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年的春分日,长安城飘着细雨。李承乾站在新建的\"观文殿\"三层露台上,望着雨中朦胧的街景。这座集藏书、讲学、研究于一体的宏伟建筑,是他推动文教改革的最新成果。
\"殿下,各地蒙学堂的统计册送到了。\"马周捧着一摞账册走来,衣角还沾着雨水。
李承乾接过账册,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三百七十五所...比去年多了近百家。\"
\"不止如此。\"马周翻开另一本册子,\"按殿下吩咐,各州县都设立了'劝学使',专管蒙学事务。如今大唐七岁以上童子,每百人中就有十三人入学。\"
这个数字让李承乾眉头舒展。虽然距离全民教育还很遥远,但已经是前所未有的成就。他走到栏杆边,雨丝拂面:\"马卿,还记得七年前我们第一次谈教育改革时,你说'寒门无书读'是千古难题吗?\"
马周感慨万千:\"臣万万没想到,活字印刷与蒙学结合,竟能掀起如此变革。\"
正说着,一阵清脆的钟声从楼下传来。今日是观文殿首次公开讲学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早已挤满了讲堂。李承乾整理衣冠:\"走,去听听孙真人的'医道启蒙'。\"
讲堂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孙思邈正在讲解人体经络,身旁站着个十岁出头的少年助手,熟练地展开一幅彩色解剖图。令人惊讶的是,这幅图并非传统水墨,而是采用了波斯传来的颜料绘制,肌肉纹理清晰可见。
\"这少年是谁?\"李承乾低声问。
\"回殿下,是太医署收养的孤儿,名叫王冰。\"马周答道,\"据说能过目不忘,孙真人破格收为关门弟子。\"
李承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样的寒门天才,在过去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接触医道,现在却有机会成为一代名医。变革的种子,正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讲学结束后,李承乾特意留下与学子们交谈。一个来自剑南道的年轻学子激动地说:\"殿下,学生家乡已建起三所蒙学,用的是殿下编的《蒙学课本》。就连女子也能上学了!\"
\"女子上学?\"李承乾有些意外。他虽提倡女子教育,但没想到在偏远的剑南道也能推行。
\"是啊!\"学子兴奋地说,\"起初乡老们都反对,直到有个女学生用《急救要术》救了落水的里正孙子,这才...\"
正说着,杜荷匆匆走来:\"殿下,岭南急报!\"
急报中说,广州港出现了十几艘形制古怪的船只,船上人皮肤黝黑,说着无人能懂的语言,带着从未见过的奇珍异宝。更惊人的是,他们竟携带着几本用陌生文字书写的典籍,其中有些符号与大唐算经中的数字极为相似。
李承乾心头一震——这很可能是来自更遥远国度的使者!他立即下令:\"备船,本宫要亲赴广州!\"
十日后,当李承乾的船队抵达广州港时,那些神秘船只已经离开,但留下了几位使者。更令人惊讶的是,经过译语堂的通译反复尝试,竟然辨明这些人来自一个叫\"僧伽罗\"的遥远国度(今斯里兰卡),而那些典籍上记载的,正是佛教经典与天文历法。
\"殿下,这些典籍中记载的日月食推算方法,比《大衍历》还要精确!\"随行的天文博士激动地报告。
李承乾立即意识到其中的价值:\"马上组织人手翻译。另外,派人跟随这些使者返航,建立正式往来。\"
这次意外的接触,让李承乾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回到长安后,他在观文殿专门设立了\"异域文献馆\",召集精通各国语言的学者,系统翻译外来典籍。
初夏的一个清晨,李承乾正在批阅奏章,忽闻殿外一阵骚动。侍卫来报:\"殿下,有个自称'一行'的沙门求见,说是带来了能测天地之大的仪器!\"
来人是个三十出头的僧人,风尘仆仆却目光炯炯。他带来的是一台精巧的铜制仪器,由几个嵌套的圆环组成,上面刻满了精细的刻度。
\"此乃'浑天仪',可测星辰运行。\"僧人恭敬地说,\"贫僧耗时十载,参考天竺、波斯历法改良而成。\"
李承乾亲自试验这台仪器,发现其精度远超当下大唐所用。更难得的是,仪器上刻着清晰的制作方法,任何人都可仿制。
\"大师有此大才,何不出仕?\"李承乾真诚邀请。
一行却摇头:\"贫僧只愿在观文殿做个普通学者,将所学传授后人。\"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长安已不罕见。随着大唐声威远播,越来越多的异域学者带着各自的知识前来交流。观文殿的藏书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涵盖天文、数学、医学、工艺等各个领域。
