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重刋道藏辑要心集九

体物子岫云王一淸释

道可道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世间之道有出世间之道世间之道有形有名有理有事

故可道可名也出世之道无形无名视不见听不闻故不容

言不能名也常者常住不灭之意盖其不变不易无始无终

不生不灭无欠无余本然之妙也这个本然之妙包含无量

爲造化之本舒之则徧满六虚无物不有无所不在卷之则

寥寂无踪不属声言非从名色若以声言名色求之则愈求

愈远愈穷愈离其终不可得也吁眞常之道悟者自得尽性

则明至之自见若向静中加存养或可见其端倪若在动中

见无相庶几识得头面恍惚杳冥元无定体有而无形极玄

极妙也玄也妙也毕竟不可见不可闻不可道不可名虚无

恍惚而非有也先天地以常存後天地而不灭冲灵恒存而

非无也溟涬之中神化变动虚无自然而生一气一气之中

而分阴阳阴阳交感而生万物吾知其所以生万物者理与

气也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形有形斯有名有名便属可道

也故知可道可名者乃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君臣父子政教

之道之名而非眞常之道之名也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也天地者太虚中一大物也古初无物天地万物

自无而有故无者名天地之始谓之先天也道之体也在内

爲阴阳在外爲天地有天地然後有万物而有者名万物之

母谓之後天也道之用也无欲者未与物接虚心无爲本然

之妙也有欲者心与物交随境生识感通之机也观者摄境

归心谓之照也妙者微不可见也徼者有从此出也常於虚

心无欲之顷以观其本然之妙但见其浑浑沦沦寥寥寂寂

澄湛妙明胸中豁然无一物矣此所以爲本然之妙而爲吾

心之体也常於生心动念之顷以观其自然之徼但见其响

来则知物至则见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伤其心则悲痛

其心则哀见善则知好见恶则知恶见利则知趋见害则知

避触处呈露不期然也此所以爲自然之徼而爲无心之用

也此两者谓有无也无欲有欲也有无者自然动静也无欲

有欲者无心动静也静爲体动爲用动合有静合无言此二

者同出之於常而有动静之殊程子云体用一源是也故知

无与有同出之於常无欲有欲同出之於心心卽性性卽道

而无所不同是皆出之於自然故曰同谓之玄也玄者自然

也自然者玄之标常之妙常不可见自然可见也玄之又玄

者妙中之妙自然而然也自然而然者莫能使之然莫能使

之不然也是以圣人法道自然圆明了知不因意念觉心常

照不关眼目无知而妙意行不见而诸法会以其内眞外应

此感彼符如阳燧方诸之於水火也重言这个自然玄妙不

由安排而其理有不可揜者盖出之於自然不得不如此也

天地之所以阖辟日月之所以往来阴阳之所以消长昼夜

之所以循环天地之间飞潜动植一切物性皆自然而然也

学者当於言象之外密尔参求以法其自然则心虚性寂无

蔽无私徼妙双忘无有一贯动静同源体用不二超然圆通

复乎眞常逃出阴阳脱离造化故知自然而然者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恶已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

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後之

相随是以圣人处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

不有爲而不恃功成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善恶本无妄情分别故以顺理则爲美爲善悖理则爲恶爲

不善循其理以待物谓之美谓之善亦常分也若有心爲美

善之名则有不美不善者矣有美则有恶阴阳相因对待之

义也譬如天地万物自无生有岂能常有终必归无而有又

生无也无生有有生无故曰有无之相生也不难无以成其

易非易何以成其难因难成易因易成难故曰难易之相成

也因其长以形其短爲其短而形其长长形短短形长故曰

长短之相形也登其高俯见其下处於下仰见其高高倾下

下倾高故曰高下之相倾也非音则无以和其声非声则何

以成其音音和声声成音故曰音声之相和也瞻其前则彼

固爲前我爲随顾其後则我又爲前彼爲随也因前有後因

後有前故曰前後之相随也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

反复相因自然对待相偶虽欲间之不可得也其意盖谓有

美则有恶有善则有不善也莫若冥心复性善恶双忘无心

於美则无恶事无心於善则无不善也观夫圣人之处世也

顺理而爲未尝不爲时然後言未尝无言物至则应何尝以

多事爲畏而辞其劳也知生爲虚幻而不厚其生也知事之

当爲不恃之以爲功也此皆天理之自然人道之常分何有

於我哉噫圣人虽然无容心於美恶无容心於功业而天下

必以其功归於圣人虽欲去之不可得也故曰夫惟不居是

以不去也

不尙贤章第三

不尙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爲盗不见可欲使心

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

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无爲则无不治

不务道德惟以爵禄爲尙才艺爲贤则人挟才艺轻趋而幸

进盖名者争之端也尙道德不尙才艺则小人不能逞其才

何争之有也不贵性命惟以货财爲难得而厚藏则盗贼怀

其心伺隙而窥窬盖利者盗之媒也贵性命不贵货财则盗

贼无所用其心何盗之有也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神存

於内则潜之於心发於外则见之於目盖因目之妄见而生

种种分别之心起一切不正之念迷惑其性也是以圣人戒

人谨於目以静其心制於外以安其内如其非理则勿视之

一切分别之心无由而起不正之念从何而兴虽在可欲之

中而吾心如无欲是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也是以至人教人

治其身心也恬憺无思而心虚矣心虚则意定意定则神凝

神凝则气聚气聚而腹实矣退怯无欲而志弱矣志弱则无

爲无爲则精全精全则髓满髓满则骨强矣是以至人常使

民无知无欲者盖以养其本然之至灵而反於虚也间或有

当知当爲者但顺其理之自然而已顺理而爲虽有爲犹无

爲也无爲则心虚心虚性定道妙在躬何所往而不可哉故

曰爲无爲则无不治也

冲道而用之章第四

冲道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

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冲虚也和也道以虚爲体以和爲用不盈犹不满谓适中也

人惟虚其心以应物则无不中其节故无盈满之累也渊者

深沉难测虚静之谓虚静者万法之宗万善之源也挫刚戾

之锐惩其忿不害其气也解烦冗之纷去其累不耗其精也

韬其光不露其耀不自衒以伤神也混浊世不汚其眞不傲

物以链心也湛者静而明也若存者非有非无恍惚渺漠不

可定见之谓也若定以爲无周流乎天地之中无物不有无

所不在祷之则灵感之则应不得谓之无也若定以爲有莫

能测其端倪莫能见其踪蹟莫知其所以然不得谓之有也

恍惚有象渺漠难求自非至人孰能拟议老君自赞曰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象帝之先者鸿蒙混沌无象无光二气

未彰五行未立溟溟涬涬难以象求先天之谓也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爲蒭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爲蒭狗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大生之仁圣人大化之仁不仁者无心於仁之谓也天

地无心而化成至仁也而言不仁者谓其不私物也圣人有

心而无私至仁也而言不仁者谓其不偏爱也蒭狗祭品燎

帛之具祭则用之已则弃之言其适用适弃皆出於无心听

之於自然天地之於万物圣人之於万民皆然也天地运一

气生养万物生者自生杀者自杀以任其自然心普万物而

无心也圣人运一心教养百姓安其分乐其业富贵贫贱听

其自然以天地之心爲心也故知天地者乃无心之圣人圣

人者是有心之天地也橐龠虚中之器有鼓纳阖辟之机惟

虚故能纳而爲橐龠之体故动则生风而爲橐龠之用以其

中虚故能生气所以嘘之而不屈愈用而愈有也夫道不可

以言求也不可以数穷也若以言语象数求之则愈求愈远

愈穷愈繁不如默然忘言如橐龠中虚寂然中泊然一圆常

之妙於兹可见乌可多言也哉孔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卽此意也

谷神不死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

谷者虚也神者性之灵也谷神者虚寂不神之神也不死者

谓不昧其机也然此眞机虚寂有灵故称妙有有而无相假

名眞空妙有眞空玄牝根宗由是知之玄者虚灵之妙也牝

者窍也这个虚灵玄窍阖辟元气体性圆通爲生化之本在

人身天地之正中是造化根宗性命渊源实天地交界之所

阴阳混合之处水火交媾之鄕凝结圣胎之地精神魂魄皆

聚於此自古神仙修炼内丹皆在此处所谓玄关一窍是也

门者言天地万物皆从此虚灵玄窍中出也这个虚灵玄窍

总括众妙道所从出天地从生故曰天地根也绵绵者相续

不絶之意不间断之谓也若存者恍有惚无莫能定见似存

非存之谓也用之不勤者虚心无爲而已虚心而神自返也

无爲而气自复也神返气复吾身之玄牝立矣由是知之谷

神不死者虚心养神之喻言其体也玄牝之门者阴阳阖辟

之喻言其化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者志意不分之喻言其

用也此言虚心养神神得其所养而返於心心不外驰而气

自还於身身心妙合神气归根结成大药谓之还丹乃不死

之道也故必用志不分冲和抱一绵绵续续以用之优游以

养之不可着之於有不可失之於无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

无心求以有心念之则非妙有以无心忘之亦非眞无惟相

见於混沌杳冥之中相接於恍惚虚无之内无中不无乃见

眞吾亦不知其所以爲吾噫惟无心者则能见其眞吾尽性

者则能知其眞吾此章玄奥爲金丹鼻祖岂易言哉而迷人

遽言之者盖亦不得已也盖伤仙道二百载寥寥也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

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

天地形气也旣是形气便有成坏又焉能久其所以能长且

久者以其无心故长久也以道论之若天地之长久亦须臾

间耳而其所谓眞常且久者有一亘古今不坏而常住者存

也由是知之天地随一气生养万物其生生者则未尝生以

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也人之所以不能与天地同其长久者

爲其感於见闻迷於觉知幻形桎梏贪生太厚情妄之心不

息嗜欲之心不休故也是以圣人法天无心灭除世幻体合

自然卑身以养志忘身以全眞人皆好高我独谦下人皆自

大我独柔弱人皆争先我独退怯後己先人故人尊之是谓

後其身而身先也人皆贪务我独损情人皆贵身我独忘形

人皆贪生我独学死不有其生故无死地是谓外其身而身

存也後身者屈己也外身者忘形也屈其己而不先故能在

先忘其形而不有故能长存其接诸物也大公至正而无私

其治诸己也明心尽性以复命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虽若无

私适足以成其私也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

无尤

水之爲物柔弱无心归虚去实盈科後进不舍昼夜运之则

爲雨露流之则爲江河植者頼之以生汚者頼之以洁此水

之善利万物也壅之则止决之则流随方就圆听从於物谓

之不争也人之情喜荣恶辱好高而恶下水之性趋下处低

流汚以就秽宜其众人之所恶也若水之德滔滔东注不舍

昼夜冥契恒常不息之机故喻之爲上善也人能法之可以

进於道矣观其所居则安心处下而止於静居善地矣质之

於心则澄静虚明而能监物心善渊矣交之於物则利济普

徧彼此无私与善仁矣发之於言如潮汐进退不失其时言

善信矣施之於政平则无声无往不正政善治矣用以处事

则方圆曲直泛应适当事善能矣用之於时则春盈冬涸与

时偕行动善时矣人能明此七善则方寸不竞和顺谦虚而

无昧己自私之蔽恶性易而善性生胜心去而良心发退逊

慈柔与物无争盖争从心起以无心爲心又何争之有也故

用之而无过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此章以戒盈挫锐爲喻而爲履盛满不知止者之鉴戒也戒

