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一。
本想好好过个年,却不想,还要为前线的士卒担忧,尤其是看到杰上奏的书。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道理我都懂。
但我前脚刚说完,你们后脚的发起进攻,是不是太不给我面子了?
……
十二月一日,我的旨意抵达了前线,并且召回了一半的民夫。
距离新的民夫到达还要一月的时间,主要是顺道给他们送去粮草。
到十二月六日,一切都还算正常,毕竟现在大军还后勤有些薄弱,但偏偏我的将领们不是这么想。
他们认为,我军虚弱,则敌军轻敌,有心算无心,或可一战!
然后连攻三天,以惨败收场,付出了将近五千人的伤亡。
他们证明了,乾燕关并非浪得虚名,城高城厚,难以攻破!
不过,他们很快获得了转机,有地方猎户向他们透露,有羊肠小道可过乾燕关,直抵青宁城五十里外。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决定相信这个消息。
十四万大军只留下文将军的三万安定军,其余十一万大军半夜跟着猎户走小道。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你们发疯和找死,能别带着我的士卒们吗?”
这个世界哪有不可逾越的高山?哪有阻挡一切的城墙?
小路肯定是有的,但有路有什么用?
你人进去了,粮食没进去,这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再说,小路,人走都很危险,更不用说带上攻城器械了。
没了攻城器械,就算到了青宁城附近,想要劫粮也只能洗劫村、镇级别的聚居地。
而这些地方的粮食,是肯定不够十一万大军吃的,除非他们打算到氓州内,再造一些攻城器械器械。
还别说,他们还真是这么想的。
十一万人,什么牛鬼蛇神凑不出来?全军找出几百名木匠,或者家族之前从事木匠行业的人轻轻松松。
……
十二月十二日。
他们打下青宁城外三十里的周边村、镇,利用地方上的工具,打造攻城必须的器械——云梯。
凭借着短短一天打造的云梯,杰他们连攻下四座城池,获得了粮食上的补给。
南封国人口再多,但士卒不可能说变就能变出来。
林、甘两州就损失了将近十三万的军队;又派出三万的士卒袭击临海州;还有三万重兵把守的乾燕关。
这将近就是二十万的士卒,南封国的腹地不空虚才怪。
就连青宁城守军都不足五千,南封国皇帝、官员、百姓大惊!
额……这是杰说的,至于他怎么知道城中百姓怎么想,我还不知道。
九万大军把青宁军团团围住,南封国也动员了青宁城中的可用之人——壮丁、家丁、护院、禁军,竟然凑出了三五万的人防守青宁城。
青宁城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唯一的希望,伊国大军打下了,那就意味着有粮食补充。要不然就凭那四座城池,根本支撑不了大军一个月。
而青宁城里,那是皇帝住的地方。城中谁都能投降,就是皇族不能投降,尤其是皇帝。
而皇帝又是国家的天,权利的最顶点。在青宁城百姓和官员没有决定“临时倒戈”时,他们必然拼死一战!
南封国皇帝立刻向四周求援,甚至允许各地方勤王。
离青宁城最近的自然是驻守乾燕关的大军,都已经迫在眉睫了,南封国皇帝哪里还管什么乾燕关,立刻命令乾燕关的大军回援。
虽然三万大军有些杯水车薪,但也能分摊部分压力。
驻扎乾燕关的是辞克守,他留下一万人继续驻守乾燕关,亲自带着两万人回援青宁城。
他深知,如果就这样放弃乾燕关,无异于门户大开,伊军的后勤源源不断供给,青宁城早晚要破,所以留下一万大军继续驻守。
当然,这是杰的猜测,也是我的猜测。
我之前说了,走小道的是十一万大军,而围攻青宁城的是九万大军,消失的两万大军自然是在路边埋伏南封国援军的虎翼军。
两军人数并无差距,甚至是士卒的质量都相差无几,主要是虎翼军还有一半的南封国降卒。
但埋伏一方,肯定是有先发制人的优势。
最终,南封国将领辞克守被宋今安和十几名士卒围攻而死。
虎翼军用三千的牺牲,杀了七千敌军,俘虏一万多余。
当一个军队伤亡只有一成的时候,士卒们是察觉不出敌我两军的差异。
可当伤亡达到一半,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知道大事不妙,或者说败局已定。
将领的指挥是决定战役胜败因素之一,可士卒们的心理也是因素之一。
双方士卒,谁要是先察觉己方势弱,那只会败得更快,谁要是察觉己方占优,气势就更足。
一般认为,损失超过三成,士卒们就会胆寒投降。
沈易东用一半的降卒和一半的虎翼军精锐佯装成败军,最终诈开了乾燕关!
至此,伊国在甘、氓两州的后勤路线彻底打通,围困青宁城的九万大军终于可以不用在露宿荒野。
也庆幸,那几天青宁城附近没有下雨,要不然……
打仗,哪有十成把握的计划,都是靠赌,谁赌赢了,谁就是赢家。
事实证明,杰他们赌赢了。
虽然他们说是看云后,有预料短期不会下雨,这才敢出兵。
算了,不重要,我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虽然这过程险之又险。
……
同时,临海州朝邵欧传来捷报,他又杀了四千南封国士卒,最后劝降残余士卒。
他请求,让他效仿南封国袭击临海州的行为,从海面上出击南封国的氓、慕两州。
我同意了他的请求。
我相信杰和朝邵欧不会糊弄我,可该有的核实还是要做,必须要派人去核实他们的战果。
万一前线战报吹的震天响,实际上已经快被南封国反推到京城,那玩笑可就大了。
自然,我不会以“核实”派人过去,而是派人过去犒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