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和、胡三、袁培三人畅聊荆南战事的时候,一路轻舟快进的贾诩,也抵达了丹水旁的武关。
站在关墙上,贾诩不禁感慨:“不过两个月呀,没想到却如此造化弄人、世变沧桑……”
回想两个月前,他和张济带着手下一万多,饿得两腿发软的西凉兵从这里出发,进入南阳地区,
本来是想利用自己手下骑兵的优势,好好劫掠一番,占据南阳为根基。
却不曾想,张济出师未捷身先死,直接被刘表手下大将吕公射死在穰县。
随后,自己同张绣,率部归降了护民军杨都督。
后来,杨平带着护民军干净利落地击败了刘表,不仅让张绣杀了吕公,报了叔父的仇,就连刘表都死在了护民军手下。
自己也就成了护民军数得上号的人物,随后,更是和自己的老相识张辽一起,率领数万大军一路南征,也算是威风凛凛。
此次,他去关中,可不仅仅是想执行杨平的策略,稳住李傕、郭汜,让他们不要加入刘协的队伍。
贾诩有更大的目标,那就是:他看得出杨平团队的发展潜力——问鼎天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同时,杨平这个人,贾诩研究了两个多月,发现其大局眼光天下无人能及,但为人处事、阴私算计,这位杨都督,那就跟护民军生产出来的白纸一样,纯净得让人无语。
比如说这次让自己出使关中,虽然信写得很委婉,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位杨都督是想用豫州州长,这个实权镀金职务激励一下贾诩。
贾诩这老狐狸当然知道,不过正因为如此,贾诩才更想在杨平的团队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因为这么一个——说好听点叫英雄豪杰,说难听点叫胸无城府的主公,自己获得高位后,就能为自己谋划得更多,还不怕被忌惮、猜忌。
贾诩本来在乱世中,是以保命为主的稳健谋士。
这个极为惜命的老狐狸,如果生命受到威胁,他也是相当激进的,要不然,当年他也不会劝说李傕、郭汜率部反攻长安了。
此次出使关中,贾诩根本就没想着按照杨平的既定目标,稳住李傕、郭汜,让他们在杨平与河北大战时保持中立。
而是想着直接利用杨平的实力,以及海外建国称王的政策,直接拿下李傕、郭汜,以及在长安附近华阴当老农的段煨,
将整个关中地区全部交给杨平,再给杨平增加万人的骑兵部队,和最起码三万的精锐步兵。
甚至,作为在东汉时期极为边缘化的凉州,贾诩也准备利用李傕、郭汜,将其直接拿下,交给杨平。
目的就是:在未来,给凉州派在杨平新政权中增加话语权,使凉州不再被边缘化(这就是一个人对家乡的眷恋)。
所以,在6月23日贾诩决定出使关中时,就让张辽400里加急,给杨平发了一封书信,劝说杨平,有空到关中来一趟。
与此同时,贾诩以私人身份,给在信阳新城的礼部司正邹玉(张济的遗孀、张绣的婶婶)写了一封信件。
给邹玉写信,贾诩就直接喊嫂子,意思就是:“嫂子,虽然曹昂被杨都督送走,由您接替曹昂礼部司正的位置。
但这不是您的功劳,只是杨都督千金买马骨。
我知道,您这2个月过得甚是舒坦,若是以后,想在杨都督这里稳住自己的位置,甚至更上一层楼,眼前就有一个绝世好机会。
嫂子,您也知道,李傕、郭汜这2个人,目光短浅到极致,最受不得枕头风(历史上,就是因为李傕他老婆说郭汜对李傕下毒,这2个人就能反目了。可见李傕、郭汜的老婆不是什么省油灯)。
您就陪着小弟我到关中一趟,让这2个枕头风的女人发挥点作用。
将关中纳入太平民团治下,这个功劳立下以后,杨都督即便平定天下,做了皇帝,您最起码仍是一部之长。”
贾诩不愧是毒士,思虑计谋周全到极致,连女人他都算计上了。
不过,4天后,在信阳的邹玉,看了贾诩的信后,那是没有丝毫的犹豫,
直接向暂代兴州州长的冯七(杨平治下第一个县令,偃城县令)说明情况,就带着几名亲卫,骑马向西而去。
这里说回贾诩。杨平的武关守备旅,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渴望着建立功勋,杨平也是知道的。
所以,这次贾诩出使关中,杨平的信中有一句话,就是让他在武关守备旅挑选一定的护卫,保证他在兵荒马乱的关中地区的安全。
结果贾诩拿出信件后,何涛、蒋通(守备旅的正、副旅长)两人,为了争谁带队去关中差点就打起来了。
贾诩不得不说道:“吾此次出使关中,应该没有什么危险,带个200多军士就行了,不劳二位主官出动。”
这两人一听,这还得了——你就带200多人怎么能行?出了问题,都督不扒了我们的皮?!
只是他们心中想的是:我们探听的情报就是:李傕、郭汜这2个二百五,竟然在6月初的时候,就率部离开长安,去追击大汉天子刘协去了。
长安现在是一座空城!
如果不是受制于都督的命令,让我们武关守备旅只守着武关道,我们早就率兵去占领长安了。
此次,你贾诩老先生出使长安,这是个多好的机会呀!
