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机器轰鸣,金属碰撞声与皮带转动声交织在一起。
第一台全自动核桃去壳机正式投产,银灰色的机身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宛如一头沉睡猛兽,正缓缓苏醒。
操作台上,小刘和另一个工人全神贯注地盯着仪表盘,手指熟练地调整着参数。
随着“咔哒”一声,第一批青皮核桃被送入进料口,随即在高速旋转的刀片下完成脱壳、分离、筛选。
“出来了!”苏昭眼尖一亮,连忙拿过样品筐接住落下的果仁。
一颗颗饱满的核桃仁从机器出口滚出,颜色洁白、外形完整,几乎没有碎裂或破损的情况。
“太好了!”她激动地抬头看向陈砚,“合格率至少有98%!”
陈砚嘴角微扬,眼中却透出一丝冷静:“这只是开始。”
他走到控制台前,翻看今日产量记录:开机两小时,已处理核桃一百斤,照这个速度,全天六百斤不成问题。
这不仅意味着加工效率提升了五倍,还减少了三分之二的人工成本。
车间外,李会计带着几名搬运工刚把一批成品装车回来,听说机器已经投入生产,立刻赶了过来。
“怎么样?多少?”他急匆匆地问。
“试产数据刚出来,按现在进度,日产能能稳定在六百斤。”苏昭将记录本递过去。
李会计低头一看,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眼睛也亮了:“好家伙!周大勇那边原本说只能接一半的订单,这下子可以全接下来了!”
如今有了这台机器,不仅能准时交货,还能压低成本、提高利润。
“老陈,你这是真要发啊!”李会计拍着陈砚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
陈砚淡淡一笑:“路才走了一半。”
就在众人还在兴奋于首机成功试产之际,苏昭已经开始着手完善品质管控流程。
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表格,在黑板上写下“三级质检”流程:
一级:操作员自检——每批次产品随机抽取5%,肉眼检查外观、破损率;
二级:流水线抽检——每小时一次抽样检测含水率、杂质含量;
三级:出厂终检——使用专业仪器检测营养成分及保存期限。
“我们要让客户知道,我们不仅是快,更是稳。”她语气坚定。
不仅如此,她还引入温湿度调控装置,将仓储环境设定为15、湿度60%以下,这样一来,核桃仁的保质期由原来的三个月延长至六个月。
消息传开后,周大勇亲自打电话过来:“苏姑娘,你们这批货我全要了,价格还可以再谈。”
这一通电话,让整个加工厂都沸腾了。
林建国接到消息时,正在办公室批阅文件。
听闻陈砚那台所谓的“自动化核桃去壳机”已经正式投产,且日处理量达到六百斤,他几乎不敢相信。
他亲自驱车来到厂区,一进门就听到震耳欲聋的机器声。
走进车间,只见一台崭新的设备正高速运转,操作工人动作娴熟,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出口输出。
他走近几步,拿起一颗核桃仁仔细端详,又向质检员了解数据。
“合格率98.7%,保存期六个月……”他低声重复着这些数字,脸上露出惊讶之色。
“你们这速度,可比我想象中还要快不少。”林建国忍不住感慨。
他转头看向陈砚,目光中多了几分欣赏和认可:“看来,我儿子说得没错,你确实看得远。”
陈砚只是微微一笑:“林厂长,这只是第一步。”
林建国点了点头,突然道:“这样吧,我派两个技工过来,协助你们做设备维护。”
这话一出,车间内众人皆是一惊。
林建国可是出了名的原则性强,连合同都要逐字审核的老牌国企干部。
如今竟主动提出派人支援,可见他对这个项目的认可程度。
“多谢厂长支持。”陈砚郑重道。
而在这场看似顺利的技术革命背后,一个更大的计划,正在悄然酝酿。
夜幕降临,车间灯火通明。
陈砚拿着图纸,悄悄将一份交给郭师傅:“郭叔,第二台设备的设计我已经改好了,您看看有没有问题。”
郭师傅接过图纸,眉头一挑:“你小子,这么快就想复制第二台?”
