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最新的局势,杨家庄产业结构扩建会议和一连串的布告下发后,各个村民们感受到农会最近有了新变化。
首先是周家沟纺纱厂、周家沟煤业坊宣布解散。
两厂坊的工人就感觉莫名其妙,才知原来自己要到新建的周记火药坊做工,工钱每月还涨了五钱,只是要求更严,如有私带物料外出、泄密等行为,则赶出农会。
男女工都为原来周家沟、铁炉堡、黄冶村、白窑村最早来做工的村民,其中以周家沟、黄冶村居多。
火药坊为周记独资工坊,并未在商务堂注册。
为了避免事故发生,祸及整个周家沟,火药厂选址后山一处山坳中,开挖五个靠山窑,安装玻璃,窑院中放置多个水缸。
窑坊分为硝工、硫工、药工。负责提炼硝、硫,配比火炮的药饼。
格物堂划分出两个工匠为制炮组,把火药坊运来的药饼、白窑工具厂铸造的弹珠、北林造纸厂的油纸,进行组合加工成一体的霰弹定装药包。
不仅仅是周家沟的工坊,北林木材厂、北林板车厂、白窑砖厂等部分本地村民,都被周记炼钢厂,周记碱厂、白窑工具厂、铁炉堡玻璃厂等核心产业招走。
被付惟贤抓到柴房的外县村民,都被安排到北林板车厂、木材厂、建筑厂等民生产业。
大峪沟王老爷王尚胤的煤铁厂,现在开采的煤铁,几乎都供给了厂坊。
起初邓老爷来求救时,王尚胤还私下向县尊告状,周家沟那小子竟敢抢他的饭碗,看在他怪识趣订购了自己的煤铁,解散了他自己的煤窑,也没再理会。
谁知一两个月后,周记来的采买越来越多,到了八月间,周记冶铁厂的采买瞬间暴增。
现在王尚胤哪里还有功夫去理会之前来采买几千斤的小商贩,只本县厂坊采买就供不上。
为啥供不上?因为手下没人了!
原本附近的村民都求着来采煤、采矿,每月工钱七八钱,累的要死,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都抢着干。
现在都被厂坊抢走了,也不能说抢,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村民一个个都离开了煤矿,到各大厂坊做工去了!
王尚胤把这情况反馈给商务堂,商务堂周怀祺意识到这个情况会很严重,煤铁可是农会厂坊经济链的根,停工了怎么能行。
于是向各大厂坊提出要求,优先招募本村村民,那些外地村民与流民尽量到煤铁厂做工。
同时也提醒王尚胤,手里有钱要花出去。
首先要提高煤户的工钱,但煤铁不能涨价。
同时向板车厂、工具厂采买新式的工具板车,出钱让建筑厂为外来的煤户搭建居住的工房。
王尚胤招不到工一点都不稀罕,因为就连一直在北林庄招募操练新兵的周怀庆,都还发愁募兵问题。
招募本村村民吧,各厂坊不乐意,毕竟厂坊的日常生产也很重要。
招募外地的流民吧,周怀民不乐意,要求流民必须在本地做工且有家室者方能招募入社。
他现在是左右为难,只能仔细寻找两者都合适的,周怀庆心道,如果多来几个像辛有福这样,身材魁梧,外地县民,又有家室的该多好。
周怀庆为难,北林建筑厂的厂长,王老爷的堂弟王守诚,也在犯愁。
按说他的建筑厂比煤铁厂好招人,劳作风险小,工作条件也相对来说比较好。开的工钱也不低,已和保户堂签订了建设保民家园的商契,但自己这边工人还有一百多人的缺口。
从七、八月起,随着巩西、巩北、巩南的农会铺设,大大小小的工坊如雨后春笋一般,登记了有四五十个。杨家庄产业扩建会议之后,更像一个吞人怪兽,把整个县的劳动力全部吞进去,而且还填不饱。
