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大典后第七日,李承乾带着改良团队驻扎在了终南山下的皇庄。他命人在十块相同大小的田地上,分别安装不同角度的犁壁进行对比试验。
\"从四十度到六十五度,每五度一个梯度。\"李承乾用自制的量角器比划着,\"每块田必须用同样的牛、同样的农夫耕作。\"
长孙冲翻开记录簿:\"已按殿下吩咐,每块田都预先撒了等量的苜蓿种子模拟杂草。\"
试验结果出人意料。犁壁角度最陡的六十五度犁虽然翻土最深,但行进速度慢了近三成;而五十度角的犁壁不仅翻土效率最佳,杂草覆盖率也达到了九成以上。
\"原来如此!\"李承乾恍然大悟,\"《齐民要术》说'深耕易耨',却没说明这个'易'字关键在于角度!\"
老农赵五却提出异议:\"殿下,咱关中的硬土,五十度怕是不够。\"
这句话点醒了李承乾。他立即组织工匠设计出可调节角度的活动犁壁,通过移动插销就能在四十五度到六十度之间调整。
三月中旬,正当改良进入最后阶段时,长安城中突然流传起谣言。
\"听说了吗?太子改的犁用了胡人的弯刀样式,坏了祖宗法度...\"
\"那犁上还加了铁器,分明是与民争利!\"
李承乾在东西市微服私访时,恰巧听到这些议论。他注意到,散布谣言的几个闲汉,腰间都挂着同样的铜牌——那是五姓七望家仆的标志。
次日朝会,御史王珪果然上奏:\"陛下,农器乃国之根本,岂可轻易改动?臣闻新犁造价昂贵,恐非寻常百姓所能置办。\"
李世民尚未开口,李承乾便出列奏道:\"王御史可知,一架直辕犁要用三尺二寸的整木,而曲辕犁只需二尺八寸?至于铁器用量,新旧犁其实相当。\"
说着,他命人抬上两架犁的用料对比。工部尚书段纶趁机禀报:\"经核算,新犁反可省料两成。\"
王珪语塞,却又有大臣提出:\"各地土质不同,岂能一概而论?\"
这正是李承乾等待的问题。他拍了拍手,侍从立即展开一幅大唐疆域图,上面标注着各地土壤特性。
\"儿臣已命将作监准备三种制式...\"李承乾详细解释了针对黏土、沙土和丘陵地的不同设计。朝堂上一时鸦雀无声。
四月初,第一批三百架贞观犁分发至京畿各县。让李承乾惊喜的是,民间匠人很快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万年县铁匠铺里,王铁头给犁铧加装了可更换的耐磨铁尖;蓝田县的木匠则发明了\"子母犁辕\",能快速拆解便于运输。最妙的是泾阳老农设计的\"犁铃\"——挂在犁梢上的铜铃,耕深合适时会发出特定声响。
\"快把这些都记下来!\"李承乾兴奋地吩咐书记官,\"要编入《贞观犁谱》!\"
他特意在皇庄辟出一块\"百工田\",专门展示这些民间改良。来自河南道的工匠看到王铁头的设计后,连夜打制出更适合黏土的宽面犁铧。
随着推广范围扩大,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山西来的农官抱怨:\"黄土塬上地块小,新犁转弯还是不够灵便。\"
李承乾立即组织攻关。三天后,他们推出了\"短辕版\",将犁辕缩短一尺二寸,特别适合梯田作业。岭南使者提出的藤蔓缠绕问题,则通过给犁底加装弧形滑刀解决。
最复杂的调整来自河北道。那里的盐碱地耕作时,铁器腐蚀极快。\"用桐油浸泡犁底。\"李承乾想起《天工开物》的记载,又补充道,\"再在犁铧表面锻打一层熟铁。\"
五月端午前,最后定型的贞观犁共有七大制式、十八种变体。将作监的匠人们按照李承乾设计的\"模块化\"思路,确保主要部件可以通用互换。
推广新犁的最大障碍,是贫苦农民无力购置。李承乾与民部官员反复商议后,提出三条妙策:
其一,\"以旧换新\"——三架旧犁可换一架新犁,旧料由官府回收利用;
其二,\"租犁法\"——每季只需三十文钱便可租用,连租五年即归其所有;
其三,\"代耕制\"——官府组织犁队为孤寡耕作,收获后抽取一成作为报酬。
李世民大加赞赏,又追加了\"课最奖犁\"的政策:地方官推广得力者,可获\"劝农功\"考绩。
贞观三年夏收时节,司农寺的奏报令满朝振奋:使用新犁的田地,平均亩产增加了一斗半。更难得的是,因省时省力,许多荒地被开垦出来。
在终南山的试验田里,李承乾挖开土层测量墒情时,发现改良后的犁耕形成的\"犁底层\"竟有助于保水防旱。这个意外发现,为接下来的抗旱耕作提供了新思路。
秋分这天,李世民在太庙举行隆重的\"献捷之礼\"。与众不同的是,这次与战利品一同陈列的,还有一架被红绸缠绕的贞观犁。
\"此乃太子所献农器。\"李世民向列祖列宗禀告,\"使我大唐百姓,永绝饥馑之忧。\"
礼成时,李承乾却不在现场。他正带着最新设计的\"山地犁\",在终南山的斜坡上试验。周老汉看着太子满手的茧子,忍不住叹道:\"殿下,您这双手,真像是老农的手了。\"
李承乾望着远处金黄的麦浪,轻声道:\"但愿天下农夫,都能用上称手的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