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了一会,赵因北又打来了电话,姜苏软快烦死他们这一帮子了,接通后没好气地说:“怎么了?”
“吃饭了吗软软?”赵因北在书桌前坐着,手里还是拿着一根烟。
姜苏软不信孙璟没有和她说那件事,直接问出了口:“孙璟那事儿你知道了吧?”
“知道,他刚才给我打电话了,我赞成你的想法,孙璟他有时候想法很简单,但他对天一的感情绝对是认真的。”赵因北没想瞒着姜苏软,直接坦白了。
其实姜苏软也能感觉出来孙璟对郝天一的感情,百分百是真的,但是孙璟一直以来处理感情的习惯,没法给郝天一更多的安全感。
刚才孙璟给赵因北打电话的时候,眼泪鼻涕双管齐下,说话也断断续续的,不停抽泣着,但话题都是说要回国,想和郝天一在一起,当赵因北听说了姜苏软和他说的话后,安慰起了孙璟,告诉他这段时间还是别打扰郝天一了。
姜苏软还以为赵因北会向着孙璟说话,没想到他也赞同自己,之后和赵因北闲聊了两句,就挂了电话,刚才姜苏软看到赵因北也在学习,心里就放心了很多,她一直都很担心,如果最后和赵因北没考到一个城市怎么办,但脑子一转,她好像比自己成绩好很多,完全不需要担心。
......
几个人就这样平淡的上学、放学、做习题,很快就到了高考的日子。
高考的前一天,赵母和赵炎隋都给赵因北打来了电话,安慰她考试不要紧张正常发挥就好,赵因北倒是一点都不紧张,对于她来说,高考只是很平常的一次考试罢了,她还是很自信的,完全没有什么顾虑。
郝天一父母在高考前两天就让她回家住,但姜苏软觉得她家离得太远,并且考前她一直都是在自己家住的,怕她突然换了环境不习惯,就继续让郝天一在自己家住着。不只是郝天一,赵因北每天中午和晚上也在姜苏软家吃饭,姜姥知道赵因北是一个人在b城,一直让姜苏软把赵因北叫到家里吃饭,怕她在高考前缺少营养。
高考前几天开始,姜姥给她们做饭做的很清淡,怕吃得太油腻到时候在考场上拉肚子,考前几天,最紧张的就是郝天一,其次就是姜姥,不停的在网上搜索健康食谱,给姜苏软她们每天营养搭配着吃。
高考那天,姜姥给她们三人做了早饭,郝天一吃饭时还一直看着知识点,赵因北和姜苏软看起来就从容很多了,看着有些焦虑的郝天一,姜苏软忍不住安慰道:“天一,不要紧张,你这个成绩上一本没问题,正常发挥就好。”
郝天一看起来是真的很紧张,这段时间她一直努力学习,就是在等这一天,说不紧张是假的,嘴里吃着饭,嗯了一声就没再说什么。
吃完后三个人走到了考场,还是比较幸运,三个人都在一个学校考试。
到了学校门口,老陈在阴凉处等着,腰上别着扩音器,手里拿着小蜜蜂不停的和学生们说着:“找找自己的身份证、准考证都带上没有!笔袋里的笔都没问题吧?”
姜苏软三人和老陈打了个招呼就准备进去了,临进校门的时候,老陈一把拉住了郝天一:“天一,你这段时间的努力,老师都看在眼里,你成绩现在提高很多,不要有任何压力,放轻松,就考两天,加油!”
郝天一没有想到老陈会和自己说这些话,感觉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都被人认可了,内心也不再那么紧张。
三个人各自走到了各自的考场,直到考完,才又在校门口碰面。
三人谁都没有问对方考的怎么样,就这样安静的走回了家,之后的一天半,三人也像这样,考试、回家吃饭、考试、回家睡觉。
考完后,三人如释重负,对于她们来说,人生中第一个阶段已经结束了,下一个阶段虽然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但前方的路总会是充满光明的。
最后一科目考完,郝天一父母就来接郝天一了,姜姥也在校门口等着,虽然赵因北一直和赵母说不用来,但赵母还是出现在了学校门口。
三人还没出校门时,赵母看到不远处一个老人极其眼熟,慢慢的走过去,带着不确定的语气问道:“您是高月阿姨吗?”
姜姥听到身边有人说话,转过头,看到赵母的那一瞬间,赵母年轻时的脸庞和现在的面容慢慢重叠,姜姥激动的拉着赵母的手说:“蓓曼!你是蓓曼!”
赵母也激动万分,见自己没认错人,也回握着姜姥的手,神情很是激动:“阿姨,咱们都多少年没有见了,咱们晚上一起吃个饭好吗?叫上孩子们。”
“好!好!当然好!”姜姥和梁蓓曼一样激动,梁蓓曼以前和陈红是闺蜜,从小也算是跟着自己长大的,但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两个人最后不再联系。
等到考完最后一科,郝天一和姜苏软说了一声就和父母回去了,姜苏软和赵因北正计划着暑假去哪玩,一转眼就看到了拉着手的赵母和姜姥。
“那是...你妈吗?”姜苏软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不确定的问赵因北。
赵因北眯了一下眼睛,的确是自己母亲,旁边站着的也确实是姜苏软的姥姥:“是..”
姜苏软和赵因北走了过去,这时赵母和姜姥还在热火朝天的聊着,直到两人站到她们身边时,她们还没反应过来。
“阿姨好。”姜苏软乖巧的和赵母打了声招呼,一旁的赵因北也和姜姥打了招呼。
没说两句,赵母就先开了口:“那咱们先去吃饭吧,现在吃是不是有点早呢阿姨?”赵母说完还询问着姜姥的意见。
“不早不早,现在正好呢蓓曼。”姜姥还是一副和蔼的笑容。
赵母搀扶着姜姥,赵因北和姜苏软乖乖跟在身后,四个人上了车,赵母来t城时让司机开着一辆保姆车,就怕赵因北东西太多,回去不方便,这时正好方便了几人坐车,姜姥和赵母坐在后座第一排,姜苏软和赵因北坐在后坐第二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