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离要在公司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一流的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的消息。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
迅速在华夏交建沙省航务建设有限公司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开玩笑吧?咱们公司哪来的钱和技术搞那玩意儿?”
“新来的周总也太敢想了,刚来就画这么大的饼,不怕把自己噎着?”
“我听说那玩意儿一艘就几十个亿,还要搞不止一艘?把咱们公司卖了都不够吧?”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也不能脱离实际啊。李副总他们估计头都大了。”
质疑声、观望声、甚至是一些幸灾乐祸的声音,在私下里悄然流传。
大多数员工,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和项目经理,
都觉得这位年轻的总经理有些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在他们看来,公司能维持好现有的项目,
稳步发展就已经很不错了,
搞这种“大跃进”式的计划,风险太高,很容易步子迈大了扯着蛋。
李朝阳等几位公司高层,虽然在会议上被周离的气势所慑,但冷静下来后,也是忧心忡忡。
他们一方面佩服周离的魄力和战略眼光,另一方面又深知其中的困难。
资金、技术、人才、审批……每一项都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周离似乎对这些潜在的阻力和质疑早有预料,并且胸有成竹。
欢迎会后的第二天,他就召集了公司技术部、财务部、以及几个核心项目部的负责人,再次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专题会议。
这一次,他没有再过多地强调战略意义和决心,
而是拿出了一份详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初步的技术方案构想。
这份报告,自然是系统“友情提供”的。
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国际最先进绞吸船技术的深入剖析。
还结合了沙省航务公司自身的条件和南海特殊的作业环境。
提出了几套极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设计思路。
甚至连初步的成本估算和融资建议都一应俱全。
当这份凝聚了超越时代智慧的报告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寂静。
尤其是几位资深的总工程师,他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研究着报告中的每一个技术细节。
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怀疑,逐渐变成了惊讶,再到难以置信的兴奋。
“这……这个动力定位系统的设计思路,太巧妙了!
可以大大提高在恶劣海况下的作业稳定性!”
“还有这个泥泵的设计,功率惊人,而且耐磨性考虑得非常周全,完全是针对南海珊瑚礁地质特点来的!”
“这个自航系统的布局,兼顾了航行效率和作业灵活性,简直是……鬼斧神工!”
他们越看越心惊,越看越激动。
这份报告中展现出的技术水平和前瞻性,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的认知。
很多他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技术瓶颈,在这里似乎都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周总……这份报告,是您……”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总工,声音都有些颤抖地问道。
周离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而已。
关键还是要靠各位专家来完善和实现。”
他将系统的功劳轻描淡写地归于自己,没有一点愧疚。
有了这份“神级”报告作为基础,会议的氛围立刻变得不同。
之前的质疑和犹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热烈的技术讨论和对未来的憧憬。
大家围绕着报告中的方案,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资金方面,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
周离适时地抛出了另一个重磅炸弹。
“我已经初步联系了几家有实力的投资机构,他们对我们的项目非常感兴趣。
同时,我也会向集团总部和国家相关部委申请专项资金支持。
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方案足够先进,足够有说服力,钱,不会是最大的问题。”
这番话,无疑给在场的所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如果资金问题能够解决,技术方案又如此诱人,那还有什么理由不放手一搏呢?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
当众人拖着疲惫且兴奋的身体离开会议室时,他们的心中已经充满了干劲。
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总经理,是认真的。
他不仅有想法,有魄力,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的日子,周离展现出了惊人的执行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他一方面亲自带队,与技术部门的核心骨干一起,夜以继日地完善挖泥船的设计方案,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另一方面,他频繁地往返于海口、北京和国内几个重要的造船基地之间。
在北京,他凭借系统赋予的身份和那份极具说服力的项目报告,成功争取到了华夏交建集团总部高层的认可和支持。
集团不仅同意给予资金上的倾斜,还协调了旗下最顶尖的设计院和研究院所,全力配合沙省航务公司的项目。
同时,他也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与国家相关部委建立了联系,
将这个项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装备的高度,为后续申请专项补贴和政策支持铺平了道路。
在各大造船基地,他则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与国内几家实力最强的船厂进行谈判。
他既要确保建造质量和技术要求,又要尽可能地压低成本,争取最有利的合作条件。
他的专业素养和谈判技巧,让那些见惯了大场面的船厂老总们也暗暗佩服。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来自内部的保守势力、外部同行的竞争压力、以及国际上某些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封锁,都给项目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在与一家国外知名疏浚设备供应商谈判引进关键零部件时,
对方态度傲慢,不仅开出了天价,还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技术限制条款,试图扼住中方的喉咙。
谈判桌上,对方代表皮笑肉不笑地说道:
“周先生,不是我们不卖,实在是这种级别的核心部件,技术太敏感。
贵公司想要,可以,但价格嘛……
而且,我们有权随时对设备进行检查,相关数据也必须与我们共享。”
周离听完,脸上依旧挂着笑容,但眼神却冷了下来。
他端起面前的咖啡,轻轻抿了一口,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
“贵公司的诚意,我感受到了。
不过,我想提醒一下,时代不同了。
华夏不是一百年前的华夏。
你们能造的,我们或许暂时还差点火候,但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不仅能造出来,而且会造得更好、更便宜。”
他放下咖啡杯,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盯着对方:
“至于现在嘛……既然贵公司觉得这笔生意难做,那就算了。
我们华夏有句老话,叫做‘靠人不如靠己’。
没有张屠户,我们照样吃得了带毛猪。
说不定,过几年,贵公司在向我们采购设备时也能保持现在的态度。”
说完,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领,对身后的团队成员道:
“我们走。”
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留下谈判桌对面目瞪口呆的外国代表。
这种强硬而自信的态度,也体现在他对公司内部的管理上。
对于那些消极怠工、或者试图从中作梗的人,他毫不手软,该调整的调整,该处理的处理,迅速在公司内部树立起了绝对的权威。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南海前线的工程。
在等待新船建成的同时,他优化了现有船舶的调度和管理,
引进了更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管理方法,使得几个重点岛礁的吹填工程效率得到了显着提升。
他还亲自乘坐补给船,前往几个条件艰苦的施工岛礁视察。
他与一线的工人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困难,解决实际问题。
他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将士们的士气。
看着那些在烈日和风浪中坚守岗位的建设者们,
看着那一片片由黄色沙土逐渐变成绿色岛屿的土地,周离的心中充满了豪情。
他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