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的咆哮撕裂了蒙特利尔赛道清晨的宁静。阳光洒在吉尔斯·维伦纽夫赛道上,驱散了空气中最后一丝凉意。发车区弥漫着紧张。维修区通道口,赛车引擎预热的嗡鸣此起彼伏。
梅赛德斯AmG车队的银色战车占据第一排发车位。汉密尔顿位于杆位,罗斯伯格紧随其后。维斯塔潘和林逸风的赛车并排停在第三排,第五和第六的发车位。
五盏红灯逐一亮起,如同倒计时的心跳。赛车手们紧握方向盘,肾上腺素飙升。空气凝固,只剩下引擎不安分的轰鸣。
灯灭!比赛开始!
压抑已久的能量彻底释放。赛道上顿时炸开了锅。引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轮胎与地面疯狂摩擦,尖锐的嘶鸣刺破耳膜。发车区被滚滚硝烟笼罩。
汉密尔顿和罗斯伯格如同离弦之箭,几乎并排冲出起跑线。梅赛德斯双雄的内斗,永远是F1赛场最吸睛的戏码。两辆银色赛车如同两头争夺王位的雄狮,互不相让,咆哮着冲向一号弯。
赛车以惊人的速度冲进一号弯。轮胎发出令人牙酸的尖叫。汉密尔顿仗着内线优势,死死卡住位置。罗斯伯格毫不示弱,外线硬顶。两辆赛车几乎贴在一起。车身摩擦,火星四溅。
罗斯伯格的赛车左前轮蹭到了汉密尔顿的尾翼。赛车顿时失去平衡,像失控的野马冲出赛道,漫天尘土扬起。等他回到赛道时,已经跌落到十名开外。而汉密尔顿虽仍占据着领先,但他的尾翼却已略微受损。
梅赛德斯内斗再次上演悲剧。
混乱。极致的混乱。发车仅仅几秒钟,蒙特利尔赛道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所有赛车都被卷入其中。
就在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梅赛德斯内斗时,一道车影如同鬼魅般在混乱的车阵中穿梭。林逸风凭借惊人的反应速度和对赛道的精准预判,在狭窄的赛道上,如同游鱼一般灵活躲避着各种碰撞和障碍。他利用一个漂亮的内线超越,干净利落地超过了避让碰撞的莱科宁,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当他超越莱科宁的赛车时,全场观众席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无数人为这位华夏新星的惊艳表现疯狂呐喊。林逸风的排名如同坐火箭般蹿升。短短几秒钟,他就从第六冲到了第四。
然而,还没等林逸风高兴太久,赛道边突然挥舞起了黄旗。前方赛道,一辆红牛赛车冒着滚滚白烟,缓缓停靠在路边。车载摄像头对准了驾驶舱。维斯塔潘摘下头盔,狠狠摔在舱内。
无线电里传来工程师不带感情的声音:“max的引擎故障,他的比赛结束了。”
“现在是虚拟安全车,注意!”
维斯塔潘竟然退赛了?这个宿命般的对手,竟然在他们决胜之战还未打响的情况下,就提前退出了战斗?林逸风感到一阵意外。竞争压力无疑大大降低,冲击更高名次的机会摆在眼前。
就在他思绪流转之际,一股熟悉的压迫感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Ethan,起步不错。”舒马赫的声音沉稳有力,传入耳中。“现在,专注于感受这套极软胎的衰减曲线,记录下每个弯角的反馈。数据,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
舒马赫的出现,瞬间将林逸风从复杂的情绪中拉回现实。他深吸一口气,锐利的目光扫过仪表盘上的各项数据。如同一个精密的计算机器,迅速分析着赛道、轮胎、引擎的各项参数。
虚拟安全车很快结束,比赛恢复正常。
他眼神专注,双手如同最灵巧的艺术家,细腻操控着方向盘、油门和刹车。每一个弯角,每一次加速,每一次减速,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力求将极软胎的抓地力发挥到极致,同时最大限度控制轮胎的磨损。
“冰人Ethan”模式再次启动。林逸风如同一个冷酷的执行者,一丝不苟执行着舒马赫的指令。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数据收集和驾驶操控中。他的赛车在赛道上飞驰。轮胎紧紧抓住沥青路面。每一次转向都带着精确的角度。他清晰感受到轮胎在弯道中承受的压力。细微的侧滑、抓地力的变化,如同电流般传递到他的指尖,再反馈到大脑。
