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斜坡上的草被压倒一片,形成宽约 80 厘米的带状区域。“这片倒伏草的走向是从堤坝顶部延伸至水边,” 小孙用测角仪测量坡度,“倾角 35 度,符合人力拖拽重物的力学特征。” 他在草叶上发现几滴暗红色的斑点,用酒精棉片擦拭后,颜色变为棕褐色,“需要带回实验室做血痕预实验,但形态上看不像新鲜血迹,可能被雨水稀释过。”
“堤坝顶部有车辙印,” 小杨站在斜坡顶端,指着泥土上的两道平行凹痕,“轮胎宽度约 18 厘米,间距 1.3 米,符合小型货车或农用三轮车的轮距。” 他蹲下身,用手触摸凹痕边缘,“泥土湿度显示,车辙形成时间不超过 48 小时,而且在距离堤坝边缘 1.5 米处有明显刹车痕迹,轮胎花纹是菱形格,与村里常见的‘时风’牌三轮车吻合。”
小王的询问有了新进展:“老张说李老四欠了死者三万块钱,上周二在村头小卖部吵过架,李老四放话‘再不还钱就让你消失’。” 他对着对讲机喊,“杨队,查一下村里有没有‘时风’牌三轮车,特别是车斗里有泥痕的。” 雨渐渐小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水面上,尸体周围的水色比其他区域更深,像是有什么东西沉在底下。
小杨突然在芦苇荡深处停下,多波段光源照在一丛狗尾草上。“这里有片布料碎片,” 他用镊子夹起,碎片边缘呈锯齿状,颜色为深灰色,与尸体身上的外套颜色一致,“布料纤维结构松散,经纬密度较低,像是工装外套的材质。” 碎片上沾着的泥土样本被装进标有 “b-07” 的容器,与堤坝车辙印的泥土成分将进行比对。
小孙在堤坝边缘的石头缝里发现了一枚纽扣,四孔圆形,直径 2.5 厘米,表面有磨损的塑料涂层。“纽扣背面的缝线残留是棕色涤纶线,” 他对着光观察,“与尸体外套上缺失的纽扣位置形态吻合。” 他用静电吸附器在石头周围扫描,吸起几粒银白色的金属屑,“这是铁磁性物质,可能来自某种工具或车辆部件。”
当技术人员准备打捞尸体时,小杨突然指着水下:“看气泡的位置,尸体下方可能有重物。” 他让同事用竹竿试探,在水深约 2.3 米处触到坚硬物体。“先别急着动尸体,” 小杨拦住准备下水的警员,“在周围淤泥里再探探,可能有作案工具。” 雨彻底停了,风掠过芦苇荡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那个被水淹没的秘密。
小王的笔录本已经记满三页,老张还在念叨着李老四的事:“他有辆红色三轮车,平时拉化肥用的,车斗里总放着根撬棍。” 他突然想起什么,“上周三晚上我看见的手电筒光,颜色是那种特别亮的白光,李老四的手电筒就是这种,村里就他一个人用。” 远处的警戒线外,几个村民正探头探脑,议论声随着风飘过来,搅得池塘上空的空气格外沉重。
小杨和小孙汇总着勘查结果:纤维样本 3 份,可疑压痕 2 处,车辙印 1 组,布料碎片 1 块,纽扣 1 枚,金属屑若干。“目前最有价值的是拖拽痕迹和车辙印,” 小杨在笔记本上画下痕迹分布图,“但都被雨水破坏得比较严重,需要实验室做增强处理。” 小孙补充道:“布料碎片和纽扣能确认与尸体衣物关联,但还不能指向具体嫌疑人。”
李明站在堤坝上,望着渐渐平静的池塘。打捞工作即将开始,他知道水下可能藏着更多线索 —— 凶器、身份证明,或者能揭示死者身份的物品。雨过天晴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他眯起眼睛看向李老四家的方向,那里的烟囱正冒着烟,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但那些散落在芦苇丛和淤泥里的碎片,终将在勘查灯下显露出真相的轮廓。
当天下午尸体被运送回了刑侦支队,开始进行解剖。
解剖室的不锈钢台面上,尸体被一层薄薄的白色黏膜覆盖,那是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形成的腐败表皮。张林戴着双层乳胶手套,指尖轻触尸体皮肤时,手套表面立刻泛起褶皱。“死者男性,初步判断年龄在 35-40 岁之间,” 他的声音透过口罩传出,带着金属般的质感,“全身皮肤呈淡绿色,手掌和足底有明显的浸渍现象,角质层发白、肿胀,符合水中尸体的特征。”
助手小林将标尺卡在尸体的颈部:“尸长 175 厘米,体重约 65 公斤,衣着完整,但外套的第三个纽扣缺失,与现场发现的纽扣形态吻合。” 她用镊子掀开死者的眼睑,结膜表面布满暗红色的出血点,“球结膜下出血,角膜中度混浊,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张林拿起解剖刀,刀刃在尸体胸部划出标准的 “Y” 形切口,皮下脂肪呈现出淡黄色,厚度 1.2 厘米。“皮下组织有气肿现象,” 他用止血钳分离肌肉组织,“这是腐败细菌产生的气体,在水中环境会加速扩散。” 当胸骨被锯开时,骨髓呈现出暗红色,“骨髓造血功能活跃,提示死者生前营养状况良好。”
“张老师,您看这里,” 小林突然指向尸体的口鼻部,“鼻腔和口腔内有蕈状泡沫,呈白色,略带黏性,不易破裂。” 她用吸管收集泡沫样本,“这是生前溺水的典型特征之一,但需要进一步检查呼吸道和肺部。”
张林的解剖刀转向颈部,肌肉组织呈现出暗红色,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颈部肌群未见出血,舌骨和甲状软骨完好无损,” 他用探针探查气管,“气管内壁光滑,没有异物阻塞,但黏膜表面有少量泥沙颗粒。” 这些泥沙的成分与池塘底部的淤泥样本一致,为判断死亡地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打开胸腔时,双肺的体积明显增大,边缘圆钝,重量增加。“左肺重 650 克,右肺重 720 克,” 张林用镊子提起左肺,切面呈现出暗红色,挤压时有水样液体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