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站积分落袋,林逸风的名字在F1圈子讨论度持续升温。赛后那句“下次让他看不到我的尾灯”宣言,被各大赛车媒体和论坛反复提及,配上他那个略带挑衅的自信笑容,迅速在网络发酵。
“哈哈,Ethan这小子懂节目效果!”
“潘子听了估计血压飙升,已经开始期待下一场对决了!”
“粉了粉了,喜欢这种有实力又敢说的车手!”
“前面的,确定不是喜欢他那张帅脸和中二发言?”
林逸风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数如同坐上火箭,向上猛蹿。他也没闲着,延续“围场交际花”本色,高强度网上冲浪。他转发车迷制作的搞笑表情包,用蹩脚的梗回复评论区调侃,甚至空降粉丝群发红包,留下一句“本大爷要去训练了,尔等凡人好好搬砖”,配上《高智能方程式》风见隼人冲线截图,引得群里鸡飞狗跳。
接地气的互动,与赛场上冷静精准的表现形成巨大反差,他的人气一路狂飙。赞助商乐见其成,流量是硬通货。
索伯车队内部,林逸风地位悄然变化。连续几站稳定积分进账,尤其压制同为新秀、背景更硬的维斯塔潘,车队管理层看到他身上巨大潜力和商业价值。原本只将他视为“带来惊喜的过渡车手”,想法开始转变。
日本大奖赛前夕,索伯位于欣维尔总部,领队莫尼莎·卡滕伯恩少有地亲自召集林逸风和工程师团队开会。
莫尼莎推了推眼镜,语气郑重:“Ethan,你过去几场比赛表现超出我们预期。车队决定,接下来研发资源和升级部件分配上,会优先向你倾斜。”
林逸风身旁,首席工程师马库斯·霍夫曼眼中闪过一丝喜悦,拍了拍林逸风肩膀:“这意味着,预算允许范围内,我们会尽可能为你量身打造更适合你驾驶风格的赛车部件。”
林逸风心中一动。索伯资源极其有限,每一件升级部件投入都需精打细算。车队的决定是对他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他收起搞怪神色,认真说:“谢谢莫尼莎,谢谢马库斯,谢谢车队!我一定会尽全力,回报车队信任!”
他清楚,这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赛车性能提升是好事,如果无法转化为更好成绩,这份倾斜会成为质疑源头。
带着这份期待和压力,林逸风投入日本站备战。铃鹿赛道,以高速弯和连续S弯着称的传奇赛道,对车手技术和赛车平衡性要求极高。
周五练习赛,林逸风遇到麻烦。高速弯中,尤其130R弯,赛车感觉挣扎,车尾动态过于活跃,无法充满信心全油门通过。他尝试调整驾驶方式,柔和输入转向,圈速无法达到预期,甚至比队友慢0.2秒。
“该死,怎么回事?”
回到维修区,林逸风摘下头盔,眉头紧锁。汗水滑落额角,他感到一丝凉意。这不是硬件故障,遥测数据一切正常。
问题出在细微之处。赛车升级带来下压力提升,平衡点微妙变化,高速状态下对转向输入精准度和时机要求更高。他过于追求极限,细微操作失误被放大,引发车尾不稳和轮胎异常磨损。
这是技术瓶颈。之前凭借舒马赫指导和自身天赋,他在“追赶”、“学习”。现在随着对F1理解加深和赛车性能提升,他需“精通”、“引领”赛车调校方向,驾驶细腻度要求达到新高度。
晚上回到酒店,林逸风没有刷手机看动漫,独自坐在窗边,手里把玩舒马赫签名的迷你卡丁车模型。月光洒在模型金属车身上,反射冰冷光泽。
他对着空气喃喃自语:“老头子,遇到坎了啊……”
眼前光影微动,熟悉的红色身影渐渐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眼神依旧锐利如鹰。舒马赫幻影比之前凝实一些。
舒马赫声音低沉,直接点破他的困境:“瓶颈,每个车手都会遇到。F1不是简单油门到底,是毫厘艺术。你感受到赛车极限,还没完全驾驭它。”
“我知道,高速弯平衡点找不到。犹豫,速度没了;激进,轮胎废了。”林逸风有些沮丧。
舒马赫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伸出手,虚空点在迷你卡丁车模型尾部。
“想象气流如何划过车身,如何在尾翼分离。下压力增加,赛车更‘粘’地面,也对姿态变化更敏感。”手指缓缓移动,模拟赛车弯中轨迹。
“问题不在速度,在于进入弯道前的准备,弯心时对油门方向盘的细微控制。你需更早预判赛车反应,用更小幅度、更精准时机调整。”
舒马赫声音仿佛带着魔力,林逸风意识被完全吸引。他不再简单提点,深入讲解高速弯空气动力学、悬挂几何与轮胎负载的复杂互动。知识远比基础技巧深奥。
“记住,Ethan,最快车手不是把赛车推到极限的人,是能稳定在极限边缘游走,知道如何‘说服’赛车保持在那里的人。”
舒马赫指导如醍醐灌顶,林逸风感觉脑海模糊隔阂被捅破。他闭上眼睛,赛道记忆宫殿再次启动。他不再简单回忆圈速数据,将舒马赫讲解原理代入,重新审视铃鹿赛道上每一次操作。
他看到转向输入的瞬间差异,看到油门控制的微小瑕疵,看到那些被忽略、导致轮胎过热和车尾不稳的细节。
原来是这样。
林逸风猛地睁开眼睛,眼中闪烁明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