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初判,清气为天,浊气为地,中有玄黄之气流转。混元无极境中,四圣并立,各自头顶三尺庆云璀璨,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易教教主蔡佳轩手执青竹杖而立,道袍上阴阳鱼纹若隐若现;通天教主截教一脉,执青萍剑,发垂双肩,目若朗星,背后诛仙四剑虚影流转;老子坐青牛,左手执拂尘,右手托先天一气幡,周身紫气浩荡;元始天尊头顶三宝玉如意,九龙沉香辇悬浮身后,二十四瓣金莲托定乾坤。
“第二局,吾等以阵法论道。”元始天尊开口,声音若洪钟大吕,震荡寰宇,“尔等可布下得意阵法,吾与太清兄共破之。”
通天教主抚掌而笑,声如金石相击:“玉清教主莫非小觑截教?当年诛仙阵可曾让阐教诸仙尝尽苦头。今日便让尔等见识截教新阵——两仪微尘阵!”言罢,青萍剑凌空一划,虚空裂开三道缝隙,分别飞出天、地、人三才幡,化作黄、白、青三色光幢,顶天立地。
易教教主蔡佳轩见状,手持青竹杖晃动,朗声道:“既布大阵,吾当助通天教主一臂之力。”但见竹杖尖端迸发万千道纹,如蛛网般蔓延至三才幡之间,隐约可见太极图虚影与两仪之道融合,阵眼处浮现先天八卦,后天六十四卦层层叠叠,如棋盘铺展。
老子见状,拂尘轻挥,先天一气幡化作无尽清气,漫卷而来:“两仪微尘阵虽妙,却脱不得阴阳窠臼。吾太清一脉,以无为破有为,以混沌化阴阳。”但见清气所过之处,三才幡光影摇曳,似有溃散之兆。
元始天尊袖中飞出三宝玉如意,化作万道霞光,定住阵脚:“通天贤弟,当年你摆诛仙阵,吾等以四圣之力破之;今日这两仪微尘阵,又岂容你独霸乾坤?”言罢,掐动法诀,九龙沉香辇上二十四瓣金莲突然绽放,每瓣金莲上皆显化出封神榜上神灵虚影,手持兵刃,列成北斗七星阵。
通天教主见状,冷笑一声:“玉清教主莫非忘了,截教弟子遍天下?”挥手间,阵中升起三十六面戊土旗,七十二面己土旗,每面旗帜上皆绣着截教弟子形象,有东海金鳌岛炼气士,有九龙岛四圣,更有当年战死万仙阵的截教群仙虚影。旗帜翻动间,地水火风齐出,天崩地裂之象再现。
易教教主蔡佳轩见双方僵持,抛出竹杖,只见青竹杖突然化作漫天竹简,每片竹简上皆书道家真言,飘飘荡荡落入阵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吾之道,融儒释道兵农医,合百家之长,汇万法之宗。”竹简所过之处,截教阵法与阐教霞光竟隐隐交融,生出第三种气象。
老子目光微凝,轻拍青牛:“善哉善哉,易教果然另辟蹊径。然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终究留一线生机。”拂尘再挥,清气中竟裹着三朵金莲,分别书“福”“禄”“寿”三字,直取阵眼。
元始天尊手中玉如意一指,封神榜上神灵虚影突然齐喝:“奉天承运,元始诏曰!”但见无数道金光自天而降,竟将截教旗帜上的弟子虚影一一锁定,如提线木偶般动弹不得。
通天教主见状,目眦欲裂:“玉清老儿,竟敢以封神榜压制吾截教弟子!当年万仙阵之仇,今日便要清算!”青萍剑连连挥动,诛仙四剑虚影再现,化作四道血色剑光,直取元始天尊面门。
元始天尊不慌不忙,头顶庆云托出琉璃灯,金灯普照,血色剑光竟无法近身:“通天贤弟,你我皆为圣人,何必执念于往昔?今日论道,当以大道为准,而非意气之争。”
易教教主蔡佳轩见势不妙,青竹杖突然暴涨千丈,横在双方之间:“两位教主且慢!吾等既为论道,当以理服人,而非以力压人。通天教主之阵,以两仪微尘显化众生百态;太清、玉清教主之法,以先天一气、封神榜威定乾坤。然众生之道,岂止两极?”
言罢,青竹杖尖端射出一道金光,直入阵中,竟在两仪微尘阵与太极两仪阵之间开辟出一方小世界。但见小世界中,农夫耕田,士子读书,匠人做工,商人行商,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既无截教之“有教无类”导致的鱼龙混杂,亦无阐教之“清净无为”带来的寡淡冷清,竟显露出一派和谐景象。
老子见状,抚掌而笑:“妙哉!易教之道,果然别具一格。以中庸之道调和两极,倒有几分吾太清之妙。”
元始天尊亦点头:“虽未能破阵,却另辟蹊径,不失为上乘之道。通天贤弟,你这两仪微尘阵,可敢让易教教主主导?”
通天教主略一沉吟,收了诛仙剑虚影:“也好!便看易教教主如何调和吾截教与阐教之道。”
蔡佳轩双手结印,青竹杖化作万千光点,融入两仪微尘阵中。但见阵法突然一变,原本对立的地水火风与先天清气竟相互交融,形成云雾缭绕、山川壮丽之景。阵中截教弟子虚影与封神榜神灵虚影亦各自退后,井水不犯河水,却又隐隐呼应。
“此阵可名‘混元两仪阵’。”蔡佳轩朗声道,“取截教之‘包容’,阐教之‘秩序’,以混元之力调和,使两极相生相克,而非对立相杀。”
老子颔首:“善。大道本就非非黑即白,能容万物,方为大道。”
元始天尊亦道:“既如此,第二局,吾等便算平手如何?”
通天教主大笑:“平手便平手!待第三局,吾自会让尔等心服口服!”
言罢,四圣各自收了法宝,混元无极境中恢复平静。蔡佳轩望向远方,心中却泛起波澜:圣人之争,看似论道,实则关乎天道气运。自己以易教之道调和截阐,虽暂得平手,却不知第三局面对女娲娘娘,又当如何应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