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六年的春风掠过终南山麓,李承乾站在新建的\"文渊阁\"前,仰望着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五层高的主楼飞檐斗拱,两侧廊庑连绵不绝,正门上\"文渊阁\"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殿下,第一批藏书已经运抵。\"秘书少监躬身禀报,\"共计三万五千卷,其中波斯、大食等外邦典籍八千卷。\"
李承乾微微颔首,迈步走进阁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大唐疆域图》,图上不仅标注了州县,还用红线连接着正在修建的驰道网络。图旁立着一块石碑,刻着他亲笔题写的\"广纳天下典籍,传承千秋文脉\"。
\"藏书楼按经史子集分类,顶层专藏各国典籍。\"秘书少监引路介绍,\"按殿下吩咐,每本书都抄录副本,正本珍藏,副本供学子阅览。\"
转过回廊,眼前豁然开朗——数百名学子正伏案抄书,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李承乾驻足观看,忽然注意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吃力地搬运书箱。
\"那是...\"
\"回殿下,是崇文馆选送的小书童,因家贫辍学,在此做些杂役。\"
李承乾眉头微皱,走到那孩子面前:\"多大了?可识字?\"
小书童吓得跪倒在地:\"回...回殿下,小的十二岁,认得几个字...\"
\"从今日起,你每日可听讲一个时辰。\"李承乾对秘书少监道,\"传令下去,文渊阁所有杂役,只要愿意,皆可旁听讲学。\"
这一决定如春风般传遍长安。次日清晨,当李承乾再次来到文渊阁时,发现抄书区多了几十个衣着朴素的少年,正聚精会神地听讲官讲解《论语》。
\"殿下仁德!\"秘书少监感慨,\"这些寒门子弟,终见出头之日。\"
\"学问不该是世家专属。\"李承乾目光深远,\"传朕旨意,在文渊阁设立'助学基金',资助贫寒学子。\"
五月初五端阳节,文渊阁正式开放。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李承乾宣布首日由晋阳公主主持开阁仪式。十四岁的小公主身着儒衫,落落大方地向数百学子讲解《几何原本》中的基本原理。
\"你们看,这个三角形...\"她用自制的木制教具演示着,\"边与角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纸上,更体现在建筑、舟车乃至天地运行之中。\"
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一位来自波斯的学者忍不住赞叹:\"大唐公主的学识,胜过我国最渊博的智者!\"
开阁仪式后,李承乾在文渊阁召开了一场特殊的\"四夷学术会\"。来自大食、波斯、拜占庭、天竺等十六国的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的难题。
\"诸位请看。\"拜占庭学者狄奥多西展开一卷羊皮纸,\"这是我国保存的欧几里得《光学》残卷,记载了光的反射定律。\"
大食数学家阿尔·花剌子米立即补充:\"我们推算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产生折射...\"
热烈的讨论持续到深夜。李承乾命人将各方观点详细记录,汇编成《四夷学术集要》。这部划时代的着作,后来成为东西方学术交流的里程碑。
盛夏时节,一个令人忧心的消息传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病逝,其孙芒松芒赞继位,正调集大军准备犯边。
\"殿下,是否要调陇右军防备?\"兵部尚书急切请示。
李承乾却出人意料地摇头:\"不,朕要派使团吊唁。\"
朝堂上一片哗然。老将们纷纷反对:\"吐蕃狼子野心,此时正该乘虚而入!\"
\"诸卿稍安。\"李承乾示意内侍展开一幅地图,\"请看,吐蕃新主年幼,大论(宰相)禄东赞把持朝政。此人素来主和,曾多次出使大唐。\"他顿了顿,\"朕已命人准备厚礼,包括《伤寒杂病论》医书、优质粮种和新式农具。\"
这一手果然奏效。当大唐使团带着珍贵礼物抵达逻些城时,吐蕃贵族们被中原的医术和农技深深震撼。禄东赞亲自接见使者,表示愿续订和约。一场可能的战争,消弭于无形。
\"殿下妙算!\"马周由衷赞叹,\"不费一兵一卒,就化解了边患。\"
