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九月初五,长安城秋意渐浓。李承乾站在东宫书房内,踮着脚尖将一封火漆封好的信函交给心腹侍卫:\"此信务必亲手交到孙道长手中,不得有误。\"
侍卫刚退下,小福子就匆匆进来:\"殿下,皇后娘娘咳血了!太医说...说是气疾又犯了...\"
李承乾手中的笔\"啪\"地掉在地上,墨汁溅在月白色的锦袍下摆,晕开一片乌黑。
立政殿内弥漫着苦涩的药香。长孙皇后半倚在填漆螺钿榻上,面色苍白如纸,手中帕子上的点点猩红刺痛了李承乾的眼睛。
\"母后...\"十岁的太子跪在榻前,小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凉的手指。
长孙皇后勉强一笑:\"无碍的...老毛病了...\"话未说完,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王太医在一旁束手无策:\"娘娘气血两虚,臣开的方子只能暂缓...\"
李承乾突然想起什么,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这是孙道长给的'太乙养心丹',说是在气急时服用。\"
王太医接过丹药仔细查验,又刮下少许尝了尝,眼睛一亮:\"妙啊!内含麝香开窍,川贝止咳,又佐以龙眼肉补血安神...\"
丹药服下不到半个时辰,长孙皇后的呼吸渐渐平稳,竟沉沉睡去。李承乾守在榻边,小心地为母后掖好被角,目光落在案几上那碗只喝了一口的汤药上。
\"殿下...\"王太医欲言又止。
\"但说无妨。\"
\"孙道长的丹药虽妙,但终究只是治标。娘娘的气疾...\"王太医压低声音,\"需要长期调理。\"
李承乾望向窗外飘落的梧桐叶,突然问道:\"若每月服一粒'太乙养心丹',辅以导引术和药膳,可能根治?\"
王太医捻须沉思:\"或可一试。只是...\"
\"只是孙道长不肯长留长安。\"李承乾接过话头,稚嫩的脸上浮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坚毅,\"我会想办法的。\"
【十日前·太白山青牛洞】
孙思邈展开李承乾的第一封信:
\"仙长道鉴:承蒙赐药,母后气疾稍缓。前日按仙长所教,以杏仁、火麻仁入膳,母后便秘之症竟有改善。然弟子有一惑:纵仙长医术通神,终南山中一日能救几人?长安城内,每日因病而死者不下十数。若仙长在长安设医学,广授生徒,则一日可救千百人...\"
老道捻须沉思,提笔回信:
\"太子殿下:老道闲云野鹤,不惯樊笼。然殿下所言医学之事,确为济世良方。另,皇后娘娘可常服'四君子汤'补气,方为人参三钱、白术...\"
【七日前·东宫】
李承乾收到回信,立即命尚药局照方熬药。看着母后服下\"四君子汤\"后安睡的容颜,他提笔写下第二封信:
\"仙长明鉴:'四君子汤'果然神效,母后昨夜安睡至天明。太医院藏书三万卷,弟子已命人抄录《明堂针灸图》等珍本。若仙长愿来长安,可尽览天下医籍...\"
随信附上一卷新抄的《黄帝明堂经》和一小包长安最负盛名的\"玉露团\"茶。
【五日前·太白山】
孙思邈回信:
\"殿下盛情,老道心领。'玉露团'清冽甘醇,确非凡品。然医道贵在实践,非闭门读书可成。皇后娘娘近日可试'百合固金汤',方为百合...\"
信末还详细注明了煎药的火候与服用时辰。
立政殿的小厨房里,李承乾正亲自监督药膳的制作。灶台上的紫砂锅里,\"百合固金汤\"翻滚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殿下,娘娘该用药了。\"拂云轻声提醒。
李承乾小心地将药汤倒入青瓷碗,又撒上几片玫瑰花瓣——这是他从史书上看到的,花香能缓解药味。
长孙皇后见到儿子端着药碗进来,眼中满是慈爱:\"乾儿又亲自熬药?\"
\"母后快趁热喝。\"李承乾舀起一勺,轻轻吹凉,\"孙道长说这'百合固金汤'要空腹服用,过半个时辰再用膳。\"
长孙皇后顺从地喝下药汤,忽然问道:\"这位孙道长,医术当真了得。他...可愿来长安?\"
