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笼罩着锡兰岛东北部的海港,浪花轻轻拍打着礁石。一队皮肤黝黑的渔民正拖着渔网走向岸边,忽然有人指着海面惊呼起来。雾霭中,数十艘高耸的船影正缓缓逼近,桅杆上的赤黄龙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是大唐的船队!\"通译高声喊道,\"快去禀告国王!\"
李承乾站在楼船甲板上,望着这座形如泪滴的岛屿。锡兰——后世称为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最璀璨的明珠,也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枢纽。控制这里,就等于扼住了大食东进的咽喉。
\"殿下,锡兰国王已派使者前来迎接。\"刘仁轨禀报道,\"不过看情形,他们似乎有所戒备。\"
果然,港口内隐约可见士兵调动,岸防工事后弓弩森然。李承乾微微一笑:\"传令全军停泊在外海,只带三艘船入港。另备厚礼,以示友好。\"
锡兰王宫坐落在内陆山丘上,通体洁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国王卡西姆二十世端坐在象牙宝座上,警惕地打量着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太子。
\"尊贵的大唐太子,\"国王通过通译说道,\"锡兰虽是小国,但自古独立。不知殿下此来有何贵干?\"
李承乾行了一个标准的拱手礼:\"陛下,大唐与锡兰素无仇怨。此番前来,一是互通友好,二是共商对抗大食之事。\"
\"大食?\"国王眉头一皱。这个新兴的帝国近年确实在印度洋扩张迅速,令周边小国不安。
\"不错。\"李承乾示意随从呈上礼物,\"这是南海珍珠百斛,广州丝绸千匹,聊表心意。另外...\"他故意顿了顿,\"听闻贵国近来港口税收减少,可是受大食商船排挤?\"
国王脸色微变。这正是他的心病——自从大食控制天竺西海岸后,许多商船改道,锡兰的贸易收入锐减三成。
见国王动摇,李承乾趁热打铁:\"大唐愿与锡兰签订通商条约,所有大唐商船必停靠贵国港口。另外,为表诚意,我可派工匠助贵国扩建港口,费用全由大唐承担。\"
\"这...\"国王与大臣们交换眼色,\"殿下如此厚待,不知有何条件?\"
\"只有一个。\"李承乾微笑,\"允许大唐在贵国设立一个小型海军基地,驻军不超过千人,专司保护商路安全。\"
议事厅内顿时议论纷纷。锡兰虽小,但从未允许外国驻军,这是关乎国家尊严的大事。
就在僵持之际,一名侍卫慌张闯入:\"陛下!大食使者到了!说是有要事相商!\"
李承乾眼中精光一闪——来得正好!
大食使者穆萨趾高气扬地走入王宫,看到李承乾时明显一怔,随即冷笑道:\"原来大唐太子在此,难怪锡兰迟迟不答复我哈里发的通牒!\"
\"通牒?\"国王脸色铁青。
\"不错!\"穆萨傲慢地展开一卷羊皮纸,\"哈里发有令,锡兰必须臣服大食,否则...\"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港口方向,\"我大食海军不日将至。\"
李承乾突然大笑:\"好一个'不日将至'!穆萨大人莫非不知,贵国哈立德将军的舰队,已在葛葛僧只外海全军覆没?\"
\"什么?!\"穆萨脸色大变,\"这不可能!\"
\"千真万确。\"李承乾从袖中取出一枚镶金令牌,\"这是哈立德的帅印,你可认得?\"
穆萨颤抖着接过令牌,面如死灰。这确是大食海军统帅的信物,从不会离身。
李承乾转向国王:\"陛下,大食狼子野心,今日威逼锡兰,明日就会吞并。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与我大唐结盟,共抗强敌!\"
形势急转直下。在亲眼目睹大食使者的傲慢和李承乾的实力后,锡兰君臣很快达成共识。三日后,《大唐—锡兰盟约》正式签订,主要内容包括:
一、大唐获准在亭可马里港设立海军基地,驻军八百;
二、两国互派常驻使节,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三、大唐商船享有最惠国待遇,锡兰珍珠优先售予大唐;
四、大唐为锡兰培训水师,并提供武器装备;
五、任何一方遭受大食攻击,另一方必须全力支援。
签约仪式后,李承乾立即着手基地建设。他亲自选址在亭可马里港东侧的一处半岛,这里三面环海,易守难攻。
\"殿下,这是基地设计图。\"随军工匠呈上一卷绢帛,\"按您吩咐,城墙高五丈,厚三丈,可抵御任何攻城器械。\"
李承乾仔细审阅:\"再加四个棱堡,形成交叉火力。另外,码头要能停靠二十艘楼船。\"
\"这...工程浩大,至少需要半年...\"
\"三个月。\"李承乾斩钉截铁,\"我会调两千岭南工匠前来协助。必须在大食再次来犯前完工!\"
就在锡兰基地热火朝天建设时,一支特殊的船队从广州抵达。船上载的不是士兵或物资,而是百余户工匠家眷。
\"这是...\"刘仁轨疑惑不解。
\"稳固军心。\"李承乾解释道,\"将士们见家眷安居于此,自会誓死守卫。另外,这些工匠将在锡兰开设作坊,传授技艺,久而久之...\"