之哉满则覆太刚则折势必然也是故知盈满难持必有倾

覆之患己之而勿持则无满覆之累也揣治也器之锋锐必

有剸剧伤折之害愼之而勿用则无伤折之患也金玉货帛

积致盈箱满室适足以招祸且有时而尽岂能守之而无失

也若以富贵而骄人则必有盈满伤折之患自取其咎也孰

不知天道恶盈而益谦大丈夫功旣成名旣遂须知生如梦

幻富贵浮云当及时割爱跳出樊笼超然物外散诞无拘逍

遥自在以顺天之道以全天之与我者安乎自然颐眞保和

尽性至命岂不伟哉易曰不事王侯高尙其志范蠡扁舟於

五湖张子房从赤松子游是也

载营魄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

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爲乎天门阖辟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

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者如舟车载物念虑营营魄之爲也魄属阴阴盛则害阳

盖言情炽则伤性也是以圣人教人抱元以定其性志一以

静其心常使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神气冲和阳纯阴灭则魂

载魄谓之抱一无离也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方生也婴

儿未有知识其志专一其气柔和其心无妄其神不罢纯一

之意也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者谓见闻觉知亦阴趋也

疵疚病也洗涤见闻减除知觉则情妄渐消尘缘渐息疑虑

消散何病之有也爱民治国能无爲乎民喻精气国喻身也

无爲则心虚心虚神凝神凝气聚气聚神和而吾之身民安

国治矣天门阖辟能无雌乎天门喻心阖辟喻动静雌者阴

情也而人岂不运心应物哉但无阴私情妄以障其心耳明

白四达能无知乎人之聪明仰观俯察通照物情无幽不烛

何理不明孰能终日如愚无识无知也圣人仁爱及物有生

之类莫不仁而爱之蓄而养之故曰生之蓄之也知生之爲

寄而不厚其生故曰生而不有也修齐治平分内事也何功

之有故曰爲而不恃也虽居於万民之上亦不知我之爲尊

何大之有故曰长而不宰也此皆圣人中心行道着见爲德

人人得而见之也故知圣人之德顺理而爲无有一毫人欲

私智增损於事物之上一切出於自然是故谓之玄德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爲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戸牖以爲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

古人制器尙象车轮形圆象月其辐三十一月之数也毂者

虚中辖轴运轮以行地也埏埴和土成泥以爲器也戸者室

之穴也牖者通明处也无谓虚也车之无毂不能运行器不

中虚何以乘受室无戸牖其能出入车器室皆实有之利故

曰有之以爲利也车之毂器之虚室之戸牖虚通而爲之用

故曰无之以爲用也是故凡物之有形以爲利者皆赖无形

之妙以爲用也譬喻吾身有形也而其中有无形者而爲之

用岂特吾身凡天地万物皆然也胥元一日圣人言三十辐

共一毂以至於器室之论盖使学者体物之身匪徒事於文

也车器室之理先贤论之亦详不复赘言若夫体物知身则

言之者鲜体物知身之说譬头目耳鼻口体手足共成其身

虽然各有攸司乃块一物也而其知觉运动视听言嗅皆在

於吾而求吾之一字竟莫能指其端的处岂非无位之吾而

爲有数之身用哉此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也

五色令人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

人之初也性无不善浑然天理而精神魂魄意之五神安藏

於心冥然不见自能食能言而生识神便溺於见闻而迷其

眞至於日积月累习染渐深元初凿矣及其长也惟以名利

是求声色是好业力胜而道力微人欲炽而天理灭葢因眼

耳口心意五者爲之蛊也贪色不反以伤其神故目盲贪声

不反以伤其精故耳聋贪味不反以伤其眞爽失道味驰骋

田猎以动其意心乱发狂贵藏难得之货心惑怖盗日夜堤

妨则向之所谓五神者化爲五贼蛊我精神扰我魂魄耗我

元灵魅我眞性爲我之害也是以至人教人存五神斩五贼

实其腹以养气不悦目以乱心全诸内以养其眞忘诸外以

驱其妄故云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爲上辱爲下得之若惊失

之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人之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

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爲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爲天

下若可以托天下

宠谓荣宠辱耻辱也若惊者谓妄动其心然非性情之正也

何谓者设问之辞也凡人莫不贵荣而贱辱故以宠爲上辱

爲下也宠辱本无分别之者妄情也世俗旣以富贵荣宠爲

得志必以贫贱耻辱爲失时荣宠之也得必惊而喜之耻辱

之也失必惊而怒之是谓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也患者忧苦

疾厄也身谓幻形非眞形也眞身无患被血月之躯爲之累

也达斯理者识破虚幻则知形非眞我悟物皆空则识外缘

虚假自然忘形去累业苦潜消复何患之有也此章之意盖

谓宠辱不足惊而人自惊之身不必贵而人自贵之良由以

情识妄动其心自私而贵其生其若心能忘也则宠辱不足

惊身能忘也则忧患不能入若以贵爱其身之心而贵爱天

下则知人卽我也我卽人也无一人不在贵爱之中无一物

不在慈祥之内故可以爲天下之寄托也寄托者如可以托

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义同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

不可致诘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

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无色故视之不见道无声故听之不闻道无形故抟之不

得言此夷希微三者不能以言语审谛而分别之故云不可

致诘故混而爲一也求之於上而不见其明求之於下亦不

爲其晦求之於自古及今绳绳兮如是之悠久终不见其际

故不可得而名之然则归之於无物可也反复求之於无物

之地但见无状无象之中而有至妙至眞之理又不得谓之

无物也谓之有也而不见其形端谓之无也而物赖之以成

若有若无恍恍惚惚终不能以爲象以爲名也继而求之於

前而不见其有始反而求之於後亦不知其有终随迎始终

而莫能见复求之於古之道古之道本无求之於无而无亦

无则莫知其所以然矣然後始知此天地万物皆自古初之

无而生今之有也能知古初之始始於无始爲道之端绪者

谓之道纪也由是知之此道终不可以情求终不可以智知

也以形名求之了毋可得以皦昧察之湛不可分始终不能

穷随迎莫能见以无御有生化何穷

古之善爲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爲之容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

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淸孰能安以久动

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有道之士潜修宻行非人所知或有混浊世以链其心或有

凝神气以筑其基或求侣择地傲游湖海或韬光晦迹藏器

待时或纵酒放旷俄而冲举或禄仕济世倐而飞仙或积功

累行施符货药或潜藏岩穴辟谷炼形倐往倐来隐显莫测

其迹虽与人同其心则与人异韬光隐耀返情於空人所难

测故云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也其可见者观圣人之威仪应

事接物之迹耳践其迹者则知圣人之道不离日用作眞修

也观夫圣人之接物也遇事辄加戒愼而不敢轻发豫豫然

若冬涉川之难斯圣人之愼谨也虽然燕居独处常存谨畏

而不敢妄爲犹犹然若畏四邻之窃知斯圣人之愼独也终

日俨然如对大宾未尝造次斯圣人之主敬也其心涣然如

春冰融释斯圣人之无疑也其质湻厚如愚似讷其衷寛大

如谷中虚混俗同尘浑浑然与世爲一其迹未尝不与人同

也孰能者勉之之辞也孰能以久浊之水止而澄之徐徐而

自淸孰能以久动之念安而静之徐徐复其初也浊可淸也

非静久则不得念可息也非性定则不能保此道者惟虚其

中空空然不留一物故云不欲盈也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外

爲狂夫如弊败之物无新成之可观此圣人之微妙玄通始

终莫能识也列子居郑圃四十年无人识者是能守弊者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

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至虚生神至静生气故知道从虚静中出致者造其极也守

者设其权也虚至大无际故言极静犹与动偶故言守静不

笃则动乱随之此言学者笃於静默爲本极於致虚爲成故

可见自性之原入眞实之地观夫万物并生於天地间莫不

繁秀畅茂其及蒂叶脱落津液归根故知此道出於虚而还

於虚物生於根而复归於根也万物归根乃谓之静至於静

极阳生物复畅茂谓之复命也窃知老子以虚极静笃而爲

归根复命之说者葢其使人疑妄归眞以复其初此复命之

常也若知其常则心虚性尽而道自明也不知其常则有妄

动妄作之举悖理招凶也知其常则心同太虚何物不容也

有容其德必大而无私何所不公也以公处世天下归之可

以爲王也王者之德与天契同德与天通无爲自然性成道

备悠久无疆终身用之何殆之有

太上下知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犹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太古上古之世天下之民惟知有尊君而已及其後也始有

亲誉之意誉必生毁民僞兴焉故设刑法以威之始有畏惧

之心法严则伤恩始有侮慢之意数者良由在上之人去诚

用智而信不足其民始疑而不信矣民之不信而难治者盖

由上之有爲不尙眞实不务德化惟以言语爲贵以烦民岂

不愈重其疑而民不信宜矣莫若以不言之教无爲而治挽

囘太古湻风而民安俗美天下自然化也如是则功成事遂

百姓谓我自然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僞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

