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挟着寒意,吹过川南小县城的山野。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正悄然在空气中弥漫。
国际市场传来消息,兔毛价格暴跌!跌幅超过三成!
这个消息仿佛一颗惊雷,在本地养殖圈炸开了锅。
家家户户的农户慌了神,原本还指望靠兔毛换点过年钱,如今却眼看着血本无归。
陈砚坐在办公室里,窗外是一片灰蒙蒙的天空。
他的手边摊开一份来自省外贸局的简报,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兔毛出口数据和国际行情波动趋势。
他的眼神平静如水,心中却早已波澜翻涌。
“果然来了。”他低声自语。
前世的记忆清晰无比——1979年初,国内兔毛出口量骤增,外商趁机压价囤货,制造恐慌情绪,导致市场剧烈震荡。
等他们低价吃够了库存,又会突然涨价收割一波。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资本操作,而本地养殖户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
“这不是末日,而是机会。”陈砚站起身,走到窗前,目光穿透晨雾,落在远处那片刚刚整理出来的山坡上。
那里,是他计划中的第一座标准化养殖基地。
苏昭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热茶,轻声问道:“你决定了?”
陈砚接过茶杯,点点头,“价格越跌,我们越要收。”
“可现在所有人都在抛售,连陈晓都在贱卖存货,你真不怕赔?”
“我知道这场下跌只是短期震荡。”陈砚语气坚定,“只要撑过去,等到春天回暖,行情必定反弹。到时谁手里有货,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苏昭望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当天下午,陈砚便亲自带队,带着几个得力的员工,走访各个村庄。
他每到一户人家,都耐心讲解行情走势,分析背后的原因,并当场承诺:砚记加工厂将以高于市价10%的价格收购所有兔毛。
这一举动在村里引起了轰动。
“陈老板,你说的是真的?”一位老农不敢相信地问。
“是。”陈砚点头,“你们养得好,我自然不会让你们吃亏。”
村支书也站在一旁,拍板道:“大家放心吧,陈老板是我们村的老熟人了,说话算数。再说,他这次出手,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保住咱们这片的养殖业。”
有人开始犹豫,有人已经开始清理兔笼准备低价出售的念头停了下来。
但也有不少人仍然迟疑。
“万一后面继续跌呢?”一个年轻人嘀咕道。
陈砚笑了笑,从口袋里拿出一本笔记本,翻开一页,指着上面的数据说:“去年年底兔毛出口总量是多少,今年一季度预计多少,国外市场的库存情况,还有纺织厂的需求变化……这些都是可以查得到的数据。我敢说,这轮下跌最多持续两个月,到时候价格必涨。”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如果你们愿意信我一次,我不光高价收兔毛,还会优先安排运输车辆上门收货,减少你们的损失。”
这话一出,人群开始躁动起来。
最终,还是那位最先提问的老农第一个答应下来。
“好!我就信你陈老板一回!”
随着第一笔交易完成,更多人陆续加入了“保价协议”名单。
到了傍晚,砚记加工厂门口排起了长队,都是前来交货的村民。
与此同时,县里的同行们纷纷议论起来。
“陈砚疯了吧?这时候还敢高价收兔毛?”
“他是想吞下整个市场吗?”
“我看他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等行情再跌一轮,看他怎么办!”
