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烽烟渐起,众志成城
魏国公谋反的消息像一阵寒风,刮过了平静的村庄。
周校尉带回的情报越来越紧急:藩王的军队已从边境出发,沿途劫掠州县,所过之处民不聊生;魏国公则在京城散布谣言,称靖王“私通外敌、意图谋反”,引得朝野动荡。战火的阴影,正一步步逼近。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县城。”周校尉指着地图上的标记,“县城有粮仓和兵器库,拿下县城,就能直逼我们这里。”
村子里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村民们不再仅仅忙于农活,更多人加入了防御训练,连妇女和孩子都学会了如何传递信号、搬运物资。箭塔上的守卫换得更勤了,地道也拓宽了不少,足以让全村人在紧急时刻撤离。
李阳和苏清月则在抓紧时间推广高产稻种。他们带着农技学堂的学生,跑遍了附近的十几个村落,手把手教大家育苗、插秧、灌溉。那些村子的里正起初还有些犹豫,但看到李阳村的丰收景象,都动了心,纷纷加入进来。
“至少要让他们种完冬麦。”苏清月看着刚播下种子的田地,轻声道,“就算战火来了,有粮食在,百姓也能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李阳点头。他知道,粮食不仅是生存的根本,更是对抗战乱的底气。
这天傍晚,一个浑身是血的士兵从县城方向跑来,带来了坏消息:“县城……县城失守了!守将投降了藩王,粮仓和兵器库都被占了!”
消息传来,村子里一片哗然。县城失守,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后的屏障,藩王的军队随时可能兵临城下。
“慌什么!”周校尉站在村口的高台上,声音洪亮,“我们有粮、有兵、有防御工事,怕他们不成?”
他的话稳定了人心。村民们看着新修的箭塔、坚固的寨墙,还有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粮食,渐渐冷静下来。
“校尉说得对!我们不怕!”有人喊道,“大不了跟他们拼了!”
“对!拼了!”
呐喊声此起彼伏,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李阳走到周校尉身边,低声道:“光靠我们守不住,得联合其他村子。”
周校尉点头:“我已经派人去联络了,让他们带着粮食和壮丁过来,我们在黑风口汇合,那里易守难攻。”
夜色中,联络的信使不断出发、返回。附近的村落果然响应,有的带着粮食,有的带着农具改造成的武器,有的则派出了精壮的汉子,连夜赶往黑风口。
苏清月则带着妇女们清点物资,将药品、绷带、干粮打包好,随时准备运往前线。她还利用剩下的材料,赶制了一批简易的烟雾弹——那是用硫磺和草木灰混合制成的,能在战斗中掩护撤退。
三天后,藩王的军队果然来了。
黑压压的军队出现在远处的山坡上,旗帜上绣着藩王的标志,人数足有上千。他们没有立刻进攻,只是在山下扎营,显然是想先威慑一番。
“他们在等我们投降。”周校尉握紧了手中的刀,“但我们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李阳站在箭塔上,看着山下的军营,心中却出奇地平静。他想起刚穿越过来时,这个村子只有30分的生存指数,随时可能覆灭;而现在,他们有了粮食、有了防御、有了盟友,更有了守护家园的勇气。
“来了!”有人喊道。
只见山下冲出一队骑兵,朝着村口而来,为首的正是投降藩王的前县城守将。他在寨墙外勒住马,扬声道:“里面的人听着!藩王殿下有令,只要交出李阳和苏清月,献上所有粮食,就饶你们不死!否则,踏平此村!”
村民们愤怒地朝他扔石头,骂声不绝。
李阳冷笑一声,拿起弓箭,搭箭上弦,瞄准了他的马。
“嗖——”
箭矢破空而去,精准地射中了马腿。战马受惊,将守将掀翻在地,摔了个狗吃屎。
“回去告诉你们的藩王,”李阳的声音在寨墙上回荡,“想要粮食?想要人命?先问问我们手里的刀答应不答应!”
守将狼狈地爬起来,又羞又怒,却不敢再靠近,带着骑兵灰溜溜地跑回了营寨。
寨墙上爆发出欢呼声。这一箭,不仅射倒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更射起了所有人的斗志。
周校尉走到李阳身边,递给他一个水囊:“做得好。但这只是开始,他们很快就会进攻。”
李阳接过水囊,点了点头。他看向远处的黑风口,那里,联合起来的村民和士兵已经做好了准备。
夜幕降临,山下的军营燃起了火把,像一条吞噬一切的火龙。寨墙后的村子里,也亮起了一盏盏油灯,微弱却坚定,与火龙对峙着。
苏清月走到李阳身边,看着山下的火光,轻声道:“还记得我们刚见面时,在村口那场打斗吗?”
李阳当然记得。那时他们只有几个人,靠着简陋的陷阱勉强击退乱匪。
“那时我以为,能守住半亩麦田就不错了。”李阳笑了笑,“没想到现在,我们要守的是一个村子,一片土地。”
“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了。”苏清月望着寨墙后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我们有大家。”
夜风吹过,带来了远处的狼嚎和近处的呼吸声。李阳握紧了手中的刀,苏清月握紧了腰间的匕首,周校尉站在他们身边,目光如炬。
一场关乎家园存亡的战斗,即将在黎明时分,拉开序幕。而他们身后,是无数相信希望、坚守土地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