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基层第一站:潍坊劳务市场,不一样的情怀,不一样的风景。
——题记
作为河子文艺主编,这些年我一直坚信,文学的根须深深扎在百姓的生活土壤之中。那些在岁月里默默耕耘、在平凡日子里努力生活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故事就是最动人的文学素材。于是,我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踏上了深入基层采访的道路,决心把他们的故事写进我的《冰阳之歌》。
第一站,我来到了潍坊的劳务市场。这里就像一座生活的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天刚蒙蒙亮,劳务市场里就已经人声鼎沸。工人们或蹲或站,身旁放着简单的工具,眼神中既有对新一天工作机会的期待,又带着几分疲惫与迷茫。我穿梭在人群中,和他们攀谈起来。
老张是一位五十多岁的泥瓦工,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双手布满了老茧,粗糙得像干裂的树皮。他来自农村,家里有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学的孩子,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俺没啥文化,就会点泥瓦活,只要能吃苦,就能多挣点钱。”老张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说道,“前几天家里来电话,说孩子考试考得不错,俺这心里就觉着再累也值了。”看着老张憨厚的笑容,我感受到了他对家人那份质朴而深沉的爱,也看到了无数像他一样的底层劳动者,为了家庭默默承受生活的重压,却从不抱怨。
在劳务市场的一角,我遇到了年轻的小李。他二十出头,眼神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小李原本在老家的工厂上班,但觉得那里的发展空间有限,便来到潍坊闯荡。他想学习电工技术,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每天都会去书店看相关的书籍,晚上就睡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小李坚定地说。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在困境中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离开劳务市场后,我又前往乡村。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我结识了王大爷。王大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劳作。他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走进屋内,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都是他的孙子孙女在学校获得的。王大爷说起这些奖状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孩子们有出息,这就是俺最大的盼头。”
和王大爷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留守。为了增加收入,王大爷尝试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市场信息,收益并不理想。尽管如此,王大爷依然没有放弃,他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农业培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俺不能拖孩子们的后腿,得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更好。”王大爷的话语中透着一股坚韧。
在这个小村庄里,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村支书刘书记。刘书记年轻有为,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致富。他四处奔走,为村里引进了一些农产品加工项目,还利用互联网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刘书记说这话时,眼神中充满了欣慰。
从乡村回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力量。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他们的故事,就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回到工作室后,我开始着手将这些采访素材整理成文字。在写作的过程中,那些采访对象的音容笑貌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话语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我用心去描绘他们的生活,用文字去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那份平凡与伟大。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地展现出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如何让读者真正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不断地修改、完善,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原貌。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这部分关于基层百姓故事的创作。当我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一行行文字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些文字不仅仅是我对采访经历的记录,更是对那些普通老百姓的致敬。
我深知,这只是我深入基层采访的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将继续踏上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土地,去倾听更多老百姓的故事,用我的笔为他们歌唱,让他们的故事在《冰阳之歌》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因为他们才是生活真正的主角,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