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煞站在村口新修的柏油路上,瞅着来来往往的小轿车,眼眶子不由得发热。三年前这儿还是条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烂泥路,如今路灯杆儿齐刷刷地立着,太阳能板在顶头闪着光,像一排站岗的兵。身后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二柱子开着新买的大铁牛,车斗里装满了要发往南方的山楂酒,扯着嗓子喊:“龙哥!县里来电话,说电视台要拍咱村的致富经!”
这话让龙煞想起头年穷得叮当响的光景。那时候谁家能吃上顿红烧肉都算过年,现在家家户户的小洋楼拔地而起,玻璃窗擦得锃亮,院里停着电动车、小汽车。老李家媳妇以前连件新衣裳都舍不得买,如今烫着卷发,在民宿里给游客当起了讲解员,涂着红指甲的手往墙上的老照片一指:“瞧见没?这是俺们以前住的土坯房!”
村东头的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如今鸟枪换炮,新上的智能生产线“嗡嗡”转得欢实。以前做果干靠人工翻晒,现在机器自动控温,产量翻了十倍不止。龙煞蹲在监控室里,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突然听见外头吵吵起来。跑出去一瞧,两辆大货车堵在门口,司机跳着脚嚷嚷:“咋回事?订好的货咋又没了?”原来邻市的超市临时加单,库存早就见底了。
旅游这块更是火得一塌糊涂。每到周末,民宿集群的红灯笼齐刷刷亮起,像一串儿小太阳。二柱子的二人转从村委会挪到了民俗文化广场,台下坐满了举着手机录像的游客。有回省城来的老板看完演出,当场拽住龙煞的胳膊:“兄弟,咱合作开发文旅项目咋样?我出三千万!”龙煞心里“咯噔”一下,手上的功夫茶差点洒出来——这钱,顶得上村里三年的收入!
人才基地也成了香饽饽。小林带着几个大学生捣鼓出的蓝莓酵素饮料,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实验室里整天“叮叮当当”,玻璃器皿碰撞的声音听着比过年的鞭炮还顺耳。有天龙煞去送饭,正撞见几个年轻人围着显微镜争论,桌子上摊着写满公式的草稿纸。“龙哥!”小林眼睛亮晶晶的,“我们培育出抗冻新品种了,零下三十度都能活!”
可好日子刚过没几天,麻烦事儿就找上门来。先是村里突然停了电,龙煞跑去供电所,所长摊开手直摇头:“线路超负荷了,得重新布线,没个百八十万下不来。”还没等他凑齐钱,更糟心的事儿来了——有游客在网上发视频,说在民宿吃坏了肚子,评论区瞬间炸了锅。龙煞连夜带人排查,发现是厨房新来的帮工没注意卫生,可这事儿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不少预订的游客嚷嚷着要退单。
这边还没处理完,县招商办又打来电话,说有个香港的大老板想来考察投资。龙煞一边安排接待,一边心里直打鼓:就现在这乱摊子,别把人给吓跑了。考察团来的那天,龙煞领着人看园区、逛民宿,香港老板摸着民俗博物馆的老物件直点头。可临上车时,老板突然问:“听说你们环保不过关?”龙煞心里“咯噔”一下,想起那封匿名举报信,后背瞬间冒出一层冷汗。
送走考察团,龙煞瘫坐在村委会的老椅子上。窗外,新修的文化广场上,几个娃娃追逐打闹,笑声传得老远。二柱子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张报纸:“龙哥,省报头版登咱村了!”可龙煞盯着报纸上“乡村振兴典范”的标题,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手机突然震动,是条陌生短信:“别太得意,有的是法子整垮你。”他握着手机的手青筋暴起,不知道下一个难关,又会从哪儿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