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里,淡淡的檀香飘着,有袅袅青烟。
李君亦扫了眼面前这群人。这些人,是他以后打天下的臂膀,是大唐的栋梁。
他看向那个穿黑裙的女子。
“这次随军破阵,多谢青萝姑娘了。”他说。
青萝站起来答话:“陛下客气。我本就是您母后的侍女,奉命保护您。随军破阵,是分内事。”
是啊,李君亦的爹娘没死,只是回了中州家族。青萝这姑娘,就是他娘派来护他的。武尊境七重修为,他用系统查过,真没假。
“不管怎么说,总归是帮了我大忙。道谢是应该的,坐吧。”李君亦道。
他又看向其他人。
“今天叫你们来,是为大唐朝纲重整的事。”李君亦声音不大,却有股天然的威严。
“青龙等七国已定,吴用他们能把当地事务处理好。”
“可现在,大唐内部政务急需理顺,百官职责得明确。”
徐达拱手行礼:“陛下有什么吩咐?臣等一定尽力,不敢辜负陛下旨意。”
其他人也都纷纷点头。
李君亦起身,双手背在身后。
“大唐立国开始,就用的六部制度。只是后来权臣乱政,各部门职权不清,容易出问题。”
他转过身,面对群臣。
“而且,现在朝中人才多。所以,我想参考古时候的规矩,设三省六部,把各部职权定清楚。再适当设三公九卿。”
“你们觉得怎么样?”
房玄龄眼里闪过一道亮光,立刻说:“陛下英明。三省六部,各司其职,权责分明,确实是治国的好法子。”
“尚书省总管六部,中书省负责写诏书,门下省审核政令。”房玄龄说得头头是道。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有各的事,又互相牵制,免得权力太集中。”
“三省长官的职权,该怎么定?”李君亦看向狄仁杰。
狄仁杰捋着胡须:“尚书令、中书令、侍中,都是一品大官,能管各自的衙门。”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是辅佐陛下的重臣。可以不管具体事务,专门参与讨论国家大事。”
李君亦点头,又看向姚广孝。
“广孝,你觉得呢?”
姚广孝双手合十行礼:“贫僧觉得,官职制度重要,但用什么人更关键。”
“要是来了个‘猛虎’当官,就算职权再小,也能弄出大乱子。要是来了个糊涂官,哪怕权力再大,也只会误国。”
“陛下新得了这么多有本事的人,不如按照才能安排职位,让他们各尽所能。”
“现在内外都有麻烦,文官武将都得重视,内政外交都得管好。”
“说得好,‘量才授职’!”李君亦拍案叫好。
“那依广孝看,这三公之位该给谁?”
姚广孝想也没想:“沈默大人是朝廷重臣,从先帝时候就为大唐效力,忠心耿耿。可以当太师。”
“房玄龄足智多谋,可以当太傅。狄仁杰明察秋毫,可以当太保。”
“三公定下,就该商量九卿的人选了。”狄仁杰接着说。
“吏部尚书管着选拔官员的事,得选个仔细明白的臣子。”
“户部尚书管国库钱粮,得选个清廉会算账的……”
群臣你一句我一句,都说了自己的想法。御书房里很是热闹。
李君亦见状,忽然抬手示意。众人立刻安静下来。
“官制改革是件大事,关系到朝廷根本。”
“你们先回去拟个草案,三天后再议。”
“今天还有件事要商量。”
他看向满屋子的文武官员,语气郑重。
“青龙城那一仗,各位功劳很大。按我大唐的规矩,该论功行赏,封爵加官。”
“另外,新来的这些有本事的人,也得一一封赏。”
这话一出,殿里的气氛一下就变了。
“朕已经拟了个封赏名单:徐达、姚广孝、房玄龄、狄仁杰、秦琼、张辽他们,都有圣人境修为,封侯爵。”
“韩世忠、花木兰、青萝……他们,都封伯爵。廖化、关平……他们,都封子爵。”
李君亦声音有力。
“这些爵位,不是白给的,都有自己的领地和赋税跟着。”
“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裴元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很快就收起来了。
“陛下天恩浩荡,臣等何德何能……”
李君亦笑着抬了抬手:“元庆不用谦虚。你这次战功赫赫,朕赐你‘破天侯’。取石破惊天之意,让你负责镇守西南边陲。”
“臣不敢当!”裴元庆连忙跪下。
李君亦面向徐达:“徐卿忠诚勇敢,是我帐前爱将,封‘威武侯’,统管三军。”
徐达郑重叩首:“臣一定效忠陛下,死而后已!”
接着,他又封房玄龄为“敬德侯”,姚广孝为“智玄侯”,狄仁杰为“明察侯”……
众人纷纷谢恩。御书房里一片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