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晨光斜照进太医署的庭院,李承乾推开药库的雕花木门,一股混合着草药清香的温暖气息扑面而来。孙思邈正站在药柜前,身姿挺拔如松,手中毫笔在纸上挥洒自如,记录着药材特性。这位年过八旬的老神医耳聪目明,动作稳健,丝毫不显老态。
\"孙真人。\"李承乾恭敬地拱手行礼,\"《新修本草》的编纂进展如何?\"
孙思邈转身回礼,银须飘然,目光炯炯有神:\"殿下亲临,老道有失远迎。药典已整理八百余种,正按殿下要求注明性味功效与验证案例。\"
李承乾接过纸稿细看,只见上面字迹刚劲有力,记录详实严谨。这是半年前他提议的重大改革——编纂新版药典,不仅收录传统中药,还加入天竺、波斯等地传来的药材,且每种药物都必须经过实证才能入典。
\"孙老,这天竺传来的'阿魏',验证结果如何?\"
\"妙药也!\"孙思邈双目放光,声如洪钟,\"老道亲自验证五十例,腹痛患者四十八人见效。只是此药气味浓烈,许多病人难以接受,且价格昂贵。\"
李承乾若有所思:\"岭南有一种'山苍子'野果,气味相似,不知可否替代?\"
孙思邈抚掌大笑:\"殿下博闻强记!老道正有此意,已命弟子前往岭南采集试药。\"
离开药库,李承乾来到太医署新建的诊疗区。这里比半年前更加井然有序,病床间以素屏相隔,墙上悬挂着孙思邈亲笔所书\"大医精诚\"四字。最引人注目的是专门设立的\"隔离病舍\",收治伤寒、疟疾等传染病人。
\"按殿下吩咐,伤寒患者单独安置,医者接触后必用醋水净手。\"年轻太医王焘介绍道,\"施行以来,交叉感染大减。\"
李承乾满意地点头。这些在现代看似平常的防疫措施,在唐代却是划时代的革新。
\"疟疾治疗方案可曾完善?\"
\"已定案!\"王焘难掩兴奋,\"以青蒿汁为主,辅以孙真人所创针灸之法,治愈率近八成。这是近两年的完整病案记录。\"
李承乾翻阅着厚重的记录册,每一页都详细记载了患者的症状、用药与疗效。这种基于实证的医学研究方法,正是他极力推行的重大改革。
正交谈间,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满身尘土的汉子背着昏迷不醒的少年冲了进来:\"救命!我儿从房顶摔下来了!\"
少年右腿扭曲变形,额头上鲜血淋漓。太医们迅速围上来,却对开放性骨折的处理犹豫不决。
\"先清创,再正骨。\"李承乾当机立断,\"取烧酒与蒸煮过的细布来!\"
他亲自示范了现代清创术:用烧酒冲洗伤口防止感染,再以煮沸细布包扎。接着指导太医们正确固定断骨的方法。
\"殿下竟通医术?\"王焘惊讶道。
\"略知皮毛。\"李承乾谦逊地说。这些外伤处理方法来自后世知识,在当下看来已属超前。
处置完毕,李承乾召集太医署众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本宫欲设'惠民医局',免费为贫民诊治。另在各州设立'医官学',广育医才。\"
孙思邈朗声赞道:\"殿下仁心,苍生之福!老道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三日后,长安西市旁,首家惠民医局揭匾开张。李承乾与孙思邈并肩坐诊,为百姓免费诊治。消息传开,求医者络绎不绝。
\"殿下,这位老丈咳血半月不愈。\"王焘引荐一位面色苍白的老者。
孙思邈先为老者诊脉,李承乾随后查看,二人商议后确定是肺痨:\"取贝母、杏仁,配以天竺传回的止咳散,七日一疗程。\"
老丈千恩万谢地领了免费药材离去。当日医局诊治病患逾百,积累了宝贵临床经验。闭门时,李承乾对众医强调:\"每位患者的病情、用药与疗效必须详实记录,每月汇总分析,不断优化治法。\"
