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砚记干货铺外的灯笼摇曳不止。
风呼啸着穿过街巷,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屋内灯火昏黄,陈砚握紧铁棍,站在门口,目光冷峻地盯着门外的小巷。
苏昭已经躲上了二楼,透过木板缝隙,她能清楚地看到楼下的一举一动。
她的手紧紧攥着衣角,心跳急促。
脚步声越来越近。
门突然被一脚踹开!
三名黑影冲了进来,手里都拿着铁棍和砍刀,杀气腾腾。
“陈老板,得罪了。”其中一人狞笑着,“有人交代,今天你这家店得关门。”
话音未落,陈砚已经迎了上去。
他虽不是打架好手,但重生一世,早已不再是那个怯懦的青年。
他知道,今日若退一步,往后就步步受制于人。
第一人扑来,他侧身一闪,反手一棍砸在对方肩上,那人闷哼一声倒地。
第二人挥刀劈来,陈砚矮身躲过,顺势将铁棍横扫而出,正中对方膝盖,那人哎哟一声跪倒在地。
第三个人见势不妙,转身想逃,却被陈砚一把抓住后领,猛地往墙上一撞,晕了过去。
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外面的风吹得更猛了,而屋内的空气却仿佛凝固了一般。
陈砚喘着粗气,擦了擦额头的汗,转头对楼上喊道:“苏昭,没事了,你可以下来了。”
片刻后,苏昭缓缓走下楼,眼神复杂地看着眼前这个男人。
她知道,这一战不仅是身体上的对抗,更是他从内心深处挣脱过去束缚的第一步。
第二天清晨,砚记干货铺照常开门营业。
只是门口多了一把断柄的砍刀和几片碎裂的木屑,仿佛昨夜那场冲突从未发生过。
然而,风波并未结束。
几天后,砚记推出了一款新商品——核桃仁礼盒。
这款礼盒采用精选核桃仁,经过七道手工筛选、三次低温烘烤,口感酥脆、香气四溢。
包装更是别出心裁,由苏昭亲自设计,红底金纹,配以传统剪纸图案,既喜庆又显档次。
很快,这款礼盒就在县里火了。
最先下单的是县食品公司采购员周大勇。
他在尝过后赞不绝口,当场签下三百份订单,说是机关单位要发职工福利,点名就要这款“砚记核桃仁”。
消息传开,县城各大商店纷纷前来洽谈代理,砚记门前一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陈总,咱们这是真的火起来了!”李会计一边打包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陈砚却依旧冷静。
他知道,树大招风,如今砚记名声大噪,必然引来眼红之人。
果然,没过几天,市场上忽然传出一则谣言:“砚记的核桃仁用了变质原料,吃了会拉肚子!”
这则流言迅速传播开来,原本排队抢购的人群开始犹豫,部分摊贩甚至趁机降价抛售劣质核桃仁,打着“正品价”的旗号抢占市场。
砚记销量应声下跌。
李振东终于出手了。
作为县工商联副会长,他背后有不少资源人脉。
此次谣言显然是他幕后操纵,目的就是打压砚记,让陈砚彻底出局。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攻击,陈砚没有慌乱。
他立刻联系了县卫生所,请他们对砚记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并出具正式报告。
同时,他安排李会计组织“透明车间参观日”,邀请市民亲眼见证从选料到包装的全过程。
“我们不做亏心事,就不怕人看。”陈砚沉声道。
参观日当天,砚记车间门口排起了长队。
人们亲眼看着工人用清水一遍遍冲洗核桃仁,再放入特制烘房慢火烘干。
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监督,干净整洁的操作环境让人安心。
“原来真的是这样做的啊?”一位老太太边看边点头,“难怪我孙子吃了一口就说好吃。”
“你们看看,这才是真材实料。”陈砚指着检测报告对围观人群说道,“如果还有人说我们的产品有问题,麻烦你拿出证据来。”
谣言渐渐平息,销量也开始回升。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陈砚的目光却落在了远处的李振东身上。
他低声对苏昭说道:“李振东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主动出击。”
苏昭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
她轻声问:“那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
陈砚嘴角微扬,缓缓吐出几个字:
“我们该办一场‘集市试吃节’了。”“五元三样,尝遍全城!”陈砚在纸上写下这几个字,抬头看向苏昭,“你觉得怎么样?”