与此同时,后方的罗斯伯格,如同受伤后更加狂暴的野兽,驾驶着性能卓越的梅赛德斯赛车疯狂追赶。尽管赛车受损,但w07强大的动力和他自身的实力,让他像一把灼热的尖刀,不断刺穿前方的车阵。转播镜头不时切到他。每一次干净利落的超车都引来看台上一阵阵惊呼。
转眼间,罗斯伯格,已经上升到第七位。他的速度非常快。
林逸风自然也注意到了后视镜里那个越来越近的银色身影。但他没有因此而慌乱。心跳依旧平稳得可怕,如同节拍器般精准。舒马赫的教导如同定海神针。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驾驶和数据收集上。
“别管他,Ethan。”舒马赫的声音适时响起。“保持你的节奏,专注于轮胎。罗斯伯格的追击意料之中,但他的赛车有损伤,而且过早消耗轮胎对他不利。我们要做的,是最大化我们现有轮胎的价值。”
林逸风微微点头。意念一动,脑海中的“赛道记忆宫殿”瞬间被激活。吉尔斯·维伦纽夫赛道的每一个细节——弯角的弧度、路肩的高度、刹车点的标记,都如同三维立体模型般清晰呈现在他的意识中。
这一次,与以往不同。随着比赛进行,实时的轮胎数据如同流动的光影,叠加在这座记忆宫殿之上。每个弯角,轮胎的温度变化、磨损程度、抓地力反馈,都以动态数据流的形式,清晰标注在对应的赛道位置上。他甚至能“看到”轮胎橡胶在高温和压力下发生的细微变化。哪个弯角对左前轮磨损更大,哪个直道加速对后轮牵引力要求更高。一切都了然于胸。这不仅仅是记忆,这是将天赋与现实数据完美结合的动态分析。
“汇报轮胎状况和周围车手的策略倾向。”林逸风通过无线电发出指令,声音冷静。
工程师很快回应:“Ethan,你的轮胎数据看起来还不错,磨损在预期范围内。周围大部分车手,包括汉密尔顿和前方的几辆赛车,都在保胎,看起来都倾向于标准的一停策略。我们也计划延长你这个stint,尽可能晚地进站,执行planA,标准一停。”
“收到,继续收集数据。”林逸风回应。
planA,标准一停。这是最稳妥,也是大多数车队在蒙特利尔会选择的策略。利用极软胎起步建立优势,然后换上中性胎跑到比赛结束。简单,直接,风险低。
但林逸风看着脑海中那幅越来越复杂的轮胎数据动态图。看着极软胎在蒙特利尔这条对刹车和牵引力要求极高的赛道上,衰减曲线似乎比模拟数据中更快一些。标准一停,真的最适合吗?
他的手指在方向盘上无意识敲击着。
数据不会说谎。舒马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玩味。“Ethan。但如何解读数据,如何利用数据做出最大胆、最正确的决策,才是区分优秀车手和冠军车手的关键。你‘看’到了什么?”
林逸风没有立刻回答。他感受着极软胎逐渐衰退的抓地力。对比着记忆宫殿中不断刷新的数据流。一个大胆的想法,如同种子般在他的心中悄然萌芽。极软胎衰减比预期快,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标准一停可能无法最大化效率,甚至可能在后期陷入困境。
周围的车手都在小心翼翼保护着轮胎,准备执行那看似最稳妥的一停策略。主流选择一停,这几乎是写在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但舒马赫的提问,以及他脑海中那幅越来越清晰的数据图景,似乎在指向另一条更加激进,也更加充满风险的道路。
反其道而行之?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后视镜里那个步步紧逼的银色身影。又扫过前方几辆同样在执行保胎策略的赛车。
标准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答案。尤其是在变数丛生的F1赛场。
林逸风抿紧嘴唇。他知道,自己正在考虑一个可能颠覆车队既定计划,也可能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的决定。
他没有通过无线电告知车队。只是在脑海中,那个大胆的策略轮廓,随着数据流的涌入,变得越来越清晰。
一场关于策略的无声博弈,已经在林逸风的心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他将赛车精准地切入下一个弯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