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六月十六,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莱州城。
韩昉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抵达这座边境城市时,城门处的守卫正打着哈欠,无精打采地检查着过往行人的通关文书。
韩昉骑在一匹枣红马上,眉头紧锁,连日的奔波让他面容略显疲惫,眼神中却透着一股警惕与不安。
他的锦袍早已沾满尘土,腰间的玉佩随着马匹的颠簸轻轻晃动。
“大人,这莱州城看起来倒是平静。”
随行的一位官员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强装镇定地说道。
韩昉微微点头,目光扫过城墙上斑驳的箭痕,心中暗自思忖: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不知隐藏着多少危机。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如闷雷般由远及近。
韩昉浑身一震,猛地勒住缰绳,眼神瞬间变得锐利。
其他官员也纷纷抬头,脸上露出惊恐之色。“什么声音?”有人声音颤抖地问道。
只见两名传令兵骑着快马,如离弦之箭般朝着城门飞驰而来。
他们的衣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脸上满是汗水和尘土,神情慌乱而焦急。
“大定府已被宋军攻破!请关闭城门,进行战备状态!”他们一边疾驰,一边声嘶力竭地大喊着。
韩昉的瞳孔猛地收缩,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他死死地攥着缰绳,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身旁的官员们顿时炸开了锅,有人惊慌失措地抓住同伴的衣袖,有人踉跄着差点从马上摔下来,还有人呆立在原地,一脸不可置信。“这...这怎么可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官员声音颤抖,几乎要哭出来。
城门处的守卫们听到消息,脸色骤变,立刻手忙脚乱地开始关闭城门。
粗大的木门在绞盘的拉动下缓缓合拢,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仿佛是这座城市沉重的叹息。
两名传令兵冲进城门后,马匹一个急刹,扬起大片尘土。
他们翻身下马,踉跄着跑到韩昉面前,单膝跪地,气喘吁吁地说道:“大人,宋军寅时攻城,申时便破了城,整个过程不过一日!”
韩昉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他望着紧闭的城门,喃喃自语道:“议和失败,早意料宋军会开战,可没想到这么快。
更没想到大定府这么重要的边境城池也这么快沦陷。
看来宋军早就准备好开战,议和只是一个借口。
莱州恐怕也很快会被包围,我们必须尽快赶回上京,把这消息告诉陛下和丞相。”
他的眼神中透着懊悔与不甘,懊悔自己轻信了宋人的议和之词,不甘于大宋的突然发难。
随行官员们听了韩昉的话,都陷入了沉默,脸上写满了担忧与恐惧。
他们知道,一旦莱州城破,他们都将性命难保。
而此时的他们,除了尽快赶回上京报信,似乎别无他法。
时间回到两天前,燕京议和失败的消息传到了真定府。
此刻的真定府,早已不是当年那座被金兵摧毁的小城。街道上人头攒动,商贾云集,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街边的店铺鳞次栉比,绸缎庄、茶楼、酒肆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赵翊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繁华的景象,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欣慰的笑容。
他身着一身黑色战甲,腰间配着一把寒光闪闪的长剑,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威严。
这座城市的兴衰发展史,离不开他的战略眼光和重大支持。
想当年,金兵南下,真定府首当其冲。这座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小城,很快就落入了金兵之手。城中百姓惨遭屠戮,房屋被焚毁,曾经的繁华瞬间化为乌有,于是赵翊和宗晴琳经过惨烈的斗争收复这个小城,并大力发展,而当赵翊还是全国兵马大元帅时,他率领着几十万部队路过此地,并将这里设为中转站。
将士们的衣食住行所需物品,大多从当地购买,然后运往太原或大同。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物资供应问题,更让真定府的经济迅速复苏。
百姓们有了生计,商贾们看到了商机,这座小城也在战火的废墟中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真定府已经成为一座繁华的大城,人口众多,商贸高度发达。
“陛,这真定府能有今日,全赖您当年的英明决策。”李勇不知何时来到赵翊身边,脸上挂着敬佩的笑容,拱手说道。
赵翊转头看了看李勇,这都是将士们一起努力的结果,刚收到消息“此次议和,秦桧做得很不错。
不但出色完成任务,还让韩昉等人恨不起来,当真没让我失望,竟然议和失败了,也到我们行动的时候了,
赵翊收起笑容,眼神变得冷峻起来。他望向北方,沉声道:“传令下去,命王勇务必在六月十六之前攻破大定府,我随后就到。
再命岳飞,等韩昉接回完颜不惊后,做好随时让东路军出发的准备,务必要把方圆百里的情报搞清楚。
“遵命!”李勇眼神一亮,连忙应道,“陛下神机妙算,此战必定大获全胜。
大定府指日可下!”
赵翊握紧拳头,眼神中燃烧着熊熊的战意:“金人曾侵占我大宋河山,屠杀我们大宋百姓,毁坏我们美丽的城池……现在是时候让他们付出代价了。
大定府是开始,其他城池也紧跟随后,一定要尽快包围金国的上京会宁府,我一定要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回荡在城楼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