苏昭接过纸张,轻声念了一遍,不过得加上一句——‘吃得放心,买得安心’。”
“妙。”陈砚点头,嘴角浮现一抹笑意。
于是他再一次找到了老赵头。
老赵头是本地炒货行的老把式,干这行三十年,嘴巴毒但手头稳,一锅花生米能炒出七种香。
他早看不惯李振东那帮人的做派,一听陈砚要搞试吃节,立马拍着大腿道:“好小子!你这招绝了!老子当年走南闯北都没见过这么硬气的做法!”
“那就这么说定了。”陈砚伸出手,“咱们联手办一场,让全县都知道,什么叫真材实料。”
试吃节当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县城中心的集市早早被布置一新,红绸挂满摊位,彩旗飘扬。
每个参与摊位前都挂着统一的横幅:“五元三样,尝遍全城”。
人群从清晨开始聚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陈砚亲自站在砚记摊位前,身着干净围裙,手持铜勺,在一口大锅前熬制核桃仁酱。
香气四溢,引来不少路人驻足。
“来来来,大家免费尝一尝!”他笑着招呼,“吃了就知道,是不是真货!”
旁边的老赵头也不含糊,支起一口大铁锅,现场炒花生。
他一边翻炒一边高声吆喝:“咱这花生米可是今早刚到的新货,颗颗精选,粒粒饱满!谁要是敢说陈老板用坏料子,先来我这儿尝尝看!”
群众们纷纷上前试吃,有人皱眉,有人惊喜,更多的是连吃几口后忍不住问:“这多少钱一斤啊?能不能打包带回家?”
“你们尝过就知道了。”陈砚笑而不语,将一小罐核桃仁酱递给一位中年妇女,“拿回去给家人尝尝。”
女人接过,闻了闻,眼睛一亮:“哎哟,比我以前买的那些贵货还香!”
她的话立刻引起周围人的兴趣,不少人掏出零钱,当场就想买几份尝鲜。
人流如潮,热情高涨,原本还在观望的摊贩们也纷纷加入推荐行列,整个集市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广告现场。
谣言在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而“砚记”的名号,第一次真正走进了全县百姓的心里。
傍晚时分,集市逐渐归于平静,但“砚记”门前依旧人流不断。
一辆老旧的吉普车缓缓驶来,停在门口。
车上下来一个穿着灰呢大衣的男人,四十多岁,脸庞瘦削,目光沉稳。
他是县供销社的负责人——陈爱国。
他径直走进店门,环顾四周,最后落在陈砚身上:“陈老板,听说你们今天办了个试吃节?”
“陈主任,您来了。”陈砚迎上前,递上一杯茶,“是的,想让大家亲自尝尝我们的产品。”
陈爱国抿了一口茶,点点头:“不错。我刚才在外面转了一圈,发现很多人愿意排队试吃,还有人当场就下单了。你们这是下了功夫。”
“做生意嘛,总得让人信服。”陈砚淡淡一笑。
陈爱国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我们供销社一直在寻找稳定可靠的供货商。我看你们的产品质量过硬,又有市场口碑,不如谈谈合作的事?”
陈砚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欢迎得很。只要对双方有利,我们都愿意谈。”
陈爱国满意地点点头:“好,明天上午十点,我派人过来详谈。”
目送陈爱国离开,苏昭轻轻走到陈砚身边,低声问道:“你怎么看?”
“供销社资源广,渠道深。”陈砚望向门外渐暗的天色,“如果能拿下他们,砚记就能迈出真正的第一步。”
苏昭点头,随即又轻声道:“可这样一来……怕是要惹更大麻烦。”
陈砚微微一笑,眼神却冷了几分:“有些事,躲不开的。”
夜色降临,店铺灯火通明。
街道尽头,一个黑影悄然离去,消失在巷口拐角。
而在另一处不起眼的小楼内,电话铃突然响起。
“喂,是我。”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砚记那边动作不小,试吃节搞得挺热闹。”
沉默片刻,只听那人冷笑一声:“哼,有点意思……不过,现在才刚刚开始。”
话音落下,电话挂断。
窗外夜风呼啸,像极了那晚的风声。
而屋内的灯光,依旧明亮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