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归位的消息如惊雷震动天下,而没过多久,一则更为震撼的传闻在市井街巷悄然传开——何太后尚在人世,且曹操已派人秘密迎接,欲送往许昌。 蓟城,兴元楼书房内,赵宸看着手中的密报,眉头紧锁。密报是靖安司从许昌内线传来的,详细描述了曹操麾下亲信程昱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护送一辆神秘马车出洛阳,一路向北,目的地疑似许昌。车内之人身份成谜,只知戒备森严,连负责沿途接应的官员都不得靠近。 “何太后?这怎么可能!”陈默满脸狐疑,“当年董卓鸩杀何太后,天下皆知,此事还有假?” 赵宸放下密报,起身踱步:“董卓毒杀何太后,确有其事。但曹操此举,绝非无的放矢。他要么找到了何太后的替身,要么……”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有更大的阴谋。” 为了查明真相,赵宸立刻下令靖安司: 1. 全力追踪那支神秘车队,务必查明车内之人身份。 2. 搜集当年何太后遇害前后的所有细节,包括参与行刑的宦官、宫女的下落。 3. 联络洛阳的旧臣、士族,打听曹操此举的真实意图。 三日后,靖安司的情报如雪花般飞来,拼凑出一个惊人的真相: - 当年董卓毒杀何太后时,负责行刑的宦官张让(已死)曾暗中留下一手。他担心日后何氏旧部报复,于是找了一名与何太后身形相似的宫女,先行毒杀,再将何太后秘密藏于洛阳城郊的一处尼姑庵。 - 曹操在赤壁战败后,为稳固自己“挟天子”的正统地位,四处搜罗能制衡少帝刘辩的筹码。偶然间,他从一名流落许昌的宦官口中得知了何太后未死的线索,于是派程昱暗中寻访。 - 如今那支车队里,坐着的极有可能就是真正的何太后。曹操打算将她接入许昌,以“太后”之名,斥责蓟城的少帝为“伪帝”,彻底从舆论上击垮幽辽。 “这曹操,果然老谋深算!”陈默咬牙切齿,“若让他得逞,我们的‘复汉’大旗,岂不是成了笑话?” 赵宸却冷笑一声:“他想得太简单了。既然我们能查到真相,就有办法让他的阴谋破产。” 一场围绕“何太后真假”的较量,悄然拉开帷幕。 **第一步:揭露曹操伪作** 赵宸授意中书省,以少帝刘辩的名义发布《讨贼檄文之太后篇》: - 开篇直指曹操“为篡汉自立,不择手段,竟伪造‘太后尚在’的谎言,妄图混淆视听”。 - 详细列举曹操寻找替身的经过(部分为推断,但有理有据),如“程昱秘密出入洛阳城郊,与当年参与太后‘假死’的宦官余党接触,其行迹可疑”。 - 强调“何太后早已于光熹元年被董卓鸩杀,先帝灵前,天下共鉴。曹操此举,是对汉室先帝的大不敬,是对天下臣民的公然欺骗”。 檄文通过印刷术大量复制,三天内便传遍幽辽、青州、徐州等地,引发民众对曹操的新一轮声讨。 **第二步:寻找证人证物** 靖安司加大搜寻力度,终于在洛阳郊外的破庙中找到了当年负责为何太后收尸的老宫女。她虽已风烛残年,但记忆力尚在,对何太后的面容、胎记等特征描述详尽。赵宸命人将她秘密接到蓟城,安排太医悉心照料,准备关键时刻出庭作证。 同时,从洛阳太庙找到了何太后当年祭祀时穿过的礼服,上面绣有独特的凤纹,与宫中记载一致。礼服被重兵护送,送往蓟城,作为重要证物。 **第三步:舆论反击** 在各州郡县的学宫、集市,幽辽的官员、儒生们开始公开辩论“何太后真假”问题。支持幽辽的学者们以“正史记载”“证人证言”“证物比对”为依据,力证曹操手中的“太后”是假;而曹操一方的支持者则拿“曹操不会说谎”“有神秘高人相助”等理由反驳。一时间,天下士林议论纷纷,民众也被搅得一头雾水。 赵宸还专门在蓟城举办了一场“太后真伪听证会”,邀请各方名士、百姓代表参加。会上,老宫女详细描述何太后的特征,与曹操公布的“太后画像”(实为找人临摹)对比,破绽百出。再加上礼服的展示,许多原本心存疑虑的人,也开始倾向于相信曹操在造假。 许昌的曹操,看着各地送来的舆情报告,气得摔了茶杯:“赵宸竖子!竟敢坏我大事!”他原本指望用“何太后”这张王牌,彻底扭转舆论劣势,没想到反而被赵宸抓住把柄,陷入被动。 为了挽回局面,曹操决定孤注一掷:他让“何太后”(真假未知)亲自出面,录制一份“口谕”,通过许昌的“官方渠道”向天下传播。口谕中,“何太后”斥责刘辩为“假冒少帝,妄图篡夺汉室正统”,命令天下诸侯“共讨赵宸逆贼”。 口谕一出,局势再次陷入混乱。孙权、刘备等诸侯都收到了这份口谕,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孙权召集谋士商议:“这何太后到底是真是假?若贸然响应曹操,怕被赵宸记恨;若置之不理,又怕失了民心。” 刘备则向诸葛亮询问:“先生以为,此事当如何应对?”诸葛亮沉思片刻:“主公,此事真假难辨。但无论何太后真假,曹操此举皆为削弱主公与幽辽。我们只需按既定方针,取益州,固根基,待天下局势明朗,再做决断。” 而在蓟城,赵宸看着曹操的“口谕”,却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对陈默道:“曹操这是狗急跳墙了。他越这样,越说明他心虚。” 赵宸决定将计就计,在口谕传播的同时,靖安司也在暗中散布另一个消息:“曹操手中的‘何太后’,是用妖法迷惑人心的傀儡,其背后有邪术师操控。”这个消息虽荒诞不经,但在民众对曹操的不信任情绪下,竟也不胫而走,甚至有百姓声称看到“何太后”身边有黑影飘动,愈发坐实了“傀儡说”。 这场围绕“何太后真假”的舆论战,从朝堂打到市井,从名士打到百姓,各方势力都被卷入其中。而赵宸凭借着情报优势、舆论引导和大胆反击,逐渐占据上风。但他知道,曹操不会善罢甘休,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当曹操在许昌谋划下一步棋时,当孙权、刘备在观望中权衡利弊时,赵宸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洛阳。他知道,只有夺回洛阳,迎回献帝,才能真正终结这场“正统之争”。而“何太后真假”的风波,不过是这场大戏的序曲。 在这场真假之辩中,谁能笑到最后,谁就能掌控天下的舆论,进而掌控天下的人心。而赵宸,已经做好了迎接最终对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