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春,长安城细雨如酥。
李承乾站在太仓署的高台上,看着一队队牛车将新收的粮食运入仓廪。这是他推行\"平籴法\"后的第一个丰收季,太仓的存粮比往年多了三成不止。
\"殿下,这是各州上报的粮价。\"新任户部度支司员外郎张大素递上一本账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自实行平籴法以来,粮价波动小了五成,百姓再也不用担心谷贱伤农了!\"
李承乾接过账册,指尖在\"洛阳斗米十五文\"的数字上轻轻摩挲。这个价格比他记忆中的贞观年间正常粮价还要低两文,说明新政确实见效了。
\"可有遇到阻力?\"
张大素笑容微敛:\"确实有。尤其是那些大粮商,往年靠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如今...\"他压低声音,\"听说他们正在联络朝中官员,准备联名弹劾平籴法扰民。\"
李承乾冷笑一声。这些粮商背后,多半又是那些不甘心失败的世家残余势力。
\"无妨。你继续推行,记住关键两点:一是收购价要公道,二是赈灾时要及时。\"
正说着,一名小吏慌慌张张跑来:\"张员外,不好了!东市有粮商鼓动百姓闹事,说官府强买粮食!\"
李承乾眉头一皱:\"走,去看看。\"
东市向来是长安最繁华的所在,此刻却乱作一团。几十个身着粗布衣裳的汉子围在粮铺前高声叫嚷,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官府压价收粮,这是要逼死我们小民啊!\"一个满脸横肉的粮商站在台阶上煽动道,\"今日他们能强买粮食,明日就能强买你们的田地!\"
人群一阵骚动。李承乾冷眼旁观,发现那些\"抗议\"的所谓农民,手上连一个茧子都没有,分明是雇来的市井无赖。
\"殿下,要不要驱散他们?\"张大素小声问。
\"不急。\"李承乾摆摆手,\"去查查这个粮商的底细。\"
很快,随行侍卫带回消息:此人名叫郑大,表面是个普通粮商,实则是荥阳郑氏的远亲。更令人玩味的是,他与尚书右丞韦挺过从甚密。
\"韦挺?\"李承乾眼睛微眯。此人出身京兆韦氏,是朝中少有的既非秦王府旧部也非世家嫡系的官员,一向以刚正不阿着称,怎会与粮商勾结?
回到东宫,李承乾立即召来马周:\"去查查韦挺最近有什么异常。\"
马周领命而去,不到两个时辰就带回惊人消息:韦挺的独子韦待价上月因赌博欠下巨债,债主正是郑大的妻弟!
\"果然如此。\"李承乾拍案而起,\"这是要挟朝廷命官啊!备马,孤要亲自去见韦挺。\"
韦府位于崇仁坊,是一处不起眼的小院。见到太子突然驾临,韦挺明显慌了神,额头上渗出细密汗珠。
\"殿下突然造访,臣...臣有失远迎...\"
李承乾直入主题:\"韦卿可知东市粮商闹事一事?\"
韦挺浑身一颤:\"臣...臣略有耳闻...\"
\"那韦卿可知,那些粮商背后是谁在指使?\"李承乾步步紧逼,\"又是谁在胁迫朝廷命官?\"
韦挺面如死灰,突然跪地:\"臣有罪!臣教子无方,以致受人胁迫...但臣发誓,绝没有泄露朝廷机密!\"
\"没有?\"李承乾从袖中掏出一封信,\"那这封你写给洛阳粮商的密信,又作何解释?\"
韦挺看到信笺,顿时瘫软在地。原来他在信中暗示平籴法将在洛阳加大收购力度,建议对方提前囤粮。
\"殿下明鉴!\"韦挺以头抢地,\"臣一时糊涂,愿以死谢罪!只求...只求饶过犬子...\"
李承乾沉默良久,突然问道:\"韦卿在户部多年,可知为何前朝均田制最终失败?\"
韦挺愣住了,没想到太子会突然问这个:\"臣...臣以为,是因为土地兼并...\"
\"不错。\"李承乾点头,\"而土地兼并之始,往往源于百姓遇灾荒时不得不卖地求生。平籴法就是要杜绝这一点,使百姓永业田不再流失。\"他直视韦挺,\"如此利国利民之策,韦卿为何要阻挠?\"
韦挺羞愧难当,老泪纵横:\"臣...臣糊涂啊...\"
\"孤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李承乾压低声音,\"配合孤演一出戏...\"
三日后,一份弹劾平籴法的奏章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奏章中列举了所谓\"十大弊病\",要求立即废止新政。更令人震惊的是,联名上书的竟有十二位官员,其中不乏六部要员。
李世民震怒,当廷将奏章掷于地上:\"荒谬!平籴法推行半载,国库充盈,百姓称颂,何来弊病?\"
\"陛下明鉴!\"韦挺突然出列,\"臣要揭发,这份奏章实乃有人暗中串联,意图阻挠新政!\"他从袖中掏出一份名单,\"这些才是真正的主谋!\"
朝堂上一片哗然。名单上赫然是那些与粮商勾结的官员,以及他们收受贿赂的证据。原来这是李承乾设下的计策,故意让韦挺假意附和,引出所有反对者。
\"好!很好!\"李世民冷笑连连,\"朕正愁找不到这些蛀虫呢!来人,将这些贪赃枉法之徒全部拿下!\"
退朝后,李世民留下李承乾:\"你这招引蛇出洞用得妙。不过...\"皇帝话锋一转,\"朕担心粮价平稳后,那些商人又会另寻牟利之道。\"
\"父皇圣明。\"李承乾躬身道,\"儿臣正欲奏请设立'常平仓',在各州建立官仓,丰年收储,荒年放粮,彻底掌控粮价。\"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议甚善!不过所需钱粮...\"
\"儿臣算过了。\"李承乾胸有成竹,\"若将查抄的那些贪官家产充作本钱,足够在十道首府先行试点。\"
就在父子二人商议细节时,一名内侍慌张闯入:\"陛下!陇右急报!蝗虫过境,三州庄稼绝收!\"
李承乾心头一震。贞观八年确实有过一场大蝗灾,历史上因此导致粮价飞涨,百姓流离失所。但现在...
