢记,三项纪律八大注意。第一一切听指挥……”
护民军行军,分为正常行军、快速行军、强行军。
正常行军时,行军队列里的鼓手敲响的鼓点比较平稳,护民军行军曲唱起来也比较平缓;
快速行军时,鼓点将会加快,行军曲就变得相当激昂;
当达到强行军状态时,护民军行军曲就成为类似一种快速说唱的背诵。
6月22日,车骑第二师出发的时候,大概是早上6点来钟,太阳并不毒辣,还是比较温和。
3个小时后,这支部队已经行进了将近30里。
6月下旬,阳光毒辣地照射着大地,好在,护民军装备的竹制遮阳帽直径超过60公分,足以起到遮阳的作用。
同时,车骑第二师有100多辆战车,行进状态下,除了警戒部队,其他士兵可以将武器、板甲放到战车上,本身只穿一件几斤重的竹甲前进。
这就减轻了士兵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杨平军中的步兵,全部都绑着绑腿,极为有利于远途行军。
正常来说,车骑部队日行60里,中午的行军,在此时就已经结束了,但现在是强行军状态,前进的鼓声一直没有停,士兵们的体力却已渐渐到达了极限。
一个多小时后,前出侦查的骑兵报告,前方有一处村落,村落旁有一片相当大的树林,可以作为中午休息之所。
于是,张和就让传令兵将这个消息向队伍里通传。
行进的士兵一听,前边不远就有树林可以休息,沉重的脚步再次变得轻盈起来,却不曾想这个“不远”足足有七八里远。
等筋疲力尽的士兵钻进树林里,享受着阴凉之时,张和对着前边的侦察队长呵呵一笑:“你小子是咋想的?竟然把七八里说成不远。”
这名骑兵,前段时间跟着杨平奔袭了700多里,又在两次清晨攻击曹操大营的时候立下过战功。
听着张和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这名叫冯宇的骑兵也是咧嘴一笑:“杨都督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属下就活学活用了。哈哈哈…”
这士兵一提起杨平,张和也是目光柔和地笑了笑,“是呀,只要跟着都督,总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张和就在想,自己要是在杨平身边再多待一段时间,是不是就能学得更多?
却听冯宇说:“确实,杨都督和我们一同行军的时候,刚好轮到我们大队充当都督战车旁的护卫,都督就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
听说总兵在都督手下做了两个多月的亲兵,应该知道的更多吧。”(意思是我给都督做两个月亲兵,就也可能当总兵。)
只能说杨平在护民军中已经被神化了——只要是跟杨都督待在一起,就是再蠢的人,也能变得聪明一点。
反正此时的太阳过于毒辣,张和决定让部队好好在这树林里歇息一段时间,刚好有时间,冯宇也说起杨平,张和就召集手下一帮军官们,代替杨平给他们上课。
因为护民军成立时间太短,手下的高级军官都是杨平自己培养出来的,中级军官也有大量听过杨平的课,而初级军官只能由他们这些中高层军官充当老师来授课了。
正是由于杨平这种一级一级进行教授的办法,护民军中那些稍微有些战争天赋的人才总能脱颖而出,包括他张和——
原本一个地主家的车夫,就是在杨平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因有不错的学习能力,随后成了杨平的亲卫,又做了亲卫队长,最后组建了战车部队。
几个月时间,从一个赶车的,成了统领2万多大军的总兵官。
下午四五点钟,太阳仍然毒辣。
勉强睡了一觉的张和,看着树林外被高温蒸腾出来的水汽,传令手下的军官,不用再叫醒睡着的士兵,让他们好好休息,咱们改成夜间行军,白天休息。
所以,当太阳落山以后,这支3000人的部队,便开始了夜间急行军。(护民军的士兵没有夜盲症)