\"武力征服终非长久之计。\"李承乾意味深长地说,\"让吐蕃人尝到和平的甜头,他们自会明白,与大唐为友比为敌更有利。\"
八月里,李承乾在文渊阁设立\"译经院\",专门翻译各国典籍。晋阳公主领衔主持,招募通晓多国语言的学者百余人。最令人称奇的是,译经院采用\"合译法\":每部外邦典籍由两名译者共同完成,一人通外语,一人精汉学。
\"大哥,你看这个!\"一天傍晚,晋阳公主兴奋地冲进东宫,手中挥舞着一卷文稿,\"我们找到了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全本!孙爷爷说,这比太医署的医德训诫还要完善!\"
李承乾仔细阅读译文,被文中\"不伤害病人保守医密\"等原则深深打动。\"立即刊印,分发各州医馆。\"他当即决定,\"从今往后,所有医学生毕业前,都要宣誓遵守此誓。\"
秋高气爽时,驰道修建再传捷报:长安至扬州的主干道全线贯通。李承乾决定亲自体验,乘坐特制的\"视察车\"南下。这辆加长版马车设有软榻、书案,甚至还有一个小型厨房,堪称古代的\"房车\"。
沿途所见,令李承乾欣慰不已。驰道两旁,新兴的集市如雨后春笋;驿站附近,客栈、货栈林立;甚至有商人组建了\"运输队\",专门承接沿线货运。
扬州刺史汇报:\"自驰道修通,扬州丝绸运往长安的时间缩短了六成,商税增收五万贯!\"
更令人惊喜的是文化交流的成果。在江宁驿,李承乾遇到了一群特殊的学子——来自江南各州的寒门士子,自发组织\"驰道游学\",沿路拜访名师。
\"殿下恩德!\"为首的学子激动地说,\"以往赴京赶考,路途艰险,贫寒子弟往往望而却步。如今驰道畅通,沿途驿站提供平价食宿,使我等也有机会求学问道!\"
李承乾当即宣布:在各大驿站设立\"助学点\",为赶考学子提供免费食宿。这一政策,后来造就了无数\"寒门贵子\"的佳话。
南巡归来,李承乾立即着手推进教育改革。在文渊阁的基础上,他下令各州设立\"州学\",县设\"县学\",形成三级教育体系。更突破性的是,允许民间创办\"私学\",只要通过官府审核,即可获得补贴。
\"殿下,如此一来,世家把控教育的局面将被彻底打破!\"马周既兴奋又担忧。
\"正是要打破垄断。\"李承乾坚定地说,\"朕要让田间地头的聪慧孩童,也有机会读书明理。\"
冬季来临前,李泰率领的探索船队再次扬帆。这次的目标是绕过天竺,直抵大食。送行那日,广州港人潮涌动。二十艘改良过的海船整齐排列,船首新装的\"指南鱼\"(改进型指南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四弟,务必平安归来。\"李承乾将一枚玉佩系在弟弟腰间,\"这是母后去岁所赐,能保平安。\"
李泰郑重点头:\"大哥放心,此次随行的有三十名通译,定能与各国友好往来。\"他压低声音,\"若一切顺利,或许能找到通往拂菻(拜占庭)的新航线。\"
舰队缓缓驶离港口,帆影渐远。李承乾伫立岸边,直到最后一艘船消失在海平线下。
回到长安,李承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教事业中。他完善了科举制度,增设\"明算科明医科\";改革了考试内容,增加实用学问的比重;甚至允许女子参加医科考试——这一创举,直接源于晋阳公主的影响。
最令人称道的是《永徽大典》的编撰工作。这部旷世巨着计划收录古今中外重要典籍,由魏征任总裁,晋阳公主为副总裁,动员学者两千余人。预计全书将达万卷,堪称古代的\"百科全书\"。
除夕之夜,皇室齐聚两仪殿守岁。李世民看着儿孙们济济一堂,感慨万千:\"朕年轻时,只知马上得天下。如今方知,治天下要靠文教,要靠你们这些读书人。\"
\"父皇开创盛世,儿臣等不过添砖加瓦。\"李承乾恭敬举杯。
\"不。\"老皇帝摇头,\"你做的,比朕想象的还要好。\"他环视众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盛世吗?是文脉不绝,是英才辈出,是千秋万代之后,后人仍能感受到今日的光华!\"
宴席散后,李承乾独自登上文渊阁顶层。俯瞰着万家灯火的长安城,他的目光似乎穿透时空,看到了更远的未来:学堂遍布州县,书籍流通四方,大唐的文化影响力远播海外...
\"殿下,天凉了。\"马周为他披上大氅,\"在看什么?\"
\"看文脉。\"李承乾指向璀璨的星河,\"那些典籍中的智慧,将如星辰般永远闪耀。\"
马周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在文渊阁上空留下一道璀璨的光痕,仿佛预示着这个伟大文明绵延不绝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