李振东站在自家仓库门口,看着门外冷冷清清的场面,咬牙切齿地说:“等着吧,等他亏得底裤都不剩的时候,咱们再看笑话。”
但他没注意到,自己的几个老客户,已经悄悄转向了砚记那边。
夜色渐深,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
陈砚坐在桌前,翻阅着最新的市场报告,眉头微皱。
“果然,外商在悄悄囤货……看来他们也没想到,我们会在这个时候顶上来。”
苏昭轻轻走进来,递给他一杯温水,“别太累,事情已经稳住了大半。”
“还差一步。”陈砚抬头看向她,嘴角露出一抹笑意,“等他们反应过来时,我们已经掌控了本地最大的兔毛供应链。”
他没有告诉苏昭的是,他已经秘密联系了上海一家大型纺织厂。
那家企业负责人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对他的眼光颇为认可。
这次,他打算提前一步,建立一条稳定的加工渠道。
但这些话,他只藏在心底。
因为时机未到。
窗外的风更冷了些,但屋内,却暖意融融。
在这场悄无声息的兔毛风暴中,陈砚的身影,已然站在了风口之上。
兔毛风暴尚未完全平息,陈砚已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方向。
收购潮稳定后,砚记加工厂的库存一下子暴涨三倍。
村民们虽然暂时稳住了心神,但毕竟兔毛只是原材料,若不能及时加工变现,仍是个烫手山芋。
“光靠卖原毛,终究是受制于人。”陈砚在会议室里敲着桌面,语气坚定,“我们要做的,是把这团毛变成钱,而且是大钱。”
苏昭坐在他身旁,翻阅着一份她父亲从文化馆带来的资料——关于省内各地供销社冬季用品的需求清单。
“今年冬天格外冷,围巾、手套、帽子这些保暖产品需求猛增。”她指着几处重点数据,“如果我们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兔毛制品,不仅能在本地销售,还能通过我父亲的关系,打进市里的供销系统。”
“你爸那边没问题?”陈砚问。
“我已经和他说过了,他虽然谨慎,但知道我们不是瞎折腾。”苏昭微笑,“只要样品让他满意,渠道不是问题。”
“好。”陈砚眼中精光一闪,“那我们就先干起来!”
一纸订单,打开新天地
三天后,一封加急电报从上海传来——
>“同意试产,首批订货量500件兔毛围巾,请尽快寄送样品。”
发信人是上海纺织集团采购部的一位负责人,曾在去年与陈砚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陈砚凭借精准预测国际市场行情,帮助对方成功避开了外商压价陷阱,留下深刻印象。
这笔订单虽不算大,却是陈砚打通外部市场的关键一步。
他立刻组织技术团队,结合前世记忆中的先进工艺,对兔毛进行脱脂、梳理、染色处理,并联系县里几位擅长手工编织的老裁缝,组建起一支小型加工队。
短短半个月,第一批样品出炉,色泽柔和、手感细腻,比市面上常见的羊毛围巾还要轻盈柔软。
苏昭亲自带人将样品送到市供销社,果然引起一片惊叹。
几天后,市里就下了3000件的大单,还承诺优先安排进入各大商场柜台。
“这才刚开始。”看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陈砚嘴角微扬。
一篇文章,引爆全县舆论
就在兔毛制品悄然走红的同时,一篇题为《从一只兔子说起——陈砚的农业产业化之路》的文章,在县刊头版重磅推出。
作者正是老孙——曾经因贪图私利背叛过陈砚的写手。
但在那次风波中,陈砚没有追究,反而给了他一个机会。
如今,老孙已是砚记宣传组的一员。
文章以生动笔触,描绘了陈砚如何从一只长毛兔做起,带动整个乡镇养殖、加工、运输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
文中尤其强调他“高价保价”收购兔毛的行为,被形容为“寒冬中的一把火”,温暖了千家万户的心。
这篇文章迅速在全县引发热议,甚至传到了地委领导的案头。
“这不是普通的个体户啊。”一位主管农村经济的副专员看完后感叹,“这是在搞现代农业产业化试点!”
很快,陈砚收到了一份邀请函——参加下个月召开的“农业经济发展研讨会”。
“你要出名了。”苏昭笑着递给他请柬。
“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政策风向。”陈砚接过请柬,眼神深邃,“如果能在会上提出我们的模式,或许可以争取到更多支持。”
一封来信,暗藏玄机
正当陈砚准备扩大兔毛加工业务、筹备新厂房时,一件意外之事悄然发生。
清晨,砚记大门前被人悄悄塞进一封信。
信上没有署名,只有一行潦草的字迹:
“小心你妹妹的事,有人在查。”
陈砚反复看了好几遍,眉头越皱越紧。
“是谁写的?有没有线索?”苏昭担忧地问。
“没有指纹,也没有邮戳,像是当面塞进来的。”陈砚沉声道,“而且……它怎么会知道‘妹妹’的事?”
他心中泛起一阵不安。
上一世,为了找到她,他曾耗费数十年光阴,几乎倾家荡产。
如今这一世,他已经提前布局,设法赚到足够的资金也是为了能找回妹妹。
可现在,却突然冒出这样一封信……
难道,有人已经注意到了什么?
还是说……
某些尘封的往事,正在被人重新翻起?
夜色如墨,屋内灯光昏黄。
陈砚站在窗边,手中紧紧攥着那封信,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