整个巩县,目前还有巩西南一带的鲁庄、回郭镇尚未建立农会。
据农会统计,已在农会全部登记的男丁有八千九百三十八人,登记人民合计四万五千六十九人。
其中十五岁至四十岁以下的男丁,仅有五千二百九十一人。
这其中有几个巨兽,比如:保民营、冶铁厂、工具厂、煤铁厂、建筑厂,把男丁几乎已经消耗一空。
剩下的孩童、妇女、老人是不少,但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啊,急需的还是男丁。
纺纱厂就这么多,只能解决几百个女性就业岗位,还有大量农村妇女、老人也不识字,只能在家照看孩子、老人、下地干活、从事一些手工制造业。
所以现在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周怀民及几个大老爷茶话间签定的各种大工程之后,压力就给到下面各厂的厂长和各堂的知事。
建筑厂、煤铁厂、工具厂就不得不开始招想挣钱但不认字的女工,从事挖煤、和泥、搬运、拉车、翻砂铸造。
农会总务堂的参议李登第,受周怀民委派,目前专门负责整理农会登记的各种丁册与厂坊数据统计。
目前整个农会登记的家庭,分为四个收入群体,贫困收入、温饱收入、中产收入、富产收入。
贫困收入群体:孤寡老人家庭、家里有一人在建筑厂、煤铁厂、纺线厂这种工钱低的家庭。月收入在一两至二两之间,且是佃户,粮食和日用必需品不能保证,属于饿肚子的状态,目前占比有两成。
温饱收入群体:家里有一人在纺纱厂、工具厂、火药厂等收入高的厂里做工,月收入在二两至三两之间,佃户,可以勉强保证粮食和日用必需品。这个占比最多,有四成左右。
中产收入群体:家里有两人及以上在纺纱厂、工具厂等收入高的厂里做工,月收入在二两至三两之间,佃户或自耕农,可以保证粮食和日用必需品,但并没有余钱购置书籍、挎包、手串等精神需求品。占比三成左右。
富产收入群体:家里有两人及以上在保民营、火药厂、纺纱厂、工具厂等收入高的厂里做工,月收入在三两至五两之间,自耕农或无产都可以保证粮食和日用必需品,还有余钱购置书籍、挎包、手串等精神需求品。占比有一成左右。
目前整个巩县市场的粮食供应渠道,主要以杂货店为主,集市为辅。
杂货店的粮食,一是来自缴纳给农会的三成豆麦,二是从临清采买大宗的米,三是从村民手里收来的副食及初级加工品。现在多了一样,四是番薯干。
现在杂货店一直稳定供应粮食出售,虽然粮价依然跟着市场价在上涨,但杂货店提供了多样化的食物供不同收入群体的村民选择。
能基本维持贫困收入群体家庭不至于饿死。
登封与巩县交界处的乡道,一群流民正结伴而行。
携家带口要么挑着扁担,要么推着独轮车,挂着铁锅,被子卷着锅碗瓢盆捆在车上。
其中一妇女,便是登封花楼村的贺秋菊,跟着丈夫吕忠,带着三个孩子,望着西边的夕阳,对前面的路充满仿徨。
乡道北边远处,有一凉棚,棚下有四个青年男女冲流民在招手喊话,这几人便是商务堂的招工组。
青年男女中有一妇女,名叫杨桂芝,巩县杨家庄人。
杨桂芝老远就拿铁喇叭喊道:“乡亲们,往这里来!”
众流民赶忙过去,见棚内还有一土灶,旁边水缸里有热水。杨桂芝拿起粗碗,给孩子们盛水喝,说道:“各位,你们再坚持坚持,往北走二里地,还有人和我们一样接你们,到那里有饭吃,有工做,有钱花。”
贺秋菊带着孩子,被吕忠护在身后,吕忠和同来的其他村民,手持柴刀,壮着胆子问道:“你们这不是人牙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