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医学思想令太医们耳目一新。孙思邈若有所思:\"殿下此法,暗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要义。\"
医局的成功让李承乾备受鼓舞。他立即着手建立系统的医学教育体系。在东宫召见孙思邈时,他展示了一份详细规划:
\"医官学分三级:初学《素问》《灵枢》等医理;进而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临床经典;最后专攻内、外、妇、儿等科。\"
孙思邈欣然应允:\"老道正欲整理毕生所学,着书育人。另想编撰《急救要术》,传授外伤、中毒等急症救治之法。\"
就在医学改革稳步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打破了平静。初夏时节,长安城南爆发\"大头瘟\",患者头面肿胀,高热不退,三日之内病倒上百人。
\"殿下,此症凶险,已亡十余人!\"王焘匆匆来报,\"太医署众人束手!\"
李承乾立即启动应急机制,与孙思邈连夜研究历代医典,判断可能是鼠疫变种,当即制定防控方案:
一、封锁疫区,严控人员流动;
二、集中收治患者,医者佩戴醋浸面巾;
三、全城灭鼠除蚤,清理秽物;
四、分发板蓝根、金银花等预防药剂。
\"殿下此策前所未有啊。\"王焘迟疑道。
孙思邈却斩钉截铁:\"非常之疾当用非常之法!老道愿亲往疫区。\"
李承乾与孙思邈一同进入疫区,亲自查看患者。发现多数患者有跳蚤叮咬痕迹,更加确信判断。回署后,李承乾命人赶制油布防护服,有效阻隔跳蚤。
\"殿下,城南百姓恐慌,有人要冲卡!\"禁军统领急报。
李承乾亲自前往安抚,宣布三项政策:疫区每日供应米粮;病患家庭免赋一年;死者官葬。这些措施迅速稳定了民心。
经过月余奋战,瘟疫终得控制。全城死亡三百余人,远少于历史同类疫情。李承乾推行的防疫措施功不可没,尤其是隔离制度与灭鼠行动,有效切断了传播链。
疫后总结时,孙思邈感慨道:\"殿下之法虽古所未载,然确有效验。老道行医一甲子,首见如此科学防疫。\"
李承乾顺势奏请设立\"疾疫监\",专职监测各地疫情,编撰《瘟疫防治条例》颁行全国。
金秋时节,太医署迎来首批三十名女医学徒,均为官奴婢中的聪慧者。
\"医者仁术,无分贵贱。\"李承乾在开学典礼上勉励她们,\"你等专攻妇、儿科,解女子隐疾之苦。\"
这些女子感激涕零,后来多成为着名女医。其中佼佼者更参与编撰了《妇人方》《小儿经》等专着。
随着医学改革深入,李承乾在将作监研制出酒精蒸馏设备。当清澈如水的酒精首次提取成功时,孙思邈亲自验证其消毒效果,赞不绝口:\"此物当为医家至宝!\"
这一系列革新使惠民医局的治愈率显着提升,尤其是外伤感染率大幅下降。各地医官学则为大唐培养了众多合格医者。
岁末寒冬,《新修本草》定稿工作进入尾声。这部巨着收录药物一千二百余种,其中外来药材近百,每种都详载性味功效与验证案例。
孙思邈捧着厚重的书稿,欣慰道:\"此书一出,当惠泽千秋。\"
除夕宫宴上,李世民特别表彰太医署功绩。李承乾趁机提出设立\"长安太医院\"的构想,分科诊治,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
\"准!\"李世民欣然应允,\"所需银钱,尽从内帑支取。\"
宴后,李承乾独立宫墙,远眺长安万家灯火。医学改革已初见成效,接下来法律、军事等领域的革新正待推进。每一步都可能面临阻力,但他坚信,只要坚持,终将改变这个古老帝国的命运。
夜风微凉,他手中紧握着一份新的图纸——长安太医院的详细规划。来年开春,这座集古今医学精华的殿堂将破土动工,成为大唐医学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