贾诩大概也看出了这2个家伙立功心切,于是就问:武关守备旅,准备出多少兵士来护卫他?
杨平在5月中旬设置的武关守备旅,防守的就是从南阳郡到关中地区的武关道。
这是个加强旅,有6个180人的步兵团,2个240人的水兵团,2个160人的工兵和后勤团,再加上一定的指挥部机关、斥候、通讯兵等,共计2000人,驻扎在丹水河畔的武关。
只不过,作为杨平手下的将领,武关守备旅的旅长何涛、副旅长蒋通,这两人都不愿意老老实实、安安稳稳地守着关口,都想获得更大的军功。
于是,从五月下旬开始,这两人就不断地派兵顺着武关道向西北而去。
这一路上,除了一些匪徒占山为王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势力占据,
所以这2000人,就不断入山剿匪,招纳山中隐藏避乱的流民。
等到6月中旬的时候,他们已经拿下了武关道最北端的蓝关,从这里,就能俯瞰关中平原了。
何涛、蒋通二人琢磨了一会儿:2个水兵团是不能动的,6个步兵团至少得留一个守着武关,留一个守着蓝关,中间至少还需要一个步兵团作为机动力量。
这样的话,何涛、蒋通二人就给贾诩准备了3个步兵团540人,一个混成的后勤团160人,再配备一定的通讯兵,总计700多人。
最后,还由贾诩做了见证,二人进行了抓阄。
副旅长蒋通抓到了陪着贾诩一同前往关中的那个签,何涛则是一脸晦气。
调配好兵员以后,700多人就陪着贾诩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7月初一清晨,邹玉终于带着几名亲卫,骑马赶到了蓝关。
他们离开了秦岭上的蓝关,正式踏入关中地区。
这一路上,真应了曹操写的那句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原本繁华到极致的官道(长安到南阳,这是两汉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条官道)两侧,不断能看到森森的白骨!
还有一些倒毙的人,因为天气炎热,已经腐烂得难以入目,这支庞大的队伍经过,惊起一群群食肉的乌鸦。
要说武关守备旅士兵的装备,在护民军中算得上是平均水平,但是放眼天下诸侯,那就是精锐中的精锐。
由于杨平注重细节,武关守备旅的士兵们都准备有口罩。
看到这路边一个个的尸体,蒋通果断下令:所有人戴上口罩,防止疫病。
(杨平军中的宣传,那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疫病也无非是某种蛊虫而已,戴上口罩,就进不到你口鼻之内。)
天气极其炎热,不过,这支700人的队伍,人人都渴望着建功立业——想快点到达长安,占领目前处于真空状态下的长安城,立下一个不世之功。
所以,在护民军直径60公分的竹制毡帽加持下,这支队伍顶着烈日,在傍晚时分就到达了,破败到极致、只有数百等死之人的蓝田县。
贾诩此行的目的,已经变为拿下关中献给杨平,所以他给蒋通提议,留下一队士兵负责接收蓝田县。
蒋通对自己手下的军官们,说出了贾诩顾问(杨平都督府的顾问级别,从三品,相当于中枢大佬)的要求:
“我们留一支部队接收蓝田县,你们谁留下?”
手下4个团长你看我、我看你,都互相谦让,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的。
最终,还是3个步兵团长一致表示:“安定后方这种事,那不是后勤部队的专长吗?”
于是后勤队长带着他的副团长、2位司马,按照杨平的设计,直接变成了蓝田县的县令、县丞、临时法官、县尉。
既然后勤部队出了主官,那么,就由3个步兵团长抓阄,第二团团长抓到了那个留下一个大队步兵的签。
第二日,天还未亮,这支少了50多人的队伍就继续启程,向西北而去。
他们这一天都没有停歇,甚至就连中午都是边走边吃干粮。
终于,在7月初二天黑之前,看到了巍峨但破败的长安城墙。
(pS:关于李傕郭汜二人,在196年6月份,放弃长安去追击汉献帝这件极其短视的事,作者抽了一包烟都没有想通,这是为什么?
于是。以下是豆包给作者的解释:
李傕、郭汜追击汉献帝,看似放弃长安是短视,实则和他们的出身、格局有很大关系。
他们本是董卓旧部的武将,更习惯靠“控制皇帝”来获取合法性——当年董卓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掌权后也延续了这套逻辑。
在他们看来,汉献帝哪怕流亡,也是“天下共主”的象征,攥在手里就能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比守着一座空城更有用。
而且,两人当时的处境也逼得他们不得不追——
195年他们内斗已经把长安附近搅得一片狼藉,粮草匮乏,人心涣散。
放走献帝后,杨奉、董承这些人带着皇帝东归,等于断了他们“挟天子”的根基,其他诸侯也可能借“勤王”之名打他们。
所以追击既是想夺回主动权,也是一种自保——没了皇帝这张牌,他们在群雄眼里就是待宰的董卓余党。
当然,他们确实缺长远战略:没意识到长安的地理优势(易守难攻、关中平原产粮),
也没算到自己内斗损耗太大,根本留不住献帝,最后追了个寂寞,反而把自己耗死了。
说到底,还是军阀的短视和贪婪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