忠臣

道生於天地之先涵仁义而潜智慧若任仁义而狥智慧则

离湻丧朴而大道废矣殊不知有仁义则有奸狡有智慧则

有诈僞有忤逆不和然後知有孝慈有奸邪乱国然後知有

忠臣此言大道行则仁义隐大道废则仁义彰莫若潜仁义

而屏智慧则奸狡无所逞其智诈僞无所用其情六亲自和

民安国治则孝子忠臣不知所在反民风於湻朴复太古之

自然而大道行矣此亦一时伤世思古之语也

絶圣弃智章第十九

絶圣弃智民利百倍絶仁弃义民复孝慈絶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以圣智之用行则奸佞不能遁其情莫若絶而弃之使民复

於湻化之中而利民百倍於锄奸矣仁义之名立则忤逆不

彰而自显莫若絶而弃之则善恶而无所分别使民复於孝

慈矣夫巧足以生奸利足以招盗若絶机巧之心弃货财之

利何盗贼之有也圣智仁义巧利三者见之於外所以爲文

名兴而实丧三者絶而弃之其文虽若不足而其实则民有

所赖矣至人恐人不知其实之义故曰见素抱朴守本贞也

少私寡欲去妄情也

絶学无忧章第二十

絶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

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

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众人

察察我独闷闷忽若海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

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絶学者非不学也学至於无所学斯絶学也吾见今人块然

一物蠢尔无知遽云絶学无忧而言不必用心於学问此辈

正如盲人骑瞎马欲之东而往西欲往南而走北不知所从

相应何日易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盖言学者始於穷理次

於尽性终於复命也故学务求理未有理不明而能尽其性

亦未有性不尽而能致其命也故知理者穷之而後可知也

尽心以求理然後得之未有不学而能自得者也学尽於心

则无所学而理明矣理明心尽而性亦尽故知性者尽之而

後可知也然人之性本寂感物而动以生其心心生性遂昧

矣若知得吾之性天元初无初亦无知识冥然一念不萌则

此心不生而吾之性复矣性复命至故知命者至之而後可

知也命者性中之妙??然冥然不可见闻者也列子云莫知

其所以然而然者命也命之理微故孔子罕言之孟子难爲

言而善养之浩然塞乎天地之间西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

天地我不视不听神不出身与天地同其久我与天地分一

气而治者守本根也学至於命则无所学故曰学至於无所

学乃絶学也彼以文辞术艺而爲学者学其一而遗其二得

於此而失於彼惟恐见闻之不广求之於外常苦其不足故

忧也圣人足之於内而无所不知故无忧也譬如唯者应之

速而爲恭阿者应之缓而爲慢皆应声也相去不远而其爲

恭爲慢则相去远矣顺理则爲善悖理则爲恶同出於一心

相去不远而其爲善爲恶则相去远矣其意盖谓圣凡均之

爲学也相去不远而其爲圣爲凡则相去远矣窃知圣人之

心未尝不与人同凡人之所畏亦从而畏之如畏天命畏大

人畏圣人之言人之所当畏也若以此爲不足畏则肆情纵

欲荒亡招殃咎而莫知其极也众人以嗜味悦目爲乐熙熙

然躭嗜太牢以爽其口春登高台以悦其目圣人则澹泊无

爲似方生婴儿之未孩专气致柔如乘虚御风飘飘然莫知

其所止也众人贪欲无厌惟恐爵禄之不大财货之不多常

怀盈余之心圣人则捐情去欲遗其耳目犹恐捐之之不尽

沌沌然无知无识犹若一愚夫而游於世也众人昭昭而自

衒其明察察而自逞其智圣人则昏昏而不露其光闷闷而

不显其迹恍惚如在大海之中寥寥然而不见有边际也众

人皆有能有智圣人如顽若鄙西昇经云众人皆知得神而

生不自知神自生也自生者元妙也故知元爲化本妙是生

根万物赖之以生谓之母也由是知之圣人所以异於众人

者爲能抱元入妙守本根也故曰而贵求食於母经云常能

爱母身乃长久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

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自古

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孔者大也道不可见而德可见故以德爲道之容也有道者

必有盛德之容然其动止合度威仪自然爲其胸中有大常

者存故曰惟道是从也道之爲物惟恍惟惚葢言此道恍有

惚无之谓也惚兮无而无中有灵恍兮有而有中无象极言

不可定之之意也窈者微不可见冥者幽不可测言此道妙

微而难爲议拟不能以知见求之之意也然恍惚窈冥之中

而有象有物有精者则是无中恍若有也其精甚眞其中有

信极言妙有而非无也惟其无中之有而爲有中之眞卽眞

空不空之谓也然此妙有前际无始後际无终亘古今不变

不易而常存故曰其名不去也阅者见也众甫者众理万事

也吾何足以知其事理之当然者盖以有此妙有而能通天

下之理审万事之情虚以待之顺以应之则无所不知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爲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

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

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己成物物自归之不求全而自全也枉己从人人自信之

不求直而自直也洼下之地水必归之谦受益也弊则必新

晦必明屈必伸也少则得专一不杂故得也多则惑贪多务

得故惑也是以圣人冥心意以尽性与道爲一而爲天下後

世学者之式则也不以已之见而灭人之见是能兼人之善

而心愈明也不以自爲是而取人之是是能同人之德而德

愈彰也功成不自夸其功而功愈大也居上而不矜其长而

德愈尊也反覆言之皆不争之目也曲己成物而物莫能与

之争枉己从人而人莫能与之争故曰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不求自全而人全之不求自直而人直之古之所谓曲则全

者其岂虚言哉是以天下之民皆赖圣人谦光布德之恩心

悦诚服必以其功归於圣人故曰诚全而归之也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尙不

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得者同於得失

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得者得亦乐得之同於

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自然者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也若执自然爲道则被

自然之所缚耳师云说自然来不自然是也经云天地神其

机则曰自然自知其不知则亦曰自然自然之妙惟妙於知

而所以妙则自乎不知然於道则未始有以自之然之则自

然之名亦强说也故知自然者神妙也神者莫知其所以神

而神妙者莫知其所以妙而妙甚至有不能以言语形容不

能以心思测度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名其所以名

而不知其所以名则自然之名又安在哉此自然之旨也故

五千文以自然爲道之极至所谓道法自然是也希少也自

然二字其言虽少适足以爲造道之要也飘风骤雨天地爲

之尙不能继之以终朝终日何也爲其迅疾暴戾发泄太甚

出非自然故也此章之意盖始学者动静语默穷达得失一

切循乎自然其若自私妄动猎等躁进一旦不继则爲飘风

骤雨离道失常反爲进修之累矣吁以天地之力尙不能久

何况人之轻动乎戒夫从事於道者当混心於事物以顺其

自然同於道可也同於得可也同於失亦可也同者随从之

意从乎道吾乐之从乎得吾乐之从乎失吾亦乐之以其得

失在物吾何有焉若知其得失本无何往不乐若以得失介

乎方寸者妄情也信者眞实也然此道须要见得个眞实处

释然无疑心地方是有功若有一毫疑二之心介乎方寸则

不得谓之眞实矣故曰信不足有不信也此章言道法自然

本无得失而随世得失或得或失听从於自然以任其所至

然吾未尝介乎得失之间此其所以爲自然之道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跂者起其踵而立以增其高跨者开其足而行以濶其步此

言好高自大者其终不能久之喻也自见者以爲天下莫我

善则不能兼人之善故不明也自是者以爲天下莫我能则

不能得人之能故不彰也自夸其功者犹恐人之不我知而

人反鄙之故无功也自矜其能者以爲天下莫我若而人反

卑之故不尊也此言盖爲好高好大自见自是夸功矜能者

之鉴戒也如斯之人学道如将盈余之食售人矜夸其富足

而反爲识者之所厌恶求荣反辱之辞也若有道者谦虚恬

退常若不足肯以此而自处之不处也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

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浑沦无分之谓也或问此物曰此物无首无尾不

变不更非无非有非形非方无余无欠不减不增无来无去

不灭不生不黄不赤不白不靑无内无外无迎无将无声无

臭不低不昂寥廓太虚无象无光若有若无若存若亡用之

则行卷之则藏出入无时莫知其鄕生於天地之先寂然不

见其有寥然不见其边亘古今独立而长存不变不灭流通

於天地万物之中无殆无危爲生生之本化化之根天地人

物赖之以生故曰可以爲天下母也爲其无有不可得而名

之故以道而表之也以其包含无量独露无邻强以大而名

之言此道至大也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去矣自逝而求之愈

求而愈远自远而求之终不见其际反而求之恍在人心之

中强曰道也天地人三才也皆道之所生不言人而言王者

盖其爲人伦之首也而人惟知道大天大地大殊不知人与

天地并立爲三而王亦大故曰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也

是以圣人教人笃静法地致虚法天澹泊无爲以法道淸静

其心纯粹其德动止中度左右逢原法自然也此言地天道

三者皆有自然之妙学者当法之也

重爲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爲轻根静爲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

