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国师仅带着八百剑舟外加太平道主力成功突围,所谓的三千剑舟,在此战中折损过半,元气大伤。反观三十六部雷神,虽然也有折损,但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另一边,苏元载对上李天清,两支偏师的胜负已经无关大局,不过苏元载还是想要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
毕竟破釜塘水战开了一个好头,就连玉京都发来了嘉奖令,若是来一个虎头蛇尾那就太可惜了,甚至会连带着他前面的功劳一起缩水,别人会说不是苏元载厉害,而是秦权骁太过废物,现在苏元载对上李天清就现了原形,这才是苏元载的真实水平。
苏元载绝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他就算拦不住李天清,也必须从李天清的身上撕咬下一块肉来,绝不能让李天清全须全尾地离开太平山。
眼看着局势不容乐观,苏元载干脆亲自上了前线,务必要稳住阵线。
苏元载此举也的确振奋了前线的士气,自古以来,身先士卒这一招总是提振士气最直接的手段。
不过太平道那边的李天清同样是冲在最前面。
于是苏元载和李天清不得不正面交手了。
若是在一个相对公平的情况下交手,两人谁赢谁输还很难说,可问题是太平山大阵崩溃,李天清决意突围,根本没办法稳扎稳打,这便成了苏元载的优势。
双方接触之后,混战一片。
相较于国师和天师那边的大场面,两支偏师之间的较量死伤未必惨重,可血腥程度却是更胜一筹,毕竟对上天雷炮火,大概率什么也不会剩下,只有一些灰灰,可这种近距离厮杀,注定是血肉横飞。
今天是个好天气,太平山上空白云悠悠,与下方的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场大战持续了一个半时辰左右,就在国师成功突围的半个时辰后,李天清也艰难率部突围,不过损失惨重,不仅死了两名李家核心子弟,就连李天清本人都被苏元载重创。
这种战场上的较量,胜负关键不在于修为高低,而在于大势,此时大势不在李天清,而在苏元载,李天清自是输得不冤。
李天清狼狈突围之后,苏元载只是让人稍作追击,便回转太平山。
此时天师率领的主力已经完成了对无忧谷的合围,将来不及突围的景真明所部包了饺子。
苏元载盘算得清楚,他此番重创了李天清所部,算是收官成功,毕竟人不能太贪心,第一阶段战事的时候他已经拿了头功,就不要再去奢求第二阶段的头功了,难不成真觉得自己是当世名将了?苏元载对于自己的定位还是有着比较明确的认知。
所以在苏元载看来,第二阶段能够不丢人,不出岔子,随大流就行,主要是保住第一阶段的功劳。
现在战事到了尾声,关键是逮住景真明,吃掉景真明所部,在这一点上,他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便是功,所以要过来协助天师和齐大真人完成最后的合围,确保没有半点纰漏。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无忧谷这边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那么他还敢去追击李天清吗?说不得李天清突围之后已经与国师合兵一处,他此时追上去,太平道杀个回马枪,那他岂不是羊入虎口?此举岂不是成了贪功冒进?
就算李天清没有与国师合兵一处,过了怀南府就是怀北府,太平道和朝廷已经在南四湖、彭城一线建立防线,其后便是齐州,要知道齐州可是李家的大本营,不是芦州这么好打的,他又能如何?
所以为了稳妥计,放李天清离开就是了,反正最后一番纠缠,他也斩获颇多。
至于无忧谷这边,景真明已然走到了绝路,纵然他有仙人修为,也能狠下心来丢弃部下,可齐大真人在侧,“太素玄功”暂时无法再用,他又如何能够逃走?
现在无非是两条路,一条路是向玉京投降,另一条路则是杀身成仁,以报君王。
平心而论,这两条路他都不想选。
景家作为开国勋贵,与秦家俱为一体,早在北道门时期,两位家主便是师兄弟的关系,景家在开国之战中又立下汗马功劳,除宗室外,名列功臣第二,可以说是与国同休,他本人更是与大玄皇帝秦权殊从小一起长大,还有发小的情谊,如何能在这个时候背弃君主和朋友?
