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血小说和穿越故事里,主角常常在山村、商队、码头或者江湖里凑出几十个“忠心耿耿”的兄弟,然后发点兵器、操点战阵,摇身一变就成了一支“私人军队”。接着打土豪、占山头、反暴政,好像成军打仗就是“招人发饷”这么简单。
但现实呢?古代养兵,不是发碗饭、给口刀就能算数的事。打仗不是一时激情,是持久系统的消耗,钱、粮、武器、军纪、训练一样都不能少。
你拉几十号人就敢说是军队,那官府拉上千名官军压过来,你怎么抗?没粮、没制式兵装、没后勤、没医护,别说打仗,连活都活不下去。真要组私兵闹革命,最大的问题不是“会不会打仗”,而是“养得起养不起”。
一支私兵每天要烧掉多少钱粮?
先来算一笔账。假设你招了五十人马当“家丁”或“私兵”,每人每天饭食按照最低标准,一个人一天要吃一斤米和三两肉,加上蔬菜、柴火、调料等,成本按一人一日五文钱算,五十人就是二百五十文。
再加上住宿、衣物补贴、武器消耗、马匹饲料、刀枪维护、偶尔的酒水奖励、巡逻赏钱、站岗夜饭……光是养活这些人不干别的,一个月就要花费超过8000文,也就是八两银子以上。古代普通农民一家一年也赚不了八两银子。
如果你再给他们发点军饷、赏钱,那就不是“养人”是“烧钱”了。一支五十人的私兵队伍,一个月成本起码十两银子以上,还不算意外损耗。如果打仗,还要筹粮、补给、医疗和战后抚恤,这哪是普通人能承担的?
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人心和粮草。人心买不来,粮草却实打实得掏银子、砍稻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不是句空话。哪怕是地方军府起兵,也必须先建粮仓、派运输、筹饷银。很多失败的叛乱,不是打输了,而是“饿死了”。
比如唐朝黄巢起义,声势浩大,战力也不差,但最终却被“兵疲粮绝”拖垮。部队没吃的,只能抢,抢多了百姓反抗,朝廷围剿,最终内讧、自毁。而宋代方腊起义,前期成功攻城夺地,最后败于“后勤断绝、军心涣散”。
你没有军粮储备,不懂运输调配,不管部队每天吃什么,只靠抢和征粮,那这支“军队”很快就会变成一群吃人喝血的乱民,别人打你连犹豫都不会犹豫。
有些人会说,我有钱,我能招人。我出高薪,乡下人还不来?现实很快会教你做人。
第一,招兵不是喊几声就有人肯上。打仗是拿命换饭吃,谁都知道风险极高。特别是你又不是官军,又不能保障伤亡照顾,凭啥跟着你拼命?大多数青壮还是会干点正经活谋生,不愿意去当一条命没保障的“土军”。
第二,古代设有明确的“禁军私招令”。像唐宋明清等王朝,对招募“丁壮私兵”行为非常敏感,若未经官府备案,擅自组建武装,轻者充军,重者按谋反、聚众罪论处。尤其是大户人家、商贾之家若出现“养家丁过百”的情况,马上会被地方官备案重点盯防。
所以,想“私招义勇”这事,不是招就有,更不是能公开搞,稍有声势就会被地方衙门铲除于萌芽状态。
兵不是招来就能用的,一支队伍想上战场,必须先训练。行军、列阵、射箭、骑马、打擂、夜战、火攻、水战、营地搭建……每一样都要时间和资源去练。
古代正规军都要数月操练,考核合格才能上前线。你临时抓来的农夫、江湖客、帮会打手,敢让他们面对官兵的骑兵冲锋?怕是战还没打,先吓散了。
还别说纪律。军纪不立,兵就是流寇。你一个头领连赏罚都控制不住,私兵干脆抢你银子逃走都正常。这不是瞎编,是真实历史上无数失败私军的结局。
你招人之后,总得给点兵器吧?哪怕不配铁甲、战马,也得有长枪、弓箭、刀盾。可别以为这些东西在古代遍地都是。
铁器是国家战略资源,民间打制要许可,质量还差。尤其是箭矢,一支好箭至少两三文钱,打仗一天能用几十支,射箭不是电视里一拉就中,是真实的高耗材运动。
战马更别想,军马养殖与配发一向掌握在国家马政手中。你就是再有钱,也买不到合格战马。清代甚至规定私民“养马超三匹”需登记,超额者充公。
而甲胄更是奢侈品,一副重甲往往需几十两银子才能打造,普通人根本穿不起。没有装备的“私兵”,基本就是一群农民拿着铁锄头,哪能和正兵对打?
战场不是游戏,兵打伤了、病了、断了肢怎么办?你组的私兵,有没有军医?有没有草药?有没有临时营地、净水、清洗伤口设备?
没有。
古代战争中,因感染死的人远多于直接战死的人。箭伤、刀伤、戟伤,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化脓致死。军医系统在古代属于“国家级专业力量”,是专门培养、考核、委派的人员,民间私军根本无力搭建。
一个队伍,没有基本的医护能力,哪怕是打赢一仗,也很快因为士兵受伤缺医药而全军崩溃。你想靠私兵长期打仗,那就是做梦。
古代战争和现代游击战不同,你没有根据地,你根本无法生存。根据地意味着有粮田、有铁匠、有木工、有村寨、有城池、有避难所、有老百姓能支援你。
而这些都不是你临时组织的几十人、几百人能搞定的。你要征税、要管理、要司法、要仓储,搞不好民变变匪祸害百姓,很快就会遭民心反噬。
最典型的就是明末的张献忠,早年起义的时候还算纪律严明,一旦后勤跟不上、内部控制崩溃,手下军队就开始屠城抢粮,最终成为各地百姓“比官军还怕”的乱军。
你没有根据地,就不能“持久”,只能打一场就跑,打一仗就散,搞革命?呵呵,你那叫“流匪”。
对私兵的法律打压比你想象狠得多。朝廷不是傻子,私兵是绝对的政治禁忌。一旦你被盯上,立刻就会被冠上“聚众”、“图谋不轨”、“盗匪勾结”、“扰乱地方”等罪名。尤其是地方官,谁敢纵容私兵发展势力?一旦失控,他的乌纱帽也得没。
从汉代以来,私兵都被严格控制。哪怕是宗室勋贵、豪强地主,招募家丁都必须有上限,有时连穿戴服饰都被规定不能像官军。这是为了“维稳”,也是避免“尾大不掉”。
明代曾规定:“百姓私自聚众、置械者,以谋反论。”你还没起义,光是囤兵就够杀头。
历史上真正成功的起义,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民怨极盛、军政瓦解、天灾人祸”的大背景下。黄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这些人不是“凭一腔热血带着几个兄弟就干翻了天下”,而是借助了广泛的社会矛盾、地方势力、宗教组织、官僚腐败乃至外国干预。
他们背后有上万人支持,有稳定的后勤供给,有据点、旗帜、组织,有强烈的“替天行道”号召力,有系统的“官军外壳”,很多时候打到后面都变成了“政治联姻+地方招抚”。
不是你今天拉几十个帮会兄弟明天就能闹革命,真要靠私兵起事,那不是先饿死,就是先被剿灭。
到目前为止,此对话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