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此章言身心妄动而生轻躁使人以重轻缴其情也内重者

则无狂妄之轻心静者则无忿戾之躁故知轻以重爲本动

以静爲君也古者吉行乘乘车师行乘兵车皆轻车也後有

重车以载寝食服御之物谓之辎重也而轻车终日行不与

重车相离者轻以重爲本也虽然宴乐於荣观之胜境此心

超然如燕居无事之时不爲宴乐游观以累其心者动以静

爲君也万乘之主岂可妄动其身心乎身妄动尙失之轻身

犹臣故曰轻则失臣也心妄动则失之重心犹君天君内扰

失静之全故曰躁则失君也

善行无辙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善闭无关键而不可

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

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

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行所当行虽行而无迹也中节之言虽言而无过也事至顺

应安用智术而计度也闭息内观虽无关键其可开也阴阳

妙合虽无绳约其可解也是以圣人随材用人故无弃人因

时制物故无弃物常存救人救物之心而念念相续是谓袭

明善者其德可法是因其善而从其善故曰师不善者其行

可戒是因其恶而知其爲善故曰资如其见可师者而不知

贵见可资者而不知爱虽有过人之智迷惑之大也能从其

师能取其资则爲进修至要之术也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

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

荣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爲

器圣人用之则爲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者如勇力盖世守之以柔弱也谿低下水归

之人谦下众归之谦虚柔弱志意恒安乃见吾之常德不离

於身心如婴儿纯一和气常全也知其白守其黑者如聪明

圣智守之以愚闇也式轨则也若愚若昧不衒不矜而爲修

身之轨则乃见吾之常德而不差忒复无心於无欲湻湻和内

足也知其荣守其辱者如富贵尊荣守之以卑辱也忘其富

贵降志下心则其中寛大如谷之虚无物不容乃见吾之常

德充足无亏忠信质实抱朴还纯以复其初也木未斵曰朴

斵削然後成器朴喻道器喻法大道废有仁义刑政之意也

圣人用之则爲官长者盖言用仁义刑政以齐民也以道治

天下谓之大制也不割者言道与法不相离理事无碍之意

也其意盖谓器非木不成木非器无用圣人虽然用仁义刑

政皆出於无心顺事理之当然无爲而无不爲道体法用道

无法有言圣人以无心而治众情之意也

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者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爲也爲者败

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

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之爲天下非取之也天下归之不得已而後起应天顺

人拨乱反正以安生民也天下神器不可爲者盖以天命有

在然非智力所能爲也天下好安静而恶烦乱归仁义而叛

残暴自然之理也若天命未革神器未归惟以智力而强爲

其祸不旋踵而至故曰爲者败之执者失之也故物之或行

於前或随於後或呴而温或吹而寒或强而大或羸而弱或

载而安或隳而危言天下之事虽有前後温寒强弱安危之

不一而其自然之机当然之理其势有所不可掩者然非智

力之所能爲但循理之自然无爲无执顺而应之以安其分

可也窃尝论之圣人之爲天下有可以取可以毋取可以取

者谓得天下以治其民汤武是也可以毋取者谓佐其君以

治其民契文王是也是以圣人未尝不爲天下也惟去其过

甚去其奢侈去其骄泰利天下之利而不私其利除天下之

害而不要其功无事无爲万民乐业四海慕德天下安甯然

後可以安大宝守神器虽有爲犹无爲也若行一不义杀一

不辜虽得天下弗爲也圣人之爲天下也如此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

兵之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

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非道非

道早已

燮理阴阳振纲肃纪正人伦美风俗兴礼乐明赏罚进贤远

奸去奢省费薄赋轻徭举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常怀以静

定不战爲策而民安国泰以道佐人主也不以兵强天下兵

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惧夫屠毒生民故也盖嗜杀人者

人亦杀之故曰其事好旋也师之所处民失耕耘而生荆棘

大兵之後伤天地之和故有凶年理必然也果者刚决也或

有弑君叛乱不得已以兵代天讨之或有侵境扰民不得已

以兵应之惟以刚毅之心决断之也如汤放桀武王伐纣孔

子诛少正卯兵莱夷之类以正拨乱天下响应此必胜之势

也善用兵者不敢恃众爲强惟以刚毅慷慨之气激厉士卒

秉正诛邪扶刚植纪也讨平之後不可以自矜其能自夸其

功自骄其志爲怀之以不得已之心则无矜无伐无骄矣若

恃其强爲国之固然非以道佐人主有胜必有败盛必有衰

势之然也譬如物壮则老若恃其强是谓非道知其非道则

速已之故曰不道早已也此章言人臣当以道事君不可妄

动干戈戕害生灵盖师出妨民生业杀害以伤天和杀人者

人恒杀之叮咛反覆戒人深矣

夫佳兵者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

爲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

天下矣吉事尙左凶事尙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

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有节制之兵谓之佳兵盖其以杀人爲事故曰不祥之器言

此不祥之器人所恶之故有道者不爲也君子居则以左爲

贵用兵则尙右何也盖其以杀人爲事故以丧礼处之右也

兵者用以杀人非君子之所乐爲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

恬淡者静定无事之谓也间有不得已而用之者常怀静定

之心则无战矣以不战爲上策重民命也以战胜爲不美惧

夫杀人之多也若以战胜爲美是乐杀人矣盖嗜杀人者人

亦杀之岂能得志於天下吉事尙左凶事尙右偏将军之爵

本在上将军之下而反居其左何也古人立法盖谓用兵爲

凶事故以丧礼处之也幸而战胜以其杀人之多故以居丧

之礼而处之悲哀而泣之伤其死之众也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

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旣有夫亦将

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也

道者虚无自然妙絶难思亘古今而不变谓之常也以其无

形不可得而名之故曰无名也朴喻道小谓微也言此道微

妙至高至贵天下莫不尊之故曰不敢臣也若侯王得此理

以守其国则天下之民自然宾服从其化也天地相合阴阳

和也有道者心和心和则气和气和则人和而天地之和亦

应之矣以和感和天降甘露国之祥瑞和之徵也而天下之

民随情感化不待教令自然均平也天下和平始制法度示

之以向善去恶之方使之有所禁止而不敢妄爲也知其所

止则无殆无危以安其分遂其生也夫道之在天下也无物

不有无所不在如川谷之水必归於海谓天下之理其必归

於道之意也盖海者众水之会也道者众理之会也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

有志不失其所守者久死而不亡者夀

明公私之邪正辨善恶之是非谓之知人者智以根尘爲幻

假以虚灵爲根本不被物累不爲情牵谓之自知者明以血

气之勇而胜人爲有力以克去已私而复性爲自强知足者

澹然无欲而无所不足心有余裕故曰富强行者刚健不息

力行其道故曰有志造次须臾而弗离安心於虚返本还元

与道同其久故曰不失其所守者久朝闻道夕死可矣身没

而道存死而不亡者夀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

万物而不爲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之而不爲主可名於

大是以圣人终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泛者充满流行之谓大道浩然充足周流於天地万物之中

运行不息恍然在左惚在右而无定形无定名也万物赖之

以生大道何尝辞其劳万物赖之以成大道不自名其功万

物赖之以养大道不自爲之主是以圣人法大道无爲之妙

无欲无私谦卑柔弱可名於小言民不能见其大也及其化

成天下万物归之圣人不以自爲尊然後始知圣人道与天

通而民始尊之可名於大也爱之养之归之大之以任其自

然圣人何尝容心爲之主无心於民而民归之无心於大而

民大之一切出之於无心以任其自至虽有济世之德泽民

之功皆吾性分中之所当爲岂可有心而爲之哉惟谦德之

不足无欲无私无爲无执以顺其自然而能功成事遂天下

化行此圣人终不爲大故能成其大之义也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客止道之出口淡

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可旣

大象无象视听不得言其虚也盖言〓〓心应物无所往而

不利故能通天下之几微而无所不当当则不害於理故无

所不安无所不平无所不泰也乐与饵声味俱美虽足以快

其心爽其口然皆外物也以其根尘幻假如过客止於逆旅

暂寄而已喻其不能久也道之出口虽然淡乎无味无色可

见无声可闻用之则无尽也迷人运笔至此而有感焉慨而

言曰道之出口淡乎无味视不见听不闻扩充而用之神妙

无方变化倐忽可以包天地而括三才可以贯金石而入水

火可以啸命风雷可以鞭龙作雨可以咒水草而驱邪愈疾

可以辟粒食而住世延年修之於内则聚灵爲宝超凡入圣

用之於外则调理阴阳济人利物玄神羽化其用何穷得之

者或不以鄙言爲妄也否则大笑之奈何愚人嗜色味以快

其心美其口如过客暂寄於逆旅何其小也何不游心於大

象造乎混沌鸿蒙之墟超然无外作天地间一大丈夫磊磊

落落散澹无拘岂不大快其身心也哉学者试於正心静默

之中以求之绵绵密密以用之而无间断力久工纯自然凿

开混沌探蹟太虚则大象可执鸿蒙可造矣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见其固张便知将歙见其示强便知其弱见其固兴便知将

废见其固与便知将夺此兵法虚实之理权谋徂诈之术也

其机虽隐微而其理亦甚明故曰是谓微明也柔弱者无争

虽有强暴莫能加之故曰柔弱胜刚强也夫鱼不可脱於渊

出於陆则死利器不可以示人堕其机则败利器者谓权谋

智力之术以胜人也怀胜人之心者则人亦怀胜心以应之

其必败故曰利器不可以示人也此言人以智谋求胜而天

下之智谋者众矣其或测其机以应之则有必败之患也是

故任智谋而背道如鱼之脱水则死利器示人则败也若以

道而示人人亦以道而应之我以柔弱而不争虽有刚强亦

不能加之於我如鱼之不离水不以利器示人也先儒谓权

谋狙诈之学皆原於此苏张申韩皆其流此言误矣岂不知

老子之道以仁义圣智而犹病之权诈肯爲乎其不待辩亦

已明矣如言柔弱胜刚强利器不可以示人者极言不可用

之之意然此经辞义含蓄多喻譬之言学者切不可以辞害

意而作眞实之语则有坚白异同之差矣

道常无爲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爲而无不爲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