李承乾眼睛一亮:\"母后也觉得他该来长安?\"
\"如此大才,埋没山野岂不可惜?\"长孙皇后轻抚儿子额前的碎发,\"不过...这等高人,怕是难为世俗所拘。\"
李承乾握紧小拳头:\"儿臣一定会想办法!\"
长安城南的\"济民医馆\"前,李承乾带着长孙冲等人正在巡视。这是他用东宫积攒的例银所建,专门收治无力求医的贫民。
\"按殿下吩咐,所有被褥每日用沸水煮过。\"医馆管事恭敬禀报,\"病患按症状分住不同院落,咳喘者住东厢,外伤者住西厢。\"
房遗直推了推叆叇:\"《诸病源候论》记载,'疫气相传,易染于人'。如此分区安置,确能防时疫蔓延。\"
李承乾点点头,转向程处弼:\"让你找的童子如何了?\"
程处弼拍拍胸脯:\"都是从将作监工匠子弟中选的,个个聪明伶俐。有个叫韦慈藏的小子,认药草过目不忘!\"
正说着,一骑快马飞驰而来。信使翻身下马:\"殿下,孙道长回信!\"
李承乾迫不及待地拆开,孙思邈飘逸的字迹跃然纸上:
\"殿下仁心,老道感佩。然创立医学非一日之功...另,闻皇后娘娘服'百合固金汤'后咳血减轻,可试加五味子三钱...\"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李承乾规规矩矩地行礼:\"儿臣有一事相求。\"
\"可是又想去终南山?\"李世民头也不抬。
\"非也。\"李承乾挺直小身板,\"儿臣想请父皇下旨,在长安设立太医署附属医学,广招生徒,培养医者。\"
李世民终于抬起头:\"这倒是个善政。但谁来主持?\"
\"孙思邈道长。\"李承乾眼睛发亮,\"儿臣已与他多次通信,道长虽未明确应允,但态度已有所松动...\"
\"哦?\"李世民来了兴趣,\"你如何说动那老道的?\"
李承乾取出几封信的抄本:\"儿臣以'一人之力有限,授徒则可济万民'相劝,又以太医署藏书为诱...\"说着展开最新一封,\"您看,道长连母后的药方都调整了三次,显见是关心的。\"
李世民翻阅信件,突然大笑:\"好个'医道传薪'之说!朕准了,即日下旨筹建医学!另赐孙思邈'妙应真人'封号。\"
太白山青牛洞前,宣旨太监恭敬地捧着圣旨。孙思邈展开黄绢,上面清楚写着任命他为\"太医署医学博士\",并拨专款在长安设立医学院。
老道长叹一声,望向终南山的云海。这时,李承乾的最新信件送到:
\"仙长道鉴:弟子已选聪慧童子二十人,皆备束修之礼。城南医馆日诊病患过百,然缺良医...又,母后按仙长新方服药三日,咳血已止...\"
随信附着一幅医学院设计图,标注着讲学堂、药圃、诊室等,甚至还有专门为孙思邈准备的炼丹静室。图角一行小字:\"愿以天下病患为念\"。
孙思邈抚图良久,突然对宣旨太监道:\"请转告太子,老道十日后启程。\"
十月的长安,金风送爽。太医署前,李承乾带着二十名医学生翘首以待。当孙思邈的马车出现在街角时,小太子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快来拜见道长!\"李承乾领着学生们恭敬行礼。
孙思邈扶起他,目光扫过那些充满求知欲的少年:\"殿下,带老道去看看皇后娘娘吧。\"
立政殿内,长孙皇后正在练习导引术。见到孙思邈,她欲起身相迎,却被老道制止:\"娘娘勿动,容老道诊脉。\"
三指搭在纤细的腕脉上,孙思邈闭目凝神。片刻后,他取出金针:\"请娘娘宽衣,老道要行'太乙神针'。\"
细如发丝的金针在长孙皇后背上颤动,李承乾紧张地攥着衣角。约莫一刻钟后,长孙皇后突然长舒一口气:\"胸口...不闷了...\"
孙思邈收针微笑:\"再配合老道新配的'紫金丹',三月可除根。\"
李承乾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他郑重地跪下行大礼:\"谢道长救母之恩!\"
孙思邈扶起他,指着殿外等候的医学生们:\"要谢,就谢殿下这份'医道传薪'的仁心吧。\"
角落里,李承乾看着白发苍苍的孙思邈为母后施针,又看看精神渐好的母后,小手不自觉地摸向怀中——那里藏着下一封信的草稿,是关于建立大唐第一家官办药局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