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窗棂上,阳光斜斜地洒进来,在书页间投下斑驳的影子。
林砚坐在靠窗的位置,手边摊着一本《费曼物理学讲义》,笔尖在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着一道量子纠缠的问题。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专注得几乎能穿透纸面。
角落里,叶檀正拿着相机,镜头对准了他低垂的侧脸。
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调整焦距,捕捉那道被光影切割出的轮廓。
她的动作很轻,像怕惊扰了一池春水。
“你在拍什么?”旁边的同学小声问。
“他在解题。”叶檀低声回答,声音几乎和翻书声融为一体,“你看他的手指,每次遇到瓶颈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敲击桌面。”
同学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果然看见林砚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动,节奏忽快忽慢,像是某种无声的语言。
叶檀按下快门,快门声微不可闻。
放学后的校报办公室,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
张晓芸正在整理稿件,叶檀则伏案写着一篇关于校园学习氛围的文章。
她的笔尖停顿了一下,忽然划掉一段话,换上了另一句:
“林砚不是那种会被人轻易理解的人。他像一个未完成的方程式,看似冰冷理性,却藏着无数变量。”
张晓芸抬头看了她一眼:“你今天写得有点……温柔。”
叶檀没抬头,只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如实记录。”
她将文章保存后关机,起身时顺手将一张照片夹进了笔记本。
那是她前几天在雨中拍摄的林砚——他蹲在操场一角,给一只受伤的流浪猫包扎伤口,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而他仿佛感觉不到冷。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完全亮透,林砚已经站在操场上晨跑。
远处的教学楼还沉浸在一片朦胧的灰蓝中,只有几盏灯星星点点亮着。
叶檀提着相机,悄悄跟在他后面。
她知道他每天这个时候都会来跑步,也知道他习惯绕操场三圈后停下来喝口水,然后继续。
她没有靠近,只是远远地站着,用长焦镜头记录下那个身影。
晨雾中,林砚的身影模糊又清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
当她准备收工时,一阵风吹过,她手中的相机差点滑落。
她伸手去接,却被林砚的声音打断:
“小心点。”
她愣了一下,回头看见他正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递给她。
“谢谢。”她接过,指尖触到瓶身上的凉意。
林砚点头,转身离开前说了一句:“你最近拍照的频率太高了。”
叶檀看着他的背影,轻声道:“因为,值得被记住。”
午休时间,林砚在食堂排队买饭。
叶檀坐在角落的一张桌子旁,面前摆着一份便当,但她几乎没有动筷。
她的目光落在林砚身上,看他和顾昭聊了几句,然后笑着接过一碗糖醋排骨。
她低头吃饭,筷子夹起一块肉,却没有放进嘴里,而是放在了碗边。
“你怎么不吃?”姜棠凑过来,好奇地看着她。
“没什么胃口。”叶檀笑了笑,笑容依旧平静如常。
姜棠狐疑地看了她一眼,但也没多问,转头跑去和林砚打招呼去了。
叶檀望着他们的背影,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画了一个圆圈。
她知道,自己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就像那些藏在新闻报道里的细节一样,只有真正懂的人才会注意到。
晚自习结束后,林砚一个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夜风有些凉,他把外套拉高了一些,遮住脖子。
突然,他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看去,是叶檀。
“这么晚了还不回去?”他问。
“我在等你。”她坦然地说,语气没有任何波澜,“我想问问你对明天的采访有没有什么建议。”
林砚挑眉:“你觉得我需要建议?”
“我只是想让报道更真实。”她看着他,眼神清澈,“你知道的,我对真相一向很执着。”
林砚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随便你吧。”
两人并肩走了一段路,谁都没有再说话。
直到路口分开时,叶檀忽然停下脚步。
“林砚。”
“嗯?”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沉默比言语更能表达情感?”
林砚怔了一下,看向她。
她的眼神依旧平静,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情绪波动。
“你说得对。”他说,“有时候,不说,才是最好的回答。”
叶檀嘴角轻轻扬起,像是回应,也像是释怀。
她转身离开,背影融入夜色中,像一场悄然落幕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