鎭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法自然故常无爲无爲者道之常也或曰然则春生秋杀

岂非爲乎曰物之生也时至气聚不得不生物之死也时至

气散不得不死皆自然而然大道何常爲之有或问圣人之

无爲曰无爲者无心爲而爲也程明道云顺理卽无爲然非

块然不接人事如土木偶人召之不来麾之不去拱拳蹲踝

爲无爲哉殊不知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至则照物去则

空事物之来一切循乎自然顺其理而应之以辅万物之自

然虽有爲犹无爲故曰无爲而无不爲也侯王若能法而守

之无欲以养心顺理以应事因时制宜不逆民物久而勿失

天下臣民自然感化故曰万物将自化也间或有妄心起情

欲生直以理而治之使则复静静则妄尽心空自然无欲无

欲则无事矣无事无爲而民自安国自治天下自正矣

道德下经释辞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

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上义爲之而有以

爲上礼爲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

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

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

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无爲有德而不知其德其德化矣是以有德下德爲之

执德而不失其德有而未化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爲

者无心於德之谓也下德爲之而有以爲者有心於德之谓

也仁者虽然有爲而其爱物之心浑然与物同体与道玄符

爲之而无以爲德之上也义者制事之宜爲其存心於分别

爲之而有以爲德之下也礼者德之序也用以嘉会而人或

不之从则攘臂引而揖之以其作爲太甚则爲德之愈下也

由是知之道者自然也德者无爲而无以爲也仁者爲之而

无以爲也义者爲之而有以爲也礼者作爲太甚故曰失道

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如庄子所谓

德下衰之意老子伤世语也窃知上古之世其民湻其俗朴

浑然忠信虽不主於仁义而仁义潜於其中当是时也民无

相悖安有仁也民无相弃安有义也民无相犯安有礼也及

其後也离淳丧朴忠信日薄礼之所由生矣是以圣人因民

之忠信日薄上下无序无序则乱故制礼以救之故曰忠信

之薄而乱之首盖其因时制宜此作礼之由也老子曷尝弃

絶仁义礼法哉先儒以文害意以爲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讪谤至人盖亦误矣然他亦未尝仔细看来前识者未萌

先兆智也审权变明是非浮妄无实故曰道之华因民之愚

而有故曰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常无爲而不妄爲处其厚不

处其薄也常正念而不妄知居其实不居其华也去彼作爲

之诸妄取此无爲之一眞故云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淸

将恐裂地无以甯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爲贞将恐蹷故贵以贱爲本高

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爲本耶非乎故

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硌硌如石

一者虚而灵寂而神无而有散之一切处敛之在方寸恒在

目前而人莫识此众生之本源万法之主也故天虚明而淸

地虚静而甯神虚无而灵谷虚空而盈万物虚通而生侯王

虚心以爲天下贞万殊一本也天不虚明而淸将恐毁而裂

矣地不虚静而甯将恐动而发矣神不虚无而灵将恐息而

歇矣谷不虚空而盈将恐尽而竭矣万物不虚通而生将恐

消而灭矣侯王不虚心谦下而自高自贵将恐顚而蹷矣圣

人知贱爲贵之本下爲高之基故谦虚低下退逊不争而天

下推尊之此圣人之贵高也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者贵

以贱爲本高以下爲基也非乎谓不然也言贵以贱爲本高

以下爲基者谓之德不谓之道也夫道无贵贱无高下若以

贵贱高下而分别之者非也岂不知数车无车乎车者总名

也如毂如轮如辐如轼如轴如辕逐而名之则车之名灭矣

其意以车爲道数车爲德爲仁爲义爲礼爲智爲信逐而名

之昭昭於心目之间德成而道隐矣殊不知道者德之体德

者道之用也是以至人恐人贵道而贱德故曰不欲其琭琭

然如玉之贵不欲其硌硌然如石之贱则一定之名不可易

也一定不易则不化是以圣人不欲之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天地万物无有不先反其无而复有也譬如复卦一阳之动

必先反纯静之坤静极而变出静而动静爲动之基故曰反

者道之动也学者若知反虚复静爲动之基则弱志虚心而

爲道之用也夫志弱则心虚虚极则静而反其本此复性之

要故曰弱者道之用也有天地然後有万物天下万物皆天

地所生故曰天下万物生於有也然而天地又安从生盖其

自无而有故曰有生於无也反静复动者虚化神神化气气

化形自无而有生人生物道之动也弱志虚心者精化气气

化神神化虚自有之无返本还元道之用也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

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类进道若退上

德若谷太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声希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上士闻道心领神会释然无疑勤而行之也中人之资可上

可下操之则存舍之则亡故若信若疑也惟下愚之人昏敝

偏执其智不足以知道其心不足以明理道听涂说误求盲

师以迷指迷或执旁门小术或落顽空或流房中一言半句

谓之口诀虽圣人以大道晓之其亦不信者下愚钝根遮障

深厚不能明了且以先入之言而爲之蛊是以信不足也非

惟不信而及诋谤大笑之惟其笑方见吾道如虚空而难及

也此辈正如盲人骑瞎马岂知秦越道路之适乎经云夏虫

不可以语冰盖其未见之也井蛙不可以语天其所见者小

也建言有之者言自古立言之士有此数语也明道若昧者

内明外闇默如愚也夷道若类者有教无类不分别也进道

若退者抱朴守柔若退惰也上德若谷者器量寛洪能容纳

也太白若辱者修内忘外隳肢体也广德若不足者有而爲

无实而爲虚也建德若偷者潜修密行恐窃知也质直若渝

者忘世断缘不近人情也大方无隅者理事圆融无棱角也

大器晚成者惟知明道不计其功也大音声希者本不容言

言必该众也大象无形者韬光藏辉莫见乎隐也道隐无名

者被褐怀玉莫显乎微也以上皆上士所行下士所笑也贷

者与也舍已从人之意言上士器识不凡善假方便能与人

而不自与也故知能成人者未有不能自成也故云善贷且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爲

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爲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

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爲

教父

虚无自然而生一气道生一也一气之中而分阴阳轻淸者

运而爲天重浊者凝而爲地一生二也轻淸气也重浊形也

淸浊混形气合者爲人二生三也天主施化地主长成人主

蓄养万物赖此三者以成三生万物也物之生也负阴而抱

阳气者爲阳得之於天也形者爲阴得之於地也然物之生

皆背阴面阳阴阳相含冲气和也万物得此冲和之气以遂

其生道之常也然人之情喜荣而恶辱尊贵而鄙贱孤寡不

谷者乃不美之名人之所恶而王公自称之者损爲益之基

也是以至人教人损於外以益其内故曰损而益之也若恃

贵高务益於外者其必损乎内故曰益而损之也人之教人

无非欲其爲善去恶与我尙柔弱去刚强之义同故曰亦我

义教之也观彼强梁之人任权势尙诈力适以招祸必不得

其善终故圣人恻之发以教人故曰吾将以爲教父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吾以是知无爲

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水至柔也而能摧山陵之至强气至柔也而能入金石之至

坚无有者无形之有谓之妙有也无间者如无隙之谓也物

之至微莫若微尘尙不能入无隙之间惟无有之妙虽天地

之大包之而有余秋毫之末贯之有余地金石之坚入之而

无碍也不言者非无言也迫而後应不得已而後言又何言

之有也无爲者无心於爲而无不爲之义虽若有爲犹无爲

也吾由是知无爲之道诚有补於心矣然而不言之教无爲

之益本无可説顺理自然其道如是之简而人鲜及之者滞

於言而妄爲之也若以必言而後明必爲而始就其所爲亦

甚劳所及亦甚寡盖其不知无言无爲之妙所以学者众而

成者寡也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货与身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

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货外物也得之何忻失之何戚逹斯理者得失在物不在

已也溺於名利者不得则大费心力以求之是所求者轻而

所失者重爱小丧大求於末弃其本也利者祸之媒多藏者

祸必大亡必厚也惟知足者识名利如幻惑不贪不恋以听

其自然知足常足何辱之有也知止者止其所当止不僭不

忒而安於其分知止则止何殆之有也如是则不被外物所

诱得失所病此身可长久也窃尝论之曰名者坑人之?穽

利者丧人之斧斤名利有分非能强求而人苦不知以功名

忧苦其身心以货财焦劳其形体何其愚也不知名利爲何

物身爲何物也名利外物至小也身者天之与我至大也以

至大徇至小是不重其所重而惑其所轻弃其本逐其末也

呜呼名之与身孰亲货之与身孰多得之与亡孰病一息不

来名兮利兮於我何有且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则甚爱

者有时而尽其多藏者亦有时而亡其名利者亦不能常於

我有故知名不必恋利不必贪从可知矣惟知足者识功名

爲傥来货财爲外物而不贪不恋知足常足而无所不足知

止则止而安其所止则无辱无危以全天之与我者安乎自

然颐养天眞保合太和则性可以尽命可以至身可以长久

以尽天之与我者而无愧矣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淸静爲天下正

成若缺然爲未成则进修之业未可量而其所造就者必成

大常若不足其用日新何敝之有也虽盈若虚之未满则谦

光之德不可限如无若虚其用不竭何穷之有也屈已以从

人而人信之不求直而自直直莫大矣巧人而拙已则天下

之巧者皆我之用巧莫大矣讷於言而敏於行则天下口辩

者莫能与我争辩莫大矣躁极胜寒静极胜热理必然也故

有道之士心无邪妄动静一如超然出於静躁寒热之外故

云淸静爲天下正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

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天下有道以战马粪地息兵业农也天下无道兴戎於郊外

征伐扰民也盖由贪欲而动起衅生端以致残害民命罪莫

大也不知止足黩武穷兵以致身危国削祸莫大也必於欲

得暴兵逞强杀人不顾咎莫大也惟知足者常足保境安民

以安其分罪灭祸消而无咎矣以修链言之天下有道反情

复性无欲无爲却走马以粪意马安闲灵根发秀天下无道

纵情昧性念虑不休戎马生於郊意马驰骋性地荒芜欲妄

不止罪莫大也贪着不了祸莫大也有而不忘咎莫大也惟

知止足则志有定向而心自静心静念止念止意安意安气

聚气聚神凝二物均平丹道成矣

不出戸章第四十七

不出戸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

不行而至不见而名不爲而成

天下虽大人情物理一而已矣虽不出戸以理推之从可知

矣天道虽隐阴阳变化今古常然虽不窥牖以理测之亦可

见矣若以必至而後知必见而後明足迹所至其知几何目

力所及其见几何用力愈劳而心愈昏愈求而愈不得故曰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也由是知之圣人知不在见名不在色

爲不在事得之於心见之於理一切顺乎自然则无不明无

不知故不行而自至不见而自名无爲而自成也众人务求

於知见足迹所至而不多目力所及而不广故知见者少也

爲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爲学日益爲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取

天下常以无事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爲学者常恐学业之不精孜孜求益故曰爲学日益也爲道

