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晨光共沐,前路同行
天还未亮,柳溪村的公鸡刚啼过第一声,李阳便已站在地脉根的院子里。晨露沾湿了茶树叶,在熹微的晨光中闪着细碎的光,空气里满是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
他指尖轻触地脉根的主干,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流淌的生机——经过一夜休整,这株新生的茶树又粗壮了些许,根系在地下悄悄蔓延,正贪婪地吸收着晨光中的灵气。
“来得挺早。”
苏清月的声音带着清晨特有的清润,李阳回头,见她已换好青色道袍,长发用一根木簪束起,少了几分昨夜的柔和,多了些利落。她手里提着个食盒,走近时,里面飘出淡淡的米香。
“柳婶给的小米粥,还热着。”她将食盒放在石桌上,“等看完日出再吃。”
李阳笑着应好,两人并肩站在院子东侧的土坡上。这里地势稍高,能望见远处的山峦线。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原本墨蓝的夜空被染上一层浅浅的橘色,像宣纸上晕开的颜料。
“青云山的日出是从云海中跳出来的,金光万丈,很壮观。”苏清月望着远山,轻声道,“但这里的日出……好像更安静些。”
李阳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晨雾在田埂间缓缓流动,近处的农舍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早起的村民扛着锄头走过,脚步声在寂静的晨光中格外清晰。
“嗯,带着烟火气的日出。”他转头看向苏清月,晨光落在她的侧脸,将她睫毛的影子投在眼下,柔和得像幅水墨画。
说话间,远山线突然裂开一道金边,紧接着,一轮红日挣脱云层的束缚,瞬间将万丈霞光泼洒在大地上。田埂上的晨雾被染成金色,地脉根的茶叶上,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连空气都仿佛变得暖洋洋的。
苏清月微微睁大眼睛,看着那轮红日一点点升高,心中忽然有种奇异的感觉——在青云山看日出时,她总觉得天地浩大,自身渺小如尘埃;可此刻站在柳溪村的土坡上,望着被阳光唤醒的田野与村庄,却觉得自己与这片土地紧紧连在一起,踏实而温暖。
“很美,对吗?”李阳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嗯。”苏清月点头,转头时恰好撞上他的目光。两人的视线在晨光中交汇,他眼中有她的身影,她眼底映着他的笑容,像有什么东西在悄然生长,比地脉根的嫩芽还要鲜活。
她连忙移开目光,脸颊微微发烫,伸手打开食盒:“粥该凉了。”
小米粥熬得软糯,里面加了些南瓜块,甜丝丝的。两人坐在土坡上,你一口我一口地分食着,偶尔说上几句话,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看着晨光中的村庄,却丝毫不觉尴尬。
“今日午后,我便要回青云山了。”苏清月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这份宁静,“掌门还在等我的详细禀报,古籍里的线索也得尽快去查。”
李阳点头:“我明白。柳溪村这边安顿好后,我打算先去一趟玄州城。石玄说,那半块地脉令牌的纹路,与玄州的一处古遗址有关。”
“玄州……”苏清月想了想,“青云山的一位外门长老常年驻守在玄州,或许能帮上忙。我写封信给你,你到了那里可以去找他。”
“好。”
“找到另外两块令牌的线索,记得用玉符告诉我。”
“你也是,查到玄尘的事,或是青云山的纹路线索,随时联系我。”
两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默契。前路虽各自延伸,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将彼此连在一起,无论相隔多远,都能感知到对方的方向。
吃过粥,苏清月帮着柳婶收拾了碗筷,又去地脉根旁仔细看了许久,指尖凝聚起一丝清灵剑气,小心翼翼地为茶树除去几片被虫蛀的叶子。
“地脉的生机需要细心呵护,就像……就像练剑时的剑心,不能有半点懈怠。”她轻声道,像是在对茶树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
李阳站在一旁看着,忽然觉得,她认真的样子,比在沉渊斩邪时还要耀眼。
临行前,村长和柳婶都来送行,塞了满满一篮的新蒸馒头和腌菜。赵虎扛着玄铁盾,咋咋呼呼地让苏清月“常来玩”,石玄则递上一瓶自己酿的果酒,说是“路上解乏”。
苏清月一一谢过,走到李阳面前,将一封封好的信递给她:“玄州那位长老性子有些古怪,但看在青云山的面子上,定会帮你。”
“我知道。”李阳接过信,又从怀里取出一个小布包,“这个给你。”
布包里是几片地脉根新生的茶叶,叶片上还带着淡淡的金光:“用灵泉水泡,能安神,练剑累了的时候喝。”
苏清月握紧布包,指尖传来叶片的温润,像握住了一缕柳溪村的晨光。她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化作一道清光,朝着青云山的方向飞去。
李阳站在村口,望着那道清光消失在天际,手中还残留着她递信时的温度。他低头看了看那半块地脉令牌,此刻它已不再发烫,反而透着一股与青云玉佩相似的温润。
“走了,李阳!”赵虎在身后喊他,“该琢磨琢磨去玄州的路了!”
李阳抬头,望向玄州城的方向,晨光正好,前路漫漫,却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不是离别,而是下一次相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