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则由第一军和第四军组成第一兵团,由徐虎任兵团司令,左怀瑾任兵团副司令,开辟两淮战场。
第一兵团负责执行战略决战任务,在淮海府集中主力,一战定乾坤。
淮海府是北洋在华东地区的唯一物资转运中心,信阳府的第一镇和金陵府的第五镇的军事物资都由铁路运至淮海后,再分别由各自的辎重部队转运至信阳府和金陵府。
而且淮海府不是像信阳府和金陵府一样位于国防军的兵锋之下,而是处于北洋势力范围之内。
所以淮海府又是一个大的物资储备基地,北洋在淮海府附近修建了大量的仓库用来储存武器弹药。
第四镇驻守在淮海府,也是希望和第一镇、第五镇互为犄角,可以相互支援,共同守护这个物资储备基地。
但是这次国防军想要吃掉的不是他们三个镇的其中一个,而是全部吃掉,要是运气好的话还得再拿一点。
所以攻击淮海,信阳府的第一镇和金陵府的第五镇必然会来驰援,要不然淮海府一旦被国防军占据,那么这两个镇将面临缺枪少弹的局面。
国防军就可以一点点和他们耗,而这两个镇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了后勤的新军就是被拔了牙的老虎。
这就是阳谋,如果要守住黄河以南的这片广大区域,淮海府就一定不能丢。
同时,总参谋部估计位于直隶的第九镇也很有可能南下加入此次的混战,袁项城不会搞添油战术,要么迅速逃跑,向北收缩兵力,要么集合主力在淮海与国防军决一死战。
但是恰恰淮海又是北洋撤退的必经之路,如果不通过淮海的铁路线撤退,而是从陆路。
那么国防军就可以从容攻下淮海府,然后乘坐火车到你下一个必经之地以逸待劳。
所以就陷入了死循环,袁项城只有两条路能走,要么在战争开始之前就通过淮海府将北洋主力撤至黄河以北,但是这样袁项城就是自寻死路了。
一旦没有江南的财政收入,北洋仅仅依靠贷款根本养不起这么庞大的军队。
再说了,要是北洋一枪不放就撤退到黄河以北,列强们也会对北洋军的战力进行重新评估,很可能不会再贷款给袁项城。
毕竟英吉利的汇丰洋行上一次贷款还是因为北洋在安庆和长安的两场战争,虽然说这两场仗北洋都输了,但是至少北洋有发起战争的勇气。
这就够了,要是北洋能够直接将国防军消灭,那么日不落帝国就该支援他林克勤了。
列强们只是需要一个搅屎棍,让华夏大地一直持续在战争与对抗之中,没有办法专心搞生产,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样等到欧洲战争结束以后,卷土重来后的列强又可以搞军阀平衡那一套,让华夏始终大而不强,成为列强的输血地,源源不断为欧洲输送工业原料和成为低级产品的倾销市场。
要是袁项城只想着保全自身,而不顾绅士老爷的宏图大略,那么欧洲的绅士们就要在北洋之中寻找一个更为听话的代理人了。
所以说看似是两条路,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乖乖和国防军在淮海打一仗,打输了至少还有理由,我为绅士老爷们奋斗过了。
打不打得过是能力问题,打不打可就是态度问题了,后者可是涉及到立场的,容不得丝毫马虎。
至于第三镇,袁项城是不会让自己的亲军离开京城的,毕竟现在京城内想让袁项城死的人都能从紫禁城排到保定府了,被人偷了后院那可不是什么很好的体验。
那么这样一来,总参谋部对于淮海战争的预计是北洋军会投入三到五个镇,总兵力在四万人到七万人之间。
而国防军将会投入两个军,总兵力在十万人左右,这样战略决战的优势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火力上都已经形成。
具体作战思路为第四军从湖北省前出至淮海府,对于驻守在淮海府的北洋第四镇发起攻击,吸引第一镇和第五镇驰援,而后就地转为防御。
在淮海府附近构筑阵地,等待其他北洋部队的到来,消耗北洋军的有生力量。
北洋军不打也得打,一个步兵军深入到你腹地之中,如果没有三个镇以上的兵力来困住,那么很有可能被反杀。
时机成熟以后,第一军杀入淮海战场,与第四军里应外合,一口气将淮海之敌吃掉。
第四军会像一个吸铁石一样,牢牢固定在淮海府,吸引周围的部队前来驰援,然后一口气在淮海与北洋进行一次战略决战。
此外,第五军作为新成立的部队,此次主要承担国防军防区内警备任务。
第五军主力也会被调入湖北省,作为战略预备部队,这也是为了防止北洋狗急跳墙,孤注一掷投入所有兵力攻国防军的一个进攻方向。
有了第五军这个生力军,那么任何一个方向遭遇孤注一掷的猛攻,第五军就可以介入战场,这样每个方向就相当于至少存在两个军的部队,进可攻,退可守。
三个方向的进攻,西北方向至少可以牵制北洋三个镇,而第二军在完成对第八镇的合围歼灭后,也可以腾出手来北上。
总参谋部的预期目标是在淮海府至少吃掉北洋三个主力镇,在江南战场和西北战场各自吃掉北洋一个主力镇。
如果战果不错的话,此次逐鹿中原行动,很有可能会打掉北洋三分之二的兵力。
将目前华夏大地的局势逆转,国防军也将由战略对峙改为战略反攻阶段。
尤其是两淮战场,会出现第一次大规模新军对决。
作战计划讲述完毕后,林克勤激动地说道。
“现在这个阶段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欧洲的战争阴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我们不用在聚光灯下行动。
我们要抓住这次机会,一战定乾坤,让华夏大地迎来新的主人,让西方列强们来不及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