者常恐情妄之不去汲汲遣欲故曰爲道日损也学者诚能

去识去知则宿习渐消业火渐灭妄心渐断幻缘渐空以至

於内外两忘动静恒定修无所修损无所损万缘顿息人欲

尽消故曰损之又损以致於无爲也窃尝思之人岂无爲哉

但无妄爲耳是故圣人所谓无爲者无心於爲而爲之谓也

故知圣人之爲时行则行时止则止以补万物之自然来干

我者顺以应之卽到解脱之场入无爲之域也取天下常以

无事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者然天下之情好安静而恶烦乱

归仁义而叛残暴无事则民安天下归之多事则民烦天下

叛之此人君南面之术无爲之道也

天下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

惵惵爲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常心者随俗而治不〓民情以百姓之心爲心惟不

失其正也善者吾善之同其善也不善者吾亦以善而接之

使之反善则善常不失故曰得善也信者吾信之同其信也

不信者吾亦以信而待之使人反信则信常不失故曰得信

也窃知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然亦甚切矣视天下之人爲一

人以天下之心爲一心而无所分别故曰浑其心也而天下

之人服圣人之化皆注其耳目而观圣人威仪可范言语可

法仰之如天地信之如神明亲之如父母也而圣人视其民

也诚恐伤之故保之如赤子爱之如婴孩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

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心淸意静生之门也心荒意乱死之戸也出入於生死之中

者元神也心本无心感物而有元神化爲识神矣然人有此

识神生出那许多七情六欲而烦恼忧苦所以流浪生死也

由是知之人之所以有生有死者皆七情六欲十有三也生

之徒十有三者窒情絶欲情欲冺则金来归性魂魄抱一水

火相济生之徒也死之徒十有三者纵情生欲情欲炽则性

随情转魂魄相离水火相违死之徒也故知人之生动之死

地皆情欲致然也夫何故而其然乎爲其贪生太厚情欲不

止故也然人之情欲莫大於贪生不有其生者则死乎无有

矣故贪生爲人之大妄盖闻善摄生者无思无虑不识不知

神不离根抱元入妙全其眞也由是知之元妙神眞天之与

我本无思本无虑本无知本无识本无生本无死也学者一

朝顿悟我本不生又焉有死能弘无生之心又何死之有也

吁人能叅透这个生死门头自然现出本来妙相圆陀陀赤

洒洒无障无碍无忧无惧则陆行不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也夫何故而

其然乎盖其知得幻形虚假生死本无故无忧无惧以其无

死地虽有兕虎兵刃亦不能伤害於我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

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

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长而不宰是爲玄德

天地万物自无而生道本无故曰道生之生而爲有道气流

行着见於外而爲德故曰德蓄之成而爲物物有形故曰物

形之物之生刚柔相摩积势而成故曰势成之观夫物之生

成皆道生德蓄是以天下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莫之爲而爲莫之致而致者自然而然理之常也故物生之

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者斯皆道之妙用周流

於天地万物之中而相爲终始也故知此道能生万物不自

以爲有能成万物不恃以爲功能爲万物主不自以爲大造

化生物之德自然之妙於兹见矣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旣知其母以知其子旣知其子复归其

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

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下有始始初无物道本无也故知物乃道之子道乃物之

母也旣知得物乃道之所生而人亦物物卽道也人旣与道

爲一应当灭情还空复归其始而还於道虽终身应世理事

圆融何往而非道哉又何危殆之有也塞其兑闭其门者天

君内定精气自还绵绵密密以行之优游安闲以养之闲时

得收便收急处要用便用则终身用之而不劳也开其兑济

其事者随境散乱逐物不反孜孜汲汲而求之纷纷纭纭以

扰之静则念虑千般动则贪求百种终身役役而不返矣小

者微也言此理至微人所难知察其精微则物不能爲我蔽

故明也退怯守柔则物不能爲我敌故强也光者明之发物

至则照用其光也过则舍之光复归其明矣知放知求又何

殃咎之有也光明相续子母互用谓之袭常也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所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

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

夸非道也哉

使我得位行志则介然自守躬行大道南面无爲以治其国

也然治国教民必自我始我无爲无事而民自正自化也施

行之际常存戒愼惕励之心而谨畏之窃恐万民之失业百

司之不职赏罚之不明黜陟之不公也政甚平易岂是难行

但人溺欲自私以台榭是务声色是好口体是重好从邪径

而弃大道也营宫室而高台榭则百姓服役田地荒芜仓廪

所以虚矣华其衣佩其宝嗜美味蓄货财厚敛於民民财是

以罄矣此皆盗贼所爲而强夺其力敛其财是贾民之怨也

民力困而国不治谓之非道也哉老子当周室将衰之季嫉

时王之不道不得位以行志故发此伤之孔子曰如有用我

者吾其爲东周乎圣人救世之心一也

善建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眞

修之於家其德有余修之於鄕其德乃长修之於国其德乃丰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鄕观鄕以国

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建立事功者其业不抜如舜禹是也怀道德者其泽长存如

周孔是也而其功足以成天下之大事而其德足以爲天下

之大经则国有常典报德报功爵禄其子孙而奉祀之示不

忘也修身齐家和鄕治国平天下之法有道存焉或问此道

曰道一而已矣一者至当也以此道修身而身修其德眞实

以此道而齐家家有余庆以此道而和鄕其德长久以此道

而治国其德丰厚以此道而平天下其德普徧是故以我修

身之术观人之身修不修也以我齐家之法观人之家齐不

齐也以我和鄕之志观人之鄕和不和也以我治国之道观

人之国治不治也以我平天下之心观天下人之心同不同

也吾何足以知天下事理之当然者但以此道一以贯之故

吾不中也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如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

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

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不祥使气曰强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有道之士其德浑厚其心纯一故比之如赤子也赤子未有

知识爲其无害物之心虽有虿尾之毒虫不能螫也虽有爪

拏之猛兽不能据也虽有距击之攫鸟不能抟也是故不害

物者物亦不能害之矣观夫赤子之骨尙弱筋尙柔无执而

握固无欲而?作者精至盛也虽作无欲故能全其精号之

终日而嗌不嗄者气至和也虽号无妄故能全其气和者神

集气凝生理之常也知其常而理自明其若贪欲以益其生

者妄心也妄必生殃故曰不祥意住神住神住气凝自然而

然不关做作其若用心搬运妄动以暴其气谓之强也是故

无生无强赤子之心也益生使气则失赤子之纯一强作伤

和殃必及之也血气旣盛但无思无虑无作无爲以养其和

者安其常也如若纵心妄作以助其长如物盛必衰壮必老

也若此谓之非道也哉学者若知其非则速已之安其常以

养其和则无殃暴之咎矣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

其尘是谓玄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疎不可得而利不可得

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爲天下贵

知者非不言盖道不能以言尽也若太上之守中南郭子綦

之隐几顔子之愚是知者不言也若王衍之淸谈公孙龙之

辩仪秦之佞是言者不知也塞其兑不容言也闭其门不容

思也见其锐便挫之也见其纷便解之也与众光相和兼人

之善也与众尘相同同人之德也自然与道玄同安事乎浩

浩重楼而出以泄其和以丧其眞哉观夫日用之间动静语

默周知百爲自然之机莫不与道玄同同者不期同而同无

所同而无所不同谓之玄同也玄同无所不同故无亲无疎

无利无害无贵无贱虽欲亲之不可得也虽欲疎之不可得

也虽欲利之不可得也虽欲害之不可得也虽欲贵之不可

得也虽欲贱之不可得也惟不可得而亲疎不可得而利害

不可得而贵贱者则得玄同之妙故爲天下贵借使得而得

之则不得谓之妙其亦不足贵也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

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

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爲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顺理而已以奇用兵从权变也以无事取天下无

事无爲则民安故得天下之心也政烦多事则民乱故失天

下之心也吾何足以知其治国用兵取天下之道哉但无私

无欲以顺其自然而已若以多事避讳而禁忌则民心不甯

荒其治生而民愈贫也利器者用以胜人之技耳怀胜人之

心者人亦怀胜心以应之祸乱故滋生也好伎巧而尙机事

则人挟智术而竞进奇物故滋多也严法令以御盗贼则贼

盗逞其忿以扰民故贼盗愈多也数者有心求治而国愈乱

有意安民而民弥贫盖其不知政繁召乱之由故也是以圣

人守正以治其国无事以治其民则民安其常乐其业故无

禁忌无异心无机事无窃谋天下乌得不平哉是以圣人云

我无爲而民自化也我好静而民自正也我无事而民自富

也我无欲而民自朴也此引古语以释上文无事取天下之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醕醕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政耶正复爲奇善复爲妖人之所迷其日

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寛裕无事无爲则民湻而易治其政烦琐任智尽法则

民缺缺然无措矣祸福互相倚伏莫知其极而人可不谨欤

凡在患难之中若能悔过省躬戒愼恐惧邪自化爲正妖必

化爲祥转祸爲福所谓祸兮福所倚也凡在得意之中其若

骄泰奢侈纵欲不反正必化爲邪善自化爲恶祸患随至所

谓福兮祸所伏也吁正则致祥不正则招殃故知治国治心

者不可以不正也可不戒哉然人之迷惑失正固非一日其

所由来者渐而人苦不知是以圣人防微虑渐畏民之溺也

故方正其身邪者不伤之而自正淸廉其德贪者不惩之而

自廉公直其心佞者不肆之而自直韬光抱朴使人莫能见

其美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

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治家不轻费财物以节其用治人之道得矣治身不轻耗神

气以养其性事天之道得矣啬者俭悋之意善治身者无所

不啬目不妄视以啬其神耳不妄听以啬其精口不妄言以

啬其气心不妄思以啬其眞身不妄动以啬其形而无所不

啬夫惟啬则能内安其心外闭其邪故神得返心心合於空

空无所空以复其元初皆啬之力也服卽复也早服者言其

及时而复若待神气亏损则不得谓之早复矣重积德者言

人之身未有所损而又啬养之岂非重积德乎及其用力之

久积之自厚故足胜私欲而无所不克也私欲克尽性天湛

澄可以治人可以事天自然与道玄合莫之爲而常自然则

终身用之有无极之乐也知其极乐则造化在我道妙由心

故足以爲安身立命之所矣这个安身立命之所若人得之

超凡入圣爲不难矣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

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小鲜小鱼也治大国者若烹小鱼愼之不敢轻挠挠则糜烂

随之此言政烦召乱之喻昔者圣人之治大国虚明以养其

心俭约以奉其身淸愼以坚其志安静以治其国以道莅天

下其鬼不神盖以圣人在位鬼神不敢见精神以犯人者非

其鬼不神邪不能胜正耳故知鬼神不敢干犯於人者盖其

畏正人君子之道德也圣人不忍伤其民者视民犹子也间

有愚民蹈之不善圣人不因其恶而遽刑之仍以善而救之

以恩而抚之使之反善也噫圣人不伤民而鬼神化其德盛

矣鬼神之不伤人其德亦盛矣夫两不相伤皆赖圣人振好

生之德恻隐之仁故天下以其功归於圣人圣人不自以爲

功质之於鬼神故曰其德交归焉

大国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国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爲下故大