6月22日夜,这支3000人的车骑部队除了在中间稍作停歇,吃了些干粮,一直跑到6月23日上午8点多,12个小时又前进了100多里。
进入了大别山余脉的山区地带,道路变得极为不好走,而连续的强行军也让很多步兵在晚上掉了队。
比如说车骑第二师第12旅二团三中队的中队长杨冲,因为太困,半路上竟然倒在了行军路旁。
强行军状态下,根本就没有人会注意这么一个倒地的人。
好在他也没睡多久,就被地上的虫子咬醒了。
醒来之后,他发现四周除了虫鸣,就没有什么声息。
好在这位中队长,是3月份就被整编入护民军的黄邵所部,在护民军3个多月,也算走南闯北,学习了不少知识。
杨冲抬头,用手指了指,找到了启明星,杨冲就辨别出自己面前的道路,哪面是南、哪面是北了。
作为中队长,他知道自己的部队是向南而去,于是拔出插在腰上的一柄飞斧,开始大步向南而去。
结果这一路上,不断发现路边有躺着的兄弟,杨冲一个个将他们摇醒。
走上一个多小时后,天色已然开始大亮,他手下竟然集中了17名步兵。
借着晨曦的光芒,大家互相辨认了一下头顶的旗子,也就杨冲级别最高,是中队长,小队长有一人,伍长有两人,其余都是大头兵。
于是,杨冲也不客气地说道:“诸位兄弟,这里我级别最高,我们暂时编成一个中队。
先说一下情况,我是12旅二团的。”
掉队的士兵有第二旅三团的,还有第22旅的,总之来自不同的部队,但好歹这些都是战友。
有长矛手,有刀盾兵……但是夜间行军,大家除了身上头上戴的大毡帽、身上穿的竹甲,以及背上背的辅助武器,比如标枪、飞斧、短刀之类,主武器全部没有,弓箭就更不用说了。
互相认识以后,杨冲给十几名兄弟说道:“此时,天色已然亮了,根据我们车骑第二师的行程,预计将会在3个小时后安营扎寨,
而我等在此时,估计已经落后大部队30里。3个小时,大部队又能行进30里,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天黑之前行进60里,才能找到大部队。
兄弟们,此时,我等在敌占区,若找不到大部队,还是比较危险的,所以,请兄弟们打起精神,我们开始前进吧。”
根据护民军的规矩,2个人并排走,3个人就得列成竖行,加上杨冲共18个人,列成了3个六人的作战小队,顺着这条昨晚上被压出来的小道,开始向南挺进。
这里再交代一下,护民军车骑第二师的骑兵部队,先随着杨平狂奔700多里跑到了徐州,后来又一路折返600余里,抵达了颍上县,休息了一天多就开始渡过淮河南下。
原本的计划是按正常一日行军60里,让这些战马和兵员都能缓过劲儿来,谁知军情有变,张和只能带着他们再次进行强行军。
出发前,张和做了动员,大概意思就是:“我们此次,必须以最快速度抵达夹石关,将南逃的敌军堵死在那里,会同从后边赶来的第15步兵师,将这股敌人予以全歼。
若能完成此任务,则淮南地区再无抵抗力量;
若不能完成,让陈纪率部过了夹石关,与桐城(今安庆市西南)的刘勋等人会合,我等要取得胜利,就要费些手脚了。
兄弟们,若此战我等完成任务,诸位的功勋都能往上提一级,名下的土地就能再翻一番。
所以,此次急行军,战马可以跑死,战车可以丢弃,人员可以累死,但是即便是死,你们也要给我面向南而死!”
可以说,此时的张和,已经有点铁血统帅的意味了。
所以,杨冲等人,一路上还能不断收拢掉队的车骑部队士兵,因为大家都穿着黄色的竹甲,十分好辨认。
只不过,这些人的体力实在不支,大家只能互相搀扶着前进。
但要命的是,轻装前进,他们每人只带了一块富含麻黄碱的神力饼干,以及装了一竹筒一斤的凉白开。
6月23日仍然是个大晴天,还没走上多久,这些人已经喝光了竹筒里的水。
行进到上午十来点时,太阳毒辣到极致,而富含麻黄碱的饼干的兴奋作用已经过去,这五六十人,个个双腿如灌铅一般。
好在,他们看到不远处有一个村庄,正冒着炊烟(东汉时期吃两顿饭,早餐应该是在十点左右)。
有了村庄就好办了。一行人相互搀扶着来到了这个山脚下的小村庄,村庄人口不多,看屋舍大概也就三四十户。
一行人刚刚抵达村口,村庄内就响起了杂乱的报警声:“贼兵来了,贼兵来了!”