秋收时节,李承乾带着一行新翻译的农书前往司农寺试验田。这些来自天竺的典籍记载了多种作物的轮作方法,以及利用动物粪便提高地力的技术。
\"殿下,按这书上所说,豆类与谷物轮作,地力不衰反增。\"老农捧着书册,将信将疑。
\"试试便知。\"李承乾划出十亩试验田,一半用新法,一半用旧法。
与此同时,格物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反复试验后,工匠们终于成功仿制出了\"希腊火\",并改良了喷射装置。李承乾观看演示时,那蓝色的火焰竟能在水面上燃烧,威力惊人。
\"好!\"李承乾拍案叫绝,\"但切记,此物制法必须严格保密,只传嫡系将领。\"
冬日里,李承乾在观文殿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格物大会\",召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医师、学者。会议持续了整整十日,与会者畅所欲言,交流各自领域的发现。最令人惊喜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铁匠提出了\"水力鼓风\"的设想,可以大大提高冶铁效率。
\"重赏!\"李承乾当场赐予铁匠百两黄金,\"你的发明,将使我大唐刀剑更加锋利!\"
贞观二十一年春,变革的成果开始全面显现。蒙学堂的数量突破五百所,译语堂培养的首批通译已经奔赴各地。活字印刷的书籍价格再创新低,一本《千字文》只需八十文钱。更可喜的是,司农寺传来捷报:采用新法耕作的试验田,亩产比往年提高了四成!
这一日,李承乾正在批阅各地奏报,杜荷兴冲冲地跑来:\"殿下,快去看!第一台'水力纺纱机'在城南工坊试运行了!\"
这台融合了波斯齿轮技术和大唐工艺的机器,可以同时纺出六十根纱线,效率是人工的三十倍。李承乾看着飞转的机器,仿佛看到了工业革命的曙光。
\"传令将作监,立即着手改进推广。另外,在工坊附近建起工匠宿舍,提高工钱,一定要留住这些技术人才。\"
随着新技术的推广,长安城的市面越发繁荣。丝绸、瓷器价格大幅下降,连普通百姓也能穿上细麻衣裳。来自各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带来了更多的新知识、新物种。
五月里,一个震撼的消息传来:大食哈里发派遣了一支由百名学者组成的使团,携带数百卷典籍前来大唐,要求长期驻留学习!
\"好一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李承乾笑道,\"准了!安排他们住在观文殿旁的'四方馆',与我国学者自由交流。\"
夏至这天,李世民在太极殿召开大朝会。当各部尚书汇报完政绩后,皇帝突然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
\"朕观太子所行诸事,皆利在千秋。自今日起,凡教育改革、技术革新之事,太子可自行决断,不必再奏!\"
这个前所未有的授权,标志着李承乾推动的变革已经获得了最高认可。朝臣们纷纷道贺,唯有李承乾明白,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退朝后,李承乾独自登上观文殿顶层。夕阳西沉,为长安城镀上一层金辉。东市的胡商正在收摊,西市的酒肆亮起灯火,国子监的学子们捧着新印的书册匆匆走过大街...
在这片繁华景象中,他仿佛看到了无数星火正在汇聚。蒙学里稚嫩的读书声,工坊中机器的轰鸣,试验田里茁壮的禾苗,观文殿中激烈的辩论...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终将汇聚成改变时代的洪流。
\"殿下,夜深了。\"杜荷轻声提醒。
李承乾收回目光,从怀中取出一份新的计划书。封面上写着《格物院五年规划》,里面详细列出了未来要重点发展的领域:航海技术、冶金工艺、农业改良...
他知道,自己或许看不到所有这些设想实现的那一天。但只要这些星火不灭,终将燎原。而他要做的,就是守护好每一簇火苗,让它们照亮大唐的未来。
夜风拂过观文殿檐角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回应他心中的期许。远处,又一批来自异域的商队正趁着夜色进入长安,驼背上满载着新的知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