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或下以取或

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

其所欲故大宜居下

治大国者如江海之处下流容纳百川之水也大国之君谦

虚善下则近悦远来天下归之如水赴海而交会也牝之能

胜牡者静能制动之意也以静爲下者言治国尙安静之意

也大国之君能谦能下安静仁慈以抚小国小国怀德而归

之此大国以取小国之术也小国之君能谦能下安静承顺

以事大国大国慈仁以抚之此小国而取大国之术也或下

以取者大国以取小国之贡也或下而取者小国而取大国

之心也大国之欲不过兼并小国以助其强大小国之欲不

过承奉大国以求其自安故知大国小国皆以谦虚安静之

术以遂其所欲也治大国者不自高自大而骄盈惟以谦虚

安静而爲策则得天下之心国自治民自安故曰大宜居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

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

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曰求自得有罪以

免耶故爲天下贵

道者本然之妙名状难形竪贯无际横亘无边其能包囊天

地故曰万物奥也善者得之而爲修身之至宝不善者虽被

物欲所贼其亦赖之以保其生也善人之言众所知也善人

之行众所尊也人之不善物欲惑之也迷惑之者必以圣人

之嘉言善行而开导之使之反善何可弃也故立天子置三

公者将以教化其民使不善者明其心复其性反其善也天

子三公虽有拱璧之宝驷马之乘圣人犹不足贵惟进修此

道爲至贵也古之人所以贵此道者不日孜孜而爲已惟以

汲汲而教民从其善进乎道也间有愚民蹈之不善则一人

有罪我?之也不遽刑之哀而免之以俟其改过迁善而至

於道故爲天下贵也

爲无爲章第六十三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爲大

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

不爲大故能成其大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

难之故终无难

圣人以无爲爲爲爲自然之当爲以无事爲事爲天下之正

事以无味爲味味恬澹之道味大小多少圣人一而视之无

分别也无恩无怨何报何施惟德而已矣图难於其易爲大

於其细者言天下之事从微至着积小成大必谨其始而虑

其终若待滋蔓则难图也然而天下之难必起於易天下之

大必作於小是以圣人小心翼翼以俟终日终不爲大故能

成其大也然天下之事岂能豫必之哉故君子愼其言而不

敢轻发者惟恐不能践其言若轻诺者必寡信也夫奕小技

也不专心致志而犹不得其精况天下难事大事乎若易爲

者必多难也语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是也言不妄

发惧失信也易若爲难恐无成也惟其难之故终无难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

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

於足下爲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爲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愼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

然而不敢爲

安而持之则易危而持之则难事未萌而谋之则易旣成而

谋之则难脆薄而攻之则易坚实而攻之则难微细而散之

则易盛大而散之则难善治事者防之於未然之先善治乱

者治之於未乱之始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渐也旣知得履

霜爲坚冰之始有事者甯不谨其始乎然而合抱之木必自

萌櫱而生九层之台必自勺土而起千里之行必自一步而

始此言天下之事自近而至远由粗而达精之意也夫有成

必有败有得必有失是以圣人无心於爲故无败事无心於

执故无失也而人常昧於几妄爲执着或成而败之或得而

失之盖其不能谨其始是以不能善其终也若能愼终如始

无执无爲则无败无失也是以圣人不欲人之所欲难得之

货人之所大欲也圣人不欲之者盖以外物有执则有失不

欲之则不被外物所诱也不学人之所学众人务学其事益

其见闻求於外以丧其内众人之过也圣人以无学爲学而

无所不知以复众之过也愼终如始无执无爲佐理万物以

任其自然不敢强爲之也

古之善爲士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爲士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

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

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古之善治国者不以昭昭之明察察之智以示其民但敦朴

其风湻厚其俗而教养之则民亦怡怡其心熙熙其志无愿

无慕以安其分则上下同德以洽雍熙之化也民之难治者

良由在上之人任智术尙权力民心怀疑是以难治也孟子

曰所恶於智者爲其凿也治国者若以私智治民则民亦以

私智奉上上下相窥各求其利国之贼也不任智术惟以道

德抚民则民亦感化而怀其德上下攸安国之福也夫用智

则民乱不用智则民安此两者大中至正之法式也常守其

法而不失其德玄矣而播於遐方自然近悦远来而归化也

噫众人以私智自利圣人以大智利人与人相反然後始知

圣人爲无我故可以造乎正大和顺之域而爲民之司牧古

善士之风也

江海所以爲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圣人

欲上民以言下之欲先民以言後之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

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江海处低安下寛大能容是以百川之水皆归之故云百谷

王也圣人治大国处民上而言下者盖以圣人谦虚恬淡寛

大能容故天下推尊也居民先而言後者言圣人退逊不争

先人後已故天下乐让也虽然处於万民之上虚心顺理无

作无爲虽有赋役亦不重也坐於万民之前省刑息事视民

如伤虽有讼狱无大害也是以天下之民怀圣人寛大之量

慈祥之仁莫不鼓舞踊跃乐而推戴之愿其爲主事之而不

厌者盖以圣人退怯无欲外顺中虚是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如舜居陶滨三年成邑五年成都行者让路耕者让畔汤

居亳文王之在岐山是也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夫慈

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

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

慈卫之

圣人心专志一不识不知沌沌兮如愚似讷朴朴兮若鄙若

顽藏光去智守弊无爲诚哉似一大不肖之人也不肖者言

其与世不相似也以世俗观之似不肖以道观之大肖也若

世之所谓克肖者肖之小者也故曰我有三宝持之於心而

爲修身治国之具能通万物之情能济天下之溺一曰慈二

曰俭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慈柔退怯不与物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敌故勇也俭啬知足裕然有余故广也谦虚卑下众所

推尊故能成其长也如若舍慈以任勇则强梁舍俭以事广

则骄奢舍後以取先则自大天下怒之其祸随至死之道也

若以慈俭不忍人之心而征伐不战而自胜天下莫能敌之

也若以慈俭不忍人之心而自卫不守而自固天下莫能攻

之也此天以斯术假手於我我以此术而衞斯民故曰天将

救之以慈卫之也孟子曰仁者无敌卽此意也此经虽不主

於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潜於其中如此章言一曰慈二曰

俭三曰不敢爲天下先者盖慈者仁之目也俭者义之目也

不敢爲天下先礼之目也不敢爲主而爲客智之目也老子

曷尝弃絶仁义礼智哉盖其善藏诸用耳

善爲士者章第六十八

善爲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善用人者爲下是谓

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爲士者文修武备息兵业农保境安民而已不尙征伐不

任势力故曰不武也善战者削平定乱诛暴御寇而已战固

因怒而起以事之当怒不得已而後应然非出於情意之私

怒而杀人故曰善战者不怒也善胜人者安静无事常怀不

战之心固守封疆虽有强暴莫能与我敌故曰善胜人者不

争也善用人者忘其自大之心振谦光之德而人悦从其必

乐爲我用故曰善用人者爲下也善於不争故人感其德善

於谦下故人效其力斯圣人以德服人而人亦诚服之如是

则可以配天古以道化民之意然非天下後世之所能及也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

加哀者众矣

用兵有言言兵家有此言也啓衅起兵谓之主以兵应敌谓

之客不敢爲主者言其不敢妄动干戈残害生民也而爲客

者迫而後起不得已以兵应敌也不敢寸进者恐其轻敌而

杀伤也而退尺者速退不战以保全也二者皆仁慈不忍之

心不乐用兵之意吁有国者若无轻敌妄动之心常存不战

保全之念虽在军旅之中如无行阵之可行无臂之可攘无

敌之可迎无兵之可执以其无战之谓也若轻敌者必致於

杀人则仁慈不忍人之心又安在哉是丧吾家之宝而祸莫

大也噫抗兵相加未有不杀人之多哀哉伤其死之众也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

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圣人之道至简至易尽性则明非智力所能知也逍遥坦平

岂是难行非捷足所能到也人之所以莫能知者物欲惑之

也人之所以莫能行者思虑隔之也百家之言不可胜穷也

芟繁削冗以求其要得理斯言可忘知其无言乃爲至简得

其宗也天下之事不可胜数也解纷去烦以求其当至当理

自归一知其理一乃爲至易得其君也宗也君也吾心之主

宰本然之妙所谓性也性本寂然本无知也而无所不知本

无爲也而无所不爲性心之妙有如此者是以圣人知本无

知故终日如愚故曰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也其未发也寂

然中主无识无知此圣人之本而人鲜知之故曰知我者希

也及其感物而动应变无方发必中节虑必中理无所往而

不利圣人之用也人能体而行之超凡入圣故曰则我者贵

也圣人内怀至美容貌若愚全诸内而忘诸外如蚌内藏珠

石中隐玉而人莫能见其美故云披褐怀玉也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圣人生知常若无知谓之上知故曰知不知上也以不知爲