一阵兵荒马乱后,等杨冲带着勉强列着队形的几十人来到村口,发现家家户户房门紧闭,倒是有一个看上去还算健壮的老者站在村口,见到杨冲等人,哆哆嗦嗦地说道:
“这位将军,村中已无壮丁可供军中使用,还请将军饶了我等吧。”
这话听得杨冲莫名其妙,问清楚前因后果后,杨冲不禁怒骂一声:“这该死的陈纪!”
原来,袁术的谋士韩胤来到寿春城以后,便向九江郡太守陈纪提议,要联合治下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以最大可能多抽调兵员,以阻挡妖人杨平麾下的护民军。
刚开始,陈纪只是命令治下的各地豪强收拢自家的私兵,但是随着袁术死讯的传来,陈纪便命令治下各县,迅速招募青壮准备御敌,于是就有了拉壮丁的做法。
杨冲等人来到的这个小山村,前几日刚刚被县里抽调了30名壮丁,几乎把各户家中的壮劳力都拉走了,见到杨冲等人,还以为又要来抽丁。
问清楚缘由之后,杨冲表示:“我们是太平民团杨都督治下的护民军……”
他一阵解释,说护民军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保境安民等等。
他这位中队长的口才肯定当不了司马,但说得倒也情真意切。那位村长倒也听懂了,只是不敢相信。
不过说了这么久,杨冲终于说到了正题,意思是问老者村中可有水井,他们想打些井水解解渴,随后便会向南而去,不做打扰。
这位村长一听,说道:“你要打水啊,那没事,我们村里倒是还有水井,今年又不是什么大旱之年,井中水量充足。”
于是,杨冲命令手下进行整顿,只让一名小队长带着6名兵士,把大家装水的竹筒带过去打水,再出来。
杨冲深知护民军的纪律,坚决不得扰民,就让手下这几十人在村头的大槐树下暂且休息,然后大家收拢了一下手中的资源。
因为杨平治下用的是粮票、布票,不用铜钱交易,他们这些出战的士兵身上根本没有铜钱,若想从村民手中得到一些食物补充一下,那也是没办法。
最终,杨冲不得不从自己的内衬里拿出一块黄金做的护身符,走到那位村长面前,郑重地说道:
“此符,乃是两个月前我立功之后,我所在县中长官为我说媒,我妻子的陪嫁之物。
如今典当于你处,且用此物给我等准备一些饭食。
此战过后,若我还活着,定当前来赎回此符。”
那村长一听,都吓傻了,赶忙跪地说道:“这位将军,如何使得?如何使得!
些许饭食,我等提供便是,无须用此物抵押。”
但杨冲脸色一变,直接将这个金灿灿的护身符塞到这位村长手中,说道:
“我们护民军、杨都督有令,我护民军士兵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所有交易必须公平、公正,若有违反,军法不饶!
老丈莫要为难我,快些与我等准备些饭食。
刚刚我等已经看见村中升起炊烟,想必此时定有餐食。”
那村长这才哆哆嗦嗦地接过这个金色的护身符,让杨冲等人稍等,挨家挨户地敲响房门,告知他们把家中做好的餐饭先搬到村口,让这些军爷们享用。
这老头儿在村中应该挺有威信,不多时,各家便提着陶罐,有的还拿了些碗筷,向村头走来。
话说,杨平的护民军饭食相当好,一天吃三顿不说,有粥有馒头有咸菜,
而汉朝末年的百姓们只能喝粥,淮南地区多是大米,所以这五六十人,就呼噜呼噜地喝上两碗或稠或稀的白米粥。
在检查了自己的竹筒里都装满了井水之后,随着杨冲一声令下,50多人迅速列出了三列横队。
杨冲对着收拾陶罐、碗筷的村民们拱手说道:“诸位乡亲,在下是护民军车骑第二师中队长杨冲,急行军期间掉了队,打扰乡亲们,是我等不是。
只是我等手中无铜钱,就以我妻子陪嫁之护身符暂作抵押,等此战结束后,定来偿还餐食费用。
今日一饭之恩,我等必当谨记,在此谢过诸位乡亲。”
说完,杨冲转身,对着列成队列的50多名士兵说道:“敬礼!”
