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由龙头、龙尾和若干板凳的龙身组成,龙身的长度取决于参与舞龙的村民的人数的多少,非常灵活,因为龙身是由一节节板凳相连的,每一节板凳长约莫1.5米,宽0.2~0.3米,都是村民们家家户户准备的板凳。
所以绘制板凳龙,主要是用竹篾纸糊扎在木板上绘制龙头和龙尾,以及龙身上的红灯笼。
姜澜芳接了这份任务后,就找了村里擅长扎龙头的老人一起来农家小院绘制,就连姜愿的外公都干起活来,巧手编织竹篾,姜澜芳则负责精心绘制龙头龙尾的图案,使得龙眼龙须栩栩如生。
姜愿全程跟拍收集素材,和老人们打听板凳龙的历史,撰写板凳龙短视频的文案。
板凳龙属于徽州民间舞蹈中的鼓乐之舞,最初起源于南宋,不止榆村在元宵节有舞板龙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其实在休宁县的很多村落都遗存着舞板龙表演,比如流口村、汪村、樟源里村、鹤城乡右龙村等等,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本溯源,徽州地处山多地少,自古水旱灾害频发,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故民间多以舞龙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休宁方言里,“灯”与“丁”谐音,板凳龙粘着一个个红灯笼,又被赋予了“人丁兴旺”的美好寓意。
所以到了闹元宵那天,一条条粘着红灯笼的板凳便从家家户户走出来,紧密相连,舞龙队的大家扎着头巾,系着红腰带,让板凳龙板板相连、节节紧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村头舞到村尾,祈祷每家每户都能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同时又是全村团结精神的体现。
绘制好的龙头摆在农家小院里,别有一番风味。
姜愿还扛着扎着两个红灯笼的龙身板凳去和村里的舞龙队汇合,一起彩排,每天都过得充实又快乐。
程渝白给她发消息,说自己正式放年假的除夕夜,姜愿还在舞龙队的微信群里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元宵节那天舞板凳龙的具体安排。
程渝白:【你要不要来上海过春节,我带你见见我的家里人?】
姜愿:【你二叔都没有回去过节啊,他要在榆村过节,要不你拜完年来榆村找我?】
程渝白看了微信给她打电话:“我大概初三能走完亲戚,今天和爷爷聊天,他有意向去老家看看,如果爷爷决定了的话,我便开车带爷爷去榆村,不过给他老人家拜年的人比较多,他如果真要回老家,时间可能推迟到初六初七或者更晚,到时候我已经过完年假,继续上班了。”
姜愿走到院子外面偷偷给程渝白打电话:“我听我妈和你二叔聊天,你二叔也提到你爷爷可能回来榆村,但他们聊的时候,提到的时间可能要过了春节假期,大概在元宵节之前那几天,我看了元宵节那天是周六,你应该放假,元宵节那天要不要来榆村看我舞龙?这可是我第一次参加村里的集体活动,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