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最南端的 “望海港”,春日的朝阳为海面镀上一层金辉。三艘崭新的 “沧澜级” 海船正缓缓驶出港湾,船帆上绣着的青色齿轮稻穗旗在海风中招展,船头的青铜炮口反射着冷冽的光 —— 这是幽辽首次派出大型船队探索东北亚海岸,目标直指传说中的扶余国。
船队都护(指挥官)是格物院 “水师科” 的毕业生沈舟,他站在旗舰 “沧澜号” 的甲板上,手中紧握着格物院绘制的《东北亚海图》。这份海图用经度和纬度标注了已知的岛屿和海岸线,虽大部分区域仍是空白,却比传统的 “更路簿”(渔民手绘的简易航线图)精确百倍。
“沧澜级” 海船是墨离团队耗时两年的心血结晶,专为远洋设计:
船体结构:采用 “龙骨 + 肋骨” 的框架结构,外层包着三层厚木板,接缝处用桐油和麻丝密封,可抵御丈高巨浪。
动力系统:主帆为 “三角软帆”(可根据风向调整角度),辅以八对桨橹,顺风时速度可达每日百里,无风时也能靠人力推进。
防御配置:每船配备八门轻型佛郎机铳(安装在船舷炮窗),甲板上还设有投石机和火箭发射架,足以应对海盗或不友好部落的袭击。
补给设计:船舱内有 “淡水舱”(可储存三个月用量)、“干货舱”(存放腌肉、饼干、咸菜),甚至还有 “活水舱”(饲养海鱼和家禽),解决长途航行的食物问题。
此次远航的目的,赵宸在临行前已明确指示:“探索航线,联络诸国,通商互利。若遇友好之国,赠之以礼;若遇不轨之徒,示之以威。” 船队携带的货物也颇有讲究 —— 既有铁器、棉布等实用品,也有丝绸、瓷器等奢侈品,还有三十支突火铳(作为展示实力的 “礼物”)。
出海第一月,船队沿着辽东海岸向东航行,沿途停靠了几个鲜卑部落的渔村。渔民们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海船,起初以为是 “海神坐骑”,纷纷跪拜。沈舟派人送上铁锅和盐巴,教他们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很快赢得了信任。一个老渔民用粗糙的手指在沙滩上画出航线:“往东走,过了‘黑风口’,有个大岛(库页岛),岛上的人用皮毛换我们的粮食。”
穿过黑风口时,船队遭遇了风暴。巨浪如小山般砸向甲板,沧澜号的主帆被撕裂,一名水手被卷入海中。沈舟临危不乱,下令降下所有风帆,用船桨稳住船身,同时让木匠修补破损的船帆。三天三夜后,风暴平息,船员们看着毫发无损的船体,对格物院的造船术愈发敬佩。
驶入日本海后,海面变得平静。船员们开始用 “测深锤”(系着铅块的绳索)测量海深,用 “量星仪”(简易六分仪)记录星辰位置,不断完善海图。第十五天,了望手突然高喊:“前方有陆地!”
那是扶余国的西海岸。岸边的渔民看到船队,立刻划船回报王城。扶余王带素听说过 “南方大汉” 的富庶,却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船队,既好奇又警惕,派使者带着鹿皮和人参登船,邀请沈舟前往王城会面。
扶余国的王城是一座土筑的城池,虽不如蓟城繁华,却也有万余人口。带素在宫殿(其实是大木屋)设宴款待沈舟,席上摆满了烤肉、生鱼片和米酒。酒过三巡,带素问道:“贵使远道而来,所求何物?”
沈舟取出货物清单:“我主赵大人愿与大王通商 —— 用铁器、布匹换贵国的皮毛、人参、海东青。若大王愿意,我们还可派工匠传授冶铁、织布之术。”
带素的眼睛亮了。扶余国缺铁,农具和武器多为骨器或石器,若能得到铁器,国力必将大增。但他看到沈舟随从腰间的突火铳,又有些忌惮:“贵国的武器如此精良,若有朝一日兵临城下,我扶余如何抵挡?”
沈舟笑了,当场让人演示突火铳的威力 —— 一枪击穿了三寸厚的木板。“大王请看,这武器虽强,却需要铁和硫磺才能制造。我们若想征服扶余,何必带着货物而来?” 他话锋一转,“合作则互利,为敌则两伤,大王是聪明人,想必明白其中利害。”
带素沉思良久,最终答应通商,还派出王子作为使者,随船队回访幽辽。他赠送的礼物中,有一张绘制在羊皮上的《东北亚分布图》,上面标注着扶余以东的 “肃慎”“沃沮” 等部落,甚至还有跨海可达的 “倭国”(日本)。
船队在扶余停留半月,留下五名工匠传授基础技艺,带着一船皮毛、人参和海东青返航。归途比来时顺利,沈舟特意绕行朝鲜半岛,与当地的 “辰韩” 部落建立了联系,得知从这里向南,可抵达 “三韩”(朝鲜半岛南部)和 “倭国”。
五个月后,船队回到望海港。当沧澜号驶入港湾时,岸上爆发出欢呼声 —— 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早已葬身鱼腹。沈舟带回的不仅是货物和情报,更有一份详细的《东北亚航海图》,上面标注了三十多个岛屿、十处可停靠的港口和五条安全航线。
赵宸在蓟城召见了沈舟和扶余王子。看着海图上新增的航线,他欣慰道:“海疆与陆疆同样重要。有了这些航线,我们的铁器能卖到扶余,他们的皮毛能运到蓟城,这才是真正的‘万里同风’。”
他下令在望海港设立 “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由沈舟担任提举,负责组织下一次远航:“目标倭国和三韩,带上我们的织布机和算学书籍,告诉他们,幽辽不仅有火器,更有让百姓富足的技艺。”
扶余王子在蓟城参观了学宫、工坊和医署,看到孩子们在学堂读书、工匠们在工坊铸造火炮、医官们为百姓诊病,回去后对带素描述:“幽辽之盛,如日月当空。其王赵宸,非寻常诸侯可比。”
望海港的船坞里,新的沧澜级海船正在建造。工匠们根据沈舟带回的经验,给船体加装了更坚固的防撞护舷,炮位也增加到十二门。渔民们则围着归来的水手,听他们讲述扶余国的奇闻、黑风口的风暴、海岛上的珍禽。
海船远航的意义,远不止于贸易。它让幽辽的影响力突破了陆地的限制,沿着海岸线向东北亚延伸;它用实证打破了 “天圆地方” 的旧观念,让格物院的 “地圆说” 有了更坚实的依据;它更在无形之中,为幽辽增添了一个新的身份 —— 东北亚海域的秩序制定者。
沈舟站在船坞边,看着新船的龙骨渐渐成型,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下一次远航的目的地,将是更遥远的未知世界。而赵宸的目光,早已越过茫茫大海,望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 那里,有比草原更丰富的资源,有比鲜卑更复杂的文明,也有比陆地更宏大的机遇。
东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正从望海港的港湾里,缓缓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