50多人齐齐地以右拳捶左胸,向村民们行了一个标准的护民军军礼。
随后,杨冲大喝一声:“向右转,三列纵队,齐步走!”
行进的队伍,条件反射地唱起了护民军行军曲:
“护民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听指挥……
父老乡亲你们听仔细,我们是百姓的子弟兵……”
小山村的村民们纷纷被这雄壮的歌声吸引,一个个走出家门,在村头的大槐树下看着这支逐渐远去的队伍。
那村长竟然老泪纵横地说道:“乡亲们,此真乃仁义之师也!
这样的军队夺取天下,我等的好日子就到了。”
忽然想起了什么,大声对人群说道:“乡亲们,且回家收拾好东西,准备到山中暂避一时,待这支仁义之师收拾了那残暴的袁术狗腿子,我等再回来。
刚刚那位将军言说,护民军是太平民团杨都督治下的部队,太平民团会给我等分田地,从此以后,我等再也不用给黄地主家当佃户了。”
可能是杨冲这支掉队的士兵们表现出的素质,根本就不像这个时代诸侯们的兵——这时代的溃兵真的连土匪都不如。
从这支仁义之师身上,这些村民们大概相信了刚刚那位将军的宣传:太平民团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部队。
于是纷纷听从村长的建议,回去收拾东西,到山中暂避,这就不细说了。
单说杨冲等人休息了一个多小时,肚子里也有了些粮食,纷纷加快脚步,总算是在下午四五点钟,赶上了车骑第二师的大部队。
作为这支掉队部队的领头人,张和亲自接见了杨冲。
杨冲将他一路上所经历的事情给张和说了一遍,特别是在那个村庄里,自己用妻子的陪嫁护身符做抵押,换来一顿餐食的事。
听完杨冲的诉说,张和站直了身形,对着杨冲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严肃地说道:“杨冲队长,好样的,没给我护民军丢人,没给杨都督抹黑。”
杨冲赶紧还礼,激动地说道:“总兵官,当不得您如此大礼。
自从我等加入护民军之后,军中司马、各级长官便耳提面命告诉我们,
而我等天天歌唱的护民军行军曲,也不至于只让我等唱唱而已,而是要将‘护民军是百姓子弟兵’牢牢记在心中,不得祸害百姓,这是我等应坚守的底线。”
张和拍拍杨冲的肩膀说道,“兄弟,有你这句话,都督之前的努力就没白费。
咱们护民军要干的不是改朝换代,而是改天换地!
把那些曾经骑在我们头上的统治阶级统统消灭掉,让所有的劳苦大众、底层百姓都能当家做主,
建立一个耕者有其田、劳动所得归劳动者,老有所依、幼有所教的大同世界。
兄弟,你践行了都督的理念!”
张和郑重的说道:“我,第三镇总兵官、太平民团第三镇团员委员会书记张和,正式邀请你加入太平民团,成为团员。
杨冲,你可愿意?”
关于杨平手下的太平民团,有团员这个组织,作为中队长的杨冲当然知道,而且他也知道:所有的团员,都是经过太平民团都督杨平介绍而加入的,杨平就是团员们的团长。
这些团员们,无一不是愿意为建立大同世界而奋斗的精英。
听到张和邀请,杨冲哪有不应之理?
于是,太阳落山后、天还未黑之前,张和在队伍里举行了一次入团仪式,包括杨冲在内的56名士兵,纷纷宣誓加入太平民团,成为团员。
这场仪式之后,张和特批杨冲等56人,今夜行军可以坐到战车上。
同时,张和也检讨了自己的错误,留下一队50人的骑兵,在队伍的最后方负责收拢掉队士兵。
6月23日夜,这支疲惫、但士气高昂的车骑部队,又行进了百余里。
在6月24日晚上,又经过一夜的行军。6月25日上午,护民军车骑第二师,终于抵达了硖石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