知乃是妄知此学者之病故曰不知知病也若以知爲知不

知爲不知则无妄而眞知矣何病之有故曰夫惟病病是以

不病也圣人知本无知故曰圣人不病也学者若知此知之

妄而忘其所知则妄知之病去矣故曰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

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小民不知天威国法可畏窃以小恶爲无伤而弗去积小以

成大必致於倾産丧身莫之能逃故曰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此之谓也无狭其所居居喻心神之宅也不狭谓心虚而神

自住狭其所居则爲情欲所障而神驰也无厌其所生生者

喻身道之寄也不厌谓性不昧而身自安也厌其所生是蔽

於断灭而着空也夫道不远人人自远之人不厌道道自归

之故曰夫惟不厌是以不厌也是以圣人自知其心而不见

其妄自爱其眞而不贵其生去彼情障着空之幻取此无心

无生之眞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

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

而自来坦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疎而不漏

以刚强之气果敢争先克敌胜人者血气之勇死之道也以

刚决之心驱除妄念反情复性者理气之勇生之道也二者

均谓之勇勇於果敢则杀勇於自修则活孰利而孰害哉殊

不知天道好生恶杀害人者天必殃之也自修者天将佑之

也窃知天道至深至奥莫知其故亦不易语是以圣人犹难

言之盖以天道非言语所能及也契天之机者故不争之而

自胜不祷之而自应不召之而自来坦坦然善与人谋之恢

恢然虽若寛广疎濶而其感应迟速大小不同则祸福之报

人所不能逃也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执而

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夫代大

匠斵希有不伤其手者

爲奇不道之民不畏死而爲悖逆乱常之事虽以殛刑示之

其亦不惧者纵情贪欲昧了本心所以不畏死耳惟良民则

安其分乐其业惧国法常畏死矣吁爲奇不畏死之民而爲

悖逆乱常之事执而杀之可也孰敢常有司杀者盖以司杀

人命所系实非细故胡得轻司杀哉盖亦不得已也或曰悖

逆乱常不道之民天之所厌司杀者代天讨之乃天理之至

公而非私意而言孰敢常有司杀者何也盖代天之司杀则

所杀尙在我甯无歉於心乎譬如代大匠斵希有不伤其手

者代天之司杀殄人之命未必不伤吾之德也可不谨欤咦

爲奇悖逆乱常不道之民天使杀之而犹以代大匠斵必伤

手之戒於此足见圣人恻隐慈祥之心好生之德矣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爲是

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爲者

是贤於贵生

民之饥皆由上好贪赇赋繁役重而民力困是以饥民之难

治盖由政繁法密过用智术而民心诈是以难治民之轻死

盖由有情有欲过於自爱贪生太厚是以轻死是以圣人已

生而杀生未死心先死无心於生而生自全故死不可得而

有矣故云贤於贵生

人之生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

坚强居下柔弱居上

人之生也血脉周身和气充足故筋柔肉软及其死也血枯

脉散和气离形故肢体坚强草木之生也生气全津液盛故

柔脆及其凋也生气散津液乾故枯槁以人物之生推之於

理则坚强者爲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譬如用兵恃强必

败木强必折理必然也故知坚强者和气散则死宜其居下

柔弱者和气全则生故爲上也由是知之刚强爲丧身之本

柔弱是养生之要咦人生胡得而刚强也哉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

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余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

处不欲见贤

经云天道减盈满补虚空毁强盛益衰弱损思虑归童?圣

人之中也譬如张弓待物必因其高下而损益之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则无不中其度盖其出之於自然故其用与天道

同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虚则居之实则去之谦必益

之满必损之缺必圆之盈必亏之善必福之淫必祸之有余

者损之不足补之皆自然而然也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

奉有余损下以奉上损人以利己盖其出之於私意而失天

之道也是以有道之士苦己以利人曲己以全物舍生以取

义博施以济众用天下之利而不私其利安天下之民而不

恃其能成天下之事而不处其功不求人以知其贤德与天

通圣人之道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胜

刚弱胜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能爲社

稷主受国之不祥能爲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之至柔至弱而能攻天下之至坚至强天下之至坚至

强反不能胜天下之至柔至弱譬水至柔也虽涯石之坚能

滴而川之山陵至强也能荡而摧之故知柔弱胜刚强天下

古今不易之论也由是知之柔能胜刚弱能胜强而人非不

知非不行也但人好自大而不肯谦下好富贵而不安贫贱

好强梁而不能柔弱盖其未能眞知是以莫能行也圣人有

言曰受垢不以辱受屈不求伸则德量寛宏寔能容众故天

下推尊之而爲社稷主也临难不苟免受国之不祥一人之

饥我之过也一人有罪我陷之也引咎归已故爲天下王也

此皆圣人大公中正之道好高自大者挟私而不能行反以

爲难故曰正言若反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爲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辙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恩不及则成怨是怨生於恩也积小以成大故曰大怨也和

怨者必以恩而和之以德而释之或可解之岂能尽无怨乎

葢恩之与怨生於妄也然吾性分之中本无恩怨若以恩而

和怨是犹未离其妄宜乎有余怨矣余怨尙有安可以爲善

契者镌玉剖木皆可爲以爲信也名曰信符用兵出使皆用

之君执其左臣执其右执左契右契来则合之信之而不疑

惟知有契而不择人故曰而不责於人也窃尝思之圣人之

待天下何恩何怨惟德是施以信待人而人自然感化故恩

不结而自有怨不和而自消亦犹执左契以合右契恩乎怨

乎於我何有故有德者如契之无私无德者服圣人之化亦

能循途守辙而不失道路之正故圣人亦与之故曰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也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

车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

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隣里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五人爲伍二伍爲什五伍二十五人爲队四队爲伯器谓兵

器也百里之地小国也人民尙少先君创之於前子孙继之

於後无有制作之志惟安其禄位而已虽有什伯之器亦不

用也而民亦安其分乐其业守其常重其死不忍背我而远

徙於他国虽有车舆无所乘之以其无远徙故也虽有甲兵

无所阵之以其无攻战故也惟使其民返朴还湻以复上古

结绳之治力田以甘其食蚕桑以美其衣守分以安其居敦

实以乐其俗邻里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无欲无求各安其

业自幼至老不相往来麋鹿其心驹犊其志若此谓之至德

之世熙熙然皥皥然太古之民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旣以爲人已愈有旣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无

害圣人之道爲而不争

眞实之言简淡似不美便佞之言文饰似美也善者无人我

无分别与物无争故不辩辩者好是非多分别致争之由故

不善知者言简当事直述似不博博者溺文辞尙名数故知

少圣人与世同贪而不同积故曰圣人不积以教养万民爲

心以化成天下爲念枉己以从人曲己以全物故天下愈尊

之旣以爲人巳愈有推己以及人博施以济众故天下愈大

之旣以与人己愈多天道大生之仁善利万物而不违物之

时故曰利而无害圣人大化之仁善养万民而不逆民之情

故曰爲而不争此言圣人德与天同故於终篇发之以证天

人一贯之意以晓天下後世之民明其心以尽其性而知其

天则天人之理昭然於心目之间无余藴矣复何言哉

寻觅书屋推荐阅读:退婚当天,我继承了北幽王爵三国我为皇大乾九皇子隋唐:融合蚩尤传承,开局诛宇文大唐:神级皇太子穿越成童生,靠摸鱼抓虾养活全家新唐三国:越世霸主黑铁之堡穿梭异界之我来自现代商途如此多娇,有点费腰都市夜战魔法少男(库洛牌的魔法使)满级账号在异界始皇让我当二世,不小心延续千年熵定天下大宋武夫大唐:李承乾,开局自尽吓疯李二明末获得系统,开局暴兵二十万大宋医生沙雕网友援北伐三国:吾乃西凉统帅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打造异世界钢铁洪流熟读历史知识玩转古代世界亮剑:我李云龙发财,敢打东京!异想天开之施宇和他的老乡们明朝富家子毒后妖娆:腹黑王爷宠上瘾秦有锐士我领海宽,战舰多亿点过分吗?蜀汉的复兴回到大汉打天下千夫斩我是混世魔王程咬金逍遥小王爷穿越三国,我的二叔是赵云秦末苍穹之变三国:开局一个碗,看吾三造大汉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穿越到古巴比伦建国野性王爷很无赖:枕边王妃不承欢万朝穿越:开局李二穿刘禅代嫁之绝宠魔妃我在大唐用神笔具现神话重生我只想做个街溜子和别人不一样的穿越大唐:最强争霸系统开局截胡五虎上将岭南宗师大唐:二凤你敢动手我就揍你
寻觅书屋搜藏榜:调教大宋我家世显赫,躺平不过分吧!汉末新三国逍遥初唐三国:鼓动曹操去抢宫殿澜沧行红楼襄王凤逆天下北月篇高贵汉末毒士特种兵之特别有种五代十国之铁马骝捡个王爷去种田朕要把江山折腾黄了大明:带重八刷副本,大明成仙国英雄问鼎梦回大长安大明开着战舰做生意红楼锦绣重生为奴,调教小邪妃灭元1399大明英雄之征战四海红楼梦之庶子贾环满门忠烈,不如我咸鱼败家开局老婆送上门,从卖肾宝开始发家致富初唐夜行我有一颗仙人球超神狂兵星辰恋三千愁三国之霸王孙策魏虎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殿下有疾谋晋残卷大唐静等李二杀兄逍遥秀才你跟本皇子提分手,取消婚约你哭啥?假太监:开局撞破皇帝女儿身宋朝玩主三国:羊奶肉包,我竟黄袍加身了大国无疆唐朝地主爷野蛮娇妻:残王的特工宠妃浮世烟云续命大明朝我在秦朝当二世皇帝大唐:对马吹个口哨咋被抓天牢浪公昆哥的新书,袖珍国先婚厚爱
寻觅书屋最新小说:英烈传奇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明朝的名义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锦衣血诏道藏辑要玉符传奇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史上最强县令浴血山河笔架叉将军北宋第一狠人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万浪孤舟,沧海一粟穿越之原始之路靖康前夜:帝业重光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大明辽国公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云起惊鸿客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陌上!乔家那位病公子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高门庶子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水浒之往事随风铁骑红颜:大秦霸业清宫秘史十二章穿越古代异界争霸世子凶猛:谁敢和我抢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