\"父皇勿忧。\"李承乾镇定道,\"太仓存粮充足,加上平籴法已在各地推行,足以应对。\"
李世民欣慰地拍拍儿子肩膀:\"幸亏你有先见之明。\"
半月后,当蝗灾消息传遍天下时,各地官仓已按计划开仓放粮。李承乾亲自前往灾情最重的陇州视察,所见所闻令他欣慰——往年遇到这种灾害,早就饿殍遍野,如今百姓却井然有序地领取赈灾粮,市面粮价只比平时略高。
\"殿下,这是陇州百姓联名的谢恩表。\"陇州刺史捧上一卷布帛,上面密密麻麻按满了手印,\"百姓们说,若不是朝廷提前储粮,今年不知要死多少人...\"
李承乾接过布帛,心中感慨万千。这些朴实的手印,比任何朝堂赞誉都更让他感到欣慰。
然而就在返程途中,马周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殿下,查清了,那些蝗虫来得蹊跷。有老农说,往年蝗灾都是自西向东,这次却是从几个方向同时出现。\"
李承乾眼神一凛:\"你是说,有人故意...?\"
\"不错。\"马周压低声音,\"有人在边境荒地秘密饲养蝗虫,然后同时放飞...\"
\"查!彻查!\"李承乾怒不可遏,\"这是要置万千百姓于死地啊!\"
回到长安,李承乾立即命大理寺彻查此事。很快,线索指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原荥阳郑氏的家臣郑德,此人现在竟是河间王李孝恭余党的谋士!
\"果然是他们!\"李承乾拍案而起,\"这些世家余孽与宗室叛逆勾结,竟不惜制造蝗灾来打击朝廷威信!\"
一场大规模的搜捕随即展开。在查抄郑德宅邸时,不仅发现了饲养蝗虫的器具,更搜出了与各地余孽往来的密信,内容全是破坏新政的计划。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完供词,龙颜大怒:\"传朕旨意,凡参与此案者,一律处斩!家属流放岭南!\"
\"父皇且慢。\"李承乾劝道,\"儿臣以为,首恶当诛,但从犯可酌情宽宥,发配边军效力。至于那些不明真相被利用的百姓,不如让他们参与灭蝗,将功折罪。\"
李世民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就依你所言。不过...\"皇帝眼中寒光一闪,\"朕要借此机会,彻底肃清这些余孽!\"
贞观八年的这场\"蝗灾案\",最终以十三人伏诛、百余家流放告终。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再无人敢公开反对新政。
秋去冬来,当第一场雪落在长安城头时,李承乾站在新建的常平仓前,看着满载粮食的马车络绎不绝。这半年来,平籴法已在全国十道推行,太仓储粮创下开国以来最高纪录。
\"殿下,这是今年各州粮价汇总。\"张大素捧着账册,脸上洋溢着自豪,\"最贵的也不过斗米十八文,比往年低了近三成!\"
李承乾满意地点头。粮价稳定意味着百姓安居乐业,朝廷税赋充足,这才是真正的盛世之基。
\"对了,那个韦待价如何了?\"
\"按殿下吩咐,送去边军效力了。\"张大素笑道,\"听说在陇右屯田表现不错,还改良了一种犁具。\"
正说着,一名侍卫匆匆跑来:\"殿下,陛下急召!\"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见太子进来,皇帝放下朱笔:\"承乾,你看看这个。\"
李承乾接过奏章,是扬州刺史上表的\"盐法改革建议\"。原来随着新政推行,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主动提出改革设想。
\"此议甚好。\"李承乾仔细阅读后赞叹道,\"现行盐政杂乱无章,若改行'榷盐法',由朝廷统一收购发售,既可稳定盐价,又能增加税收。\"
李世民欣慰地点头:\"朕正有此意。不过...\"皇帝话锋一转,\"此事牵涉更广,恐怕阻力会比平籴法更大。\"
\"儿臣明白。\"李承乾胸有成竹,\"可以先在淮南、江南两道试点,再逐步推行。\"
离开两仪殿时,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李承乾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心中充满期待。平籴法的成功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盐法、漕运、货币等一系列改革等着他去推动。这个因他而改变的大唐,正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