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的冬日寒风凛冽,城墙上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王贵身披厚重的玄铁铠甲,腰间悬挂着一柄长刀,刀鞘上的红缨被风吹得肆意飞舞。
他望着校场上正在进行实战演练的“复仇军”,嘴角微微上扬,眼中满是自豪。
远处,验收人员正对着手中的记录册惊叹不已,他们面前的这支“复仇军”,无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团队协作配合,都远超想象。
“复仇军”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成分极为复杂。
队伍中有当初被金兵俘虏的宋军士兵,他们在敌营中受尽折磨,对金兵的仇恨深入骨髓;有流离失所的流民,金兵的铁蹄踏碎了他们的家园,亲人在战火中丧生;
还有一些曾是绿林好汉,为了抵御金兵的掠夺,投身到这支队伍。
赵翊太子将他们组织起来,命名为“复仇军”,意在让他们有朝一日向金兵讨回血债。
朝堂上的那些言官,整日高谈阔论,对“复仇军”嗤之以鼻,认定这支队伍会因人员杂乱而不堪一击。
然而,他们低估了士兵们心中对金兵的熊熊怒火,更不理解“复仇”二字对这些人的意义。
当验收数据摆在言官们面前时,他们目瞪口呆,难以置信。“这‘复仇’两字的力量,当真不可小觑啊!”一位验收官员苦笑着摇头。王贵双手抱拳,郑重回应:“不错,这正是赵元帅,如今的太子殿下命名的深意。”
与此同时,在西北,西军的整顿工作虽磕磕绊绊,却也在韩世忠、吕端、张俊和刘光世等将领的大力支持下基本完成。
但仍有部分将领对朝廷指令阳奉阴违,其中以李彦仙为首的李家军最为顽固。
在李家军的营帐中,李彦仙身着褐色战袍,浓眉紧锁,手中紧握着一份军改文书,脸上满是不屑。
“哼!朝廷那些文官,只会纸上谈兵,当年胡乱指挥导致战败,如今又想对我们指手画脚。我李彦仙,绝不再听从他们的号令!”他将文书狠狠摔在桌上,震得案上的烛台摇晃不已。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通报:“种师道枢密使求见!”李彦仙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还是挥手示意:“请进。”
种师道身着素色披风,步伐沉稳地走进营帐。
他目光如炬,扫视了一圈营帐,最后落在李彦仙身上,微微拱手:“李将军,别来无恙。”李彦仙勉强起身回礼,语气冷淡:“种枢密使大驾光临,所为何事?该不会是来劝我配合军改的吧?”
种师道并未在意李彦仙的态度,他缓缓走到营帐中央,目光落在墙上悬挂的一幅军事地图上,说道:“李将军,如今的大宋朝廷,已非昔日可比。
主政的是英明神武的监国太子,他爱民如子,战功赫赫,深受百姓和将士们的拥护。”李彦仙双手抱胸,冷笑一声:“太子又如何?我只知道,朝廷的文官向来打压武将,这次军改,说不定又是想剥夺我们的权益。”
种师道转过身,直视李彦仙的眼睛,神色严肃:“李将军,你错了。
太子殿下不仅不反感武将,还赏罚分明,从不乱指挥。
军改之后,军饷将由国库直接通过太子殿下设立的‘银行’发放,彻底杜绝了‘喝兵血’的现象,再也不用担心被文官弹劾。”
李彦仙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动摇,但仍强硬地说:“即便如此,我还是信不过朝廷。
大不了,我率部投效西夏,我与西夏皇族同姓同族,李乾顺定会接纳我。”
种师道闻言,微微摇头,语气加重:“李将军,你太天真了。如今的大宋,实力今非昔比。
杭州刚传来消息,太子殿下的一个近卫营仅360人,便将5000叛军击垮。
王勇将军麾下数万大军,随时可将你包围。
再者,你算你投效西夏后,只要太子殿下一声令下,李乾顺为保西夏,必定会将你的人头送往东京城。”
李彦仙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腰间的剑柄,因为他想起上次西夏被打败了,最后被迫割地赔款,如果他投效西夏,先不说李乾接不接受,而是敢不敢接受的问题,否则就会面临国破家亡,而李乾顺绝对不会因他而得罪大宋,所以种师道的话让他觉得已无路可选了。
种师道见状,放缓了语气:“李将军,太子殿下准备启动‘灭金’大计,只要军改成功,军队整顿完毕,便会挥师北上。
若你能尽快完成军改,向太子上书请缨,太子殿下定会考虑给你建功立业的机会。
到时候,名垂青史,不比你靠吃‘兵血’,背负骂名强得多?”李彦仙的手微微颤抖,他缓缓松开剑柄,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还有,”种师道继续说道,“其他部队军改后,士兵们都将享受到更好的待遇和福利。
你能保证你的将领和士兵不会动心?万一他们将你绑了,投奔其他部队,你又当如何?”李彦仙的身体晃了晃,像是被重重一击。
他瘫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脑海中不断回响着种师道的话,脑里想象着,真有那么一天,他可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许久,李彦仙缓缓起身,对着种师道深深一拜:“种枢密使,多谢你的开导。我这就下令,最快速度整顿军队,随时欢迎验收人员前来。”种师道欣慰地笑了笑,上前扶起李彦仙:“李将军能迷途知返,实乃大宋之幸。”
走出营帐,种师道望着远处连绵的山脉,心中默默念叨:“太子殿下,西军的整顿,又迈出了关键一步。”寒风依旧呼啸,但他的眼中,却充满了希望。
在大同府,王贵望着整齐划一的“复仇军”,心中感慨万千。“复仇”二字,如同燃烧的火焰,激励着每一位士兵奋勇向前。
而在西北,李彦仙的李家军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整顿,一场关乎大宋命运的变革,正悄然席卷整个军队。
随着各地军队整顿的完成,大宋军队焕然一新,士气高涨。
太子赵翊站在东京城的城楼上,俯瞰着整座城市,心中谋划着未来的战略。“灭金”的号角,即将吹响,大宋的命运,将在这场战争中改写。
他的目光坚定,望向北方,那里,是金兵的领地,也是大宋军队复仇的方向。
此时的大宋,虽然历经磨难,但在太子赵翊的带领下,正逐渐走向复兴。
军队的整顿,不仅提升了战斗力,更凝聚了人心。
无论是“复仇军”的士兵,还是西军的将士,都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敌人的仇恨,等待着出征的那一刻。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场整军行动,无疑是大宋命运的转折点。
它见证了人性的坚韧、智慧的较量,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