陈砚笑着点头:“咱们的目标,不是一台机器,而是整条生产线。”
小刘凑过来,好奇地问:“老板,你是想扩大规模?”
陈砚没有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远处的车间大门。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这场技术变革,才刚刚开始。
车间里还残留着机油和金属摩擦的气味,郭师傅拿着图纸在灯下细细端详,眉头微微皱起。
“这传动系统改得大胆,但确实更稳定了。”他抬头看了眼陈砚,“你小子脑袋里装的到底是啥?”
陈砚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前世他在食品加工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深知设备优化对产能提升的重要性。
眼下这台去壳机不过是起点,真正的目标是建立一整套标准化、可复制的生产体系。
“郭叔,咱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套模式。”陈砚语气沉稳,“接下来,我准备让小刘带着几个学徒,跟着您一起复刻第二台设备。”
“没问题。”郭师傅点头应下,眼神中透出几分赞许,“你小子眼光长远,做事也踏实,不比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差。”
小刘闻言激动不已:“老板,你是说我们要把这套系统推广到全县合作社?”
“不止全县。”陈砚目光坚定,“等我们验证了整条生产线的可行性,就向周边乡镇推广,甚至可以考虑对外承接代工订单。”
小刘听得热血沸腾,连忙点头答应。
他已经隐隐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个时代的风口上,而陈砚,就是那个掌舵的人。
几天后,县供销社组织了一场干货加工业内的观摩会,地点就定在砚记加工厂。
当天一大早,周大勇便亲自带队前来,还有十几个同行经营者也陆续到场。
他们大多是靠手工操作维持生计的小作坊主,平时竞争激烈、效率低下,听说陈砚用了什么“自动化机器”,纷纷抱着怀疑与好奇而来。
“真能提高效率?还是噱头?”有人低声议论。
陈砚没说话,只是示意小刘启动设备。
随着一声轰鸣,核桃被倒入进料口,机器迅速完成脱壳、分离、筛选,不到五分钟,第一筐成品已经从出口落下。
众人围上来查看,只见核桃仁洁白完整,几乎看不到碎裂或残渣。
“这也太快了吧!”一位老者惊叹道,“我们家十几个人一天才处理一百多斤,你们这是……”
“六百斤起步。”苏昭微笑接过话头,“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提供全套技术输出,包括设备图纸、安装指导和质检流程。”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还能卖设备?”
“那我们也想要一台!”
“能不能先给我们安排?”
周大勇在一旁笑而不语,他知道陈砚这次是真的搞出了名堂——不仅解决了自家供货难题,还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
“陈老板,你这个项目,值得全县推广。”周大勇拍着他的肩膀说道,“只要你愿意,供销社可以帮你对接各乡镇合作社。”
陈砚拱手一笑:“那就多谢周主任支持了。”
这场观摩会,成了砚记加工厂走向区域化扩张的关键转折点。
夜色深沉,新扩建的加工厂屋顶上,凉风扑面而来。
陈砚站在栏杆边,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机械厂,思绪翻涌。
苏昭走到他身边,轻声问:“在想什么?”
“在想下一步该怎么走。”陈砚语气低沉,“光靠本地市场终究有限,我们要打通南北渠道,建立完整的冷链运输体系。”
“冷链?”苏昭挑眉,“你的意思是……要把产品卖到南方大城市?”
“不只是南方。”陈砚目光坚定,“随着以后沿海城市开始开放,物资流通加快,干果作为耐储食品,需求量会逐年上升。如果我们能抢先一步布局冷链物流,就能抢占先机。”
苏昭听着他的话,心中泛起一丝悸动。
“你想的比我远。”她轻轻握住他的手,“我陪你一起走下去。”
两人静静站在屋顶,风吹过发梢,远处机械厂的灯光如同星火,照亮黑夜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