\"殿下高明!\"刘仁轨恍然大悟,\"如此一来,锡兰与大唐的联系将日益紧密,最终难分彼此!\"
李承乾笑而不语。他这一手,正是借鉴了后世殖民地的经验——经济文化渗透往往比武力征服更持久有效。
果然,随着大唐工匠的到来,锡兰港口日渐繁荣。本地人学习先进的造船、冶炼技术,商人们争相与唐人交易。不到两个月,一个小小的\"唐城\"就在基地外围形成,酒肆、茶楼、绸缎庄鳞次栉比,甚至还有一所教授汉话的学堂。
这日清晨,李承乾正在基地视察,忽有快马来报:\"殿下!长安急件!\"
信使呈上一个漆封的铜筒。李承乾打开一看,是李世民亲笔所书,内容却令他眉头紧锁——高句丽联合百济、新罗,在辽东蠢蠢欲动,朝廷已决定东征,召他回朝参赞军务。
\"殿下要回长安?\"刘仁轨听闻消息,忧心忡忡,\"可锡兰基地尚未完工,大食随时可能来犯...\"
\"无妨。\"李承乾已有决断,\"你留守此地,继续加强防务。另外,我留给你一个锦囊,若遇大举来犯,可按计行事。\"
三日后,李承乾登上返航的楼船。临行前,锡兰国王亲自到港口送别,并赠予一颗鸡蛋大小的夜明珠,象征着两国友谊长存。
船队缓缓驶离港口,李承乾站在船尾,望着渐渐远去的锡兰岛。这座基地是他经略印度洋的第一步,也是大唐走向海洋强国的关键一环。
\"殿下,风大了,回舱吧。\"杜荷轻声提醒。
李承乾摇摇头:\"再等等。\"他的目光越过碧波万顷,仿佛看到了更远的西方——波斯湾、红海、乃至地中海的沿岸。终有一天,大唐的船队将航行到那里,将东方的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海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袍。桅杆上的赤黄龙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一个正在崛起的帝国,迎风招展,不可阻挡。
航程半途,船队停靠室利佛逝补给。蒲罗中闻讯亲自前来迎接,并带来一个惊人消息:\"殿下,天竺南部诸国组成联盟,反抗大食统治!领头的是个叫拉贾的年轻王公,据说...他曾秘密访问过大唐。\"
\"拉贾?\"李承乾一怔,随即想起那个在天竺之战中被救的年轻俘虏。当时他就看出此人不凡,特意命人善待并暗中释放,没想到...
\"他现在何处?\"
\"就在南天竺的朱罗国,已聚集五万大军。\"蒲罗中兴奋地说,\"他派使者来求援,希望与大唐东西夹击大食!\"
李承乾眼中精光闪烁。这简直是天赐良机!若能联合天竺义军,不仅能彻底粉碎大食东进的野心,更能将大唐的影响力扩展到印度洋西岸!
\"传令,改变航向,先去凌牙门!\"他当机立断,\"另派快船通知刘仁轨,准备出兵天竺!\"
杜荷大惊:\"殿下!陛下召您回朝...\"
\"国事为重。\"李承乾沉声道,\"东征有父皇和李靖足矣,而天竺战机稍纵即逝!\"
船队转向西北,朝着凌牙门疾驰而去。李承乾站在海图前,手指从锡兰滑向天竺南部,一个新的战略构想逐渐成形——扶持拉贾统一南天竺,与锡兰形成犄角之势,彻底锁死大食东进的海路!
五日后,凌牙门要塞的轮廓出现在海平面上。令李承乾意外的是,港口内停泊的船只比平日多了一倍,而且大多是战船。
\"怎么回事?\"他皱眉问道。
很快,答案揭晓——刘仁轨已先一步收到天竺消息,正在集结舰队!
\"殿下!\"刘仁轨匆匆登上座船,\"末将正准备派船寻您!天竺战事有变,拉贾连战连捷,已收复三城。大食从波斯调来援军,双方在恒河口对峙!\"
\"太好了!\"李承乾拍案而起,\"立即集结全部楼船,运送五千精兵前往支援!\"
\"这...\"刘仁轨犹豫道,\"未经朝廷许可,擅自对外用兵...\"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李承乾决然道,\"一切后果,由我承担!\"
当夜,凌牙门灯火通明。四十艘楼船、百余艘运输船集结完毕,载着五千精锐水师和大量军械物资,只等黎明启航。
李承乾在灯下奋笔疾书,向李世民详细禀明天竺局势和自己的战略构想。写完后,他命人用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
\"殿下,该休息了。\"杜荷第三次提醒。
李承乾摇摇头,走到窗前。月光下的海面波光粼粼,仿佛铺满了碎银。他知道,这场远征风险极大,但收益也同样惊人——若成功,大唐将一举奠定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
\"传令各船,明日卯时启航。\"他沉声道,\"目标——天竺!\"
翌日清晨,朝阳初升,庞大的舰队缓缓驶出港口。李承乾身着戎装,站在旗舰甲板上,望着前方无垠的海面,心潮澎湃。
这一战,不仅关乎两个帝国的兴衰,更将决定未来数百年的海洋格局。而他,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亲手推动着大唐这艘巨轮,驶向更辽阔的天地。
海风呼啸,战鼓雷鸣。楼船破浪前行,在碧蓝的海面上划出一道白色的航迹,如同书写在大洋上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