若是按照此理,景真明就该杀身成仁,成全了这段情谊,可景真明已然得道长生,这就牵扯到一个简单的算数问题。
景真明今年不到七十岁,按照百年来算,说他是个土埋半截的老人也没什么问题,他此时死了无非是少活三十余年,可如果按照长生来算,那就不知道少活多少年了,以仙人的漫长寿命而言,此时的他不过刚开了个头,就这么死了,岂不是亏大了。
都说长生种与短生种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仙人与凡人更是如此,只是人间的仙人们得道时日尚短,还没有摆脱过去几十年作为人的强大惯性,仍旧保留了人的习惯和思维,待到仙人们活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后,恐怕也要非人了,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道德伦理皆不能约束。
此时景真明的这种想法变化就可见一二,作为凡人的时候,哪怕是天人伪仙,尚且敢死,可成为仙人之后反而要贪生。
死掉的仙人当然有,可大多都是不得不死,而非主动求死。
景真明此时便左右为难。
至于立地飞升,乃是从一世界去另一世界,绝非一拍脑门一跺脚便飞升了,要好生准备一番,虽然比不上渡劫那般凶险,但也谈不上“随便”二字。
此时此地,纵然景真明想要飞升离世,也是有心无力。
且不说景真明如何悲愤无奈,天师已经与五娘汇合一处,两人短暂议了一下,毕竟是道门内战,没必要把事情做绝,而且相关政策是现成的,所以两人决定先招降一次,若是肯投降,便省了一番功夫,若是不肯降,再强行攻打也不迟。
议定之后,也不必派人,反正有的是神通,天师直接在无忧谷的上空以雷霆写字,雷霆耀眼且久久不散,字迹自然也清晰无比,只要抬头便能看个一清二楚,这不仅是对景真明的劝降,也是对景真明残部的劝降。
景真明仰头看到天师的劝降书,久久无言,他身边的几个亲信将领也是沉默不语,尽显悲壮萧索之意。
当然,在景真明做出决定之前,无人敢说什么,毕竟景真明的仙人修为做不得假,再怎么穷途末路,杀几个叛逆还是轻而易举。
过了许久,景真明终于是艰难开口道:“此番……此番内战终究是兄弟阋于墙,而非外敌入侵,天师又有好生之德,不愿多造杀孽,我等自当识趣一些才是。”
周围的人顿时松了一口气,许多人的表情也舒缓下来。
在危难关头愿意杀身成仁的终究还是少数,又是内战,对面不乏旧相识、老交情、朋友同僚,便是降了也多半能有个好去处,又何必求死呢?
再者说了,仗打到这个份上,死伤这么多弟兄,也算对得起帝京的皇帝陛下了。
更关键的一点,自家人打内战时投降不必抱有太多道德负担,面对外敌时,谁敢投降自是要遗臭万年,可自家人内斗时投降便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了,当年大齐太宗杀兄囚父,着名诤臣不也是东宫旧人吗?都差不多了。
景真明降了,天师、五娘外加匆匆赶到的苏元载进入无忧谷,接受了景真明所部的投降。
前敌三人议事做了一个简单的分工,苏元载打仗不太行,不过改编俘虏做得不错,长于内政,所以接收降人、改编黑衣人、建立同道府的任务都交给了苏元载。
天师会亲自坐镇太平山,一边修复三十六部雷神,一边重建太平山大阵,并总掌芦州军政事宜,以防国师卷土重来。
五娘则是亲自押送部分重要俘虏返回玉京,其中就包括景真明。
天师亲自出手封住了景真明的修为,说道:“还要委屈景将军去一趟玉京,接受大掌教的发落。”
景真明对此早有预料,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
五娘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环顾四周,然后她想起来了,小殷呢?这个头号功臣哪里去了?
小殷,当然还在太平宫。
先前小殷破了太平山大阵之后,生怕国师突然杀回来,便偷偷溜出太平宫找地方藏了起来,可左等右等不见国师回来,小殷大概确定,国师是不会来了。
于是小殷又大摇大摆回到太平宫,等待道门大军,想着大家第一眼便能看到神威无敌的小殷大将军拿下太平宫,小殷连摆什么姿势造型都想好了。
只是小殷没有想到,天师和五娘先去了无忧谷,却是迟迟没有来太平宫。
此时小殷正坐在太平宫前的台阶上,大棒搁置身旁,双手托腮,百无聊赖道:“人呢?都去哪了?怎么还不来?”
小殷复又叹息道:“寂寞啊。高手寂寞,寂寞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