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
李承乾站在尚书省都堂前,看着各地举子排队领取考引。今年是科举改制后的第一次大比,除了传统的明经、进士科外,新增了他提议的明算科,并首次实行\"糊名\"制度——所有考卷都要密封姓名,由专人誊录后再送考官批阅。
\"殿下,这是最终确定的考官名单。\"礼部侍郎令狐德棻恭敬地递上名册。
李承乾扫了一眼,名单上大多是寒门出身的官员,五姓七望的子弟寥寥无几。他微微颔首:\"糊名誊录制准备得如何?\"
\"已从国子监抽调三十名书手,日夜练习统一字迹。\"令狐德棻压低声音,\"不过...范阳卢氏和清河崔氏联名上书,说此举有违'举贤不避亲'的古训。\"
李承乾冷笑一声。这些世家大族向来把持科举,通过门生故吏的关系网互相提携,如今糊名制断了他们的路子,自然要跳脚。
\"不必理会。对了,贡院检查过了吗?\"
\"按殿下吩咐,昨夜突击搜查,果然在号舍墙缝里发现了几十张小抄。\"令狐德棻擦了擦汗,\"都是预先埋好的,看笔迹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李承乾眼神一凛。科举舞弊历来有之,但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作弊,背后必有人操纵。
\"查清来源了吗?\"
\"暂时只查到是一个叫赵五的书肆伙计埋的,但此人今晨被发现溺死在曲江池...\"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一队身着绛色公服的御史台官员气势汹汹而来,为首的正是侍御史崔仁师——博陵崔氏的嫡系子弟。
\"太子殿下。\"崔仁师草草行了一礼,\"下官奉旨督查科举弊案,请殿下交出贡院巡查权。\"
李承乾眯起眼睛。崔仁师这是要借查案之名,行干扰科举之实啊。他不动声色地问道:\"崔侍御史奉的是谁的旨?\"
\"自然是圣命。\"崔仁师从袖中掏出一道手敕。
李承乾接过一看,确实是父亲的字迹,但内容只是命御史台\"协查\"科举弊案,而非\"接管\"。他心中了然,这是崔仁师在偷换概念。
\"既然是协查,那就请崔侍御史随孤一同巡查吧。\"李承乾将手敕递还,转头对令狐德棻道,\"传孤令,所有考官即刻到都堂集合,重新宣誓就职。\"
崔仁师脸色微变:\"殿下这是何意?\"
\"以防有人徇私。\"李承乾直视崔仁师,\"崔侍御史既然要查弊案,不如从查清那个赵五的死因开始?\"
都堂内,三十余名考官肃立。李承乾站在堂上,目光扫过众人:\"诸位,科举取士关乎国本。今年首行糊名制,就是要杜绝请托舞弊。若有人胆敢徇私...\"他猛地拍案,\"休怪国法无情!\"
堂下鸦雀无声。李承乾注意到几个世家出身的考官眼神闪烁,其中就包括主考官之一、礼部郎中郑善果——荥阳郑氏的旁支子弟。
宣誓完毕,李承乾刚走出都堂,杜荷就急匆匆赶来:\"殿下,出事了!国子监生员聚集在朱雀门前,抗议糊名制!\"
李承乾眉头一皱。这些监生八成又是世家鼓动的。他正要前往查看,忽见一名内侍飞奔而来:\"殿下,陛下急召!\"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见太子进来,放下朱笔:\"科举的事朕听说了。你打算如何处置那些闹事的监生?\"
李承乾早有准备:\"儿臣以为,堵不如疏。既然他们反对糊名制,不如公开辩论,以理服人。\"
\"哦?\"李世民饶有兴趣地抬头,\"你亲自下场?\"
\"儿臣举荐马周出面。\"李承乾解释道,\"他出身寒微,却才学过人,正可证明糊名制能让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善。不过...\"他从案头取出一份密奏,\"你看看这个。\"
李承乾展开一看,是安州别驾密报:当地发现有大量伪造的\"准考证\",持证者多是世家子弟安插的门客。
\"看来有人要鱼目混珠啊。\"李世民冷笑,\"朕已命刑部彻查。你专心办好长安的科举,三日后朕要亲临贡院巡视。\"
离开两仪殿,李承乾立即召集东宫属官议事。马周建议道:\"殿下,可增设'验身'环节,比对照貌、年甲,防止冒名顶替。\"
\"还不够。\"李承乾摇头,\"世家在各地势力庞大,必须从源头杜绝。\"他思索片刻,突然有了主意,\"传令各州府,所有举子必须提前半月到长安,由礼部统一核验身份,发放考引。\"
当夜,李承乾正在东宫批阅文书,忽闻窗外有异响。他警觉地抬头,只见一支箭\"嗖\"地钉在梁柱上,箭上绑着一封信。
展开一看,只有寥寥数字:\"明算科考题已泄,三日后贡院见分晓。\"
李承乾心头一震。明算科是他力主增设的科目,若首次开考就出舞弊案,不仅新政受挫,他的威信也会受损。更重要的是,考题只有他和几位考官知晓,如何会泄露?
次日清晨,李承乾秘密召见阎立德:\"立即重拟明算科试题,原题作废。\"他又吩咐杜荷,\"去查查这几天都有谁接触过原考题。\"
很快,杜荷带回消息:三天前,郑善果曾单独进入存放考题的库房,说是检查考务准备;同日傍晚,有人看见他与一个胡商在平康坊密会。
\"胡商?\"李承乾敏锐地抓住这个线索,\"查清此人来历!\"
午后,更惊人的消息传来:那个与郑善果接头的\"胡商\",实则是吐谷浑的细作!此人精通算学,曾在长安西市开设算学馆,结交了不少世家子弟。
李承乾恍然大悟。原来郑氏不仅想破坏科举,还要借吐谷浑人之手获取大唐的算学人才!他立即下令逮捕那个\"胡商\",同时派人监视郑善果的一举一动。
科举前夜,李承乾亲自巡视贡院。所有号舍都已检查完毕,誊录的书手被隔离在单独院落,连饮食都由专人配送。就在他以为万无一失时,阎立德匆匆赶来:\"殿下,明算科新试题又泄露了!有人在黑市高价售卖!\"
李承乾勃然变色。新试题才拟定不到一天,怎会泄露?除非...他猛地想起什么,急问:\"试题是用什么纸张誊写的?\"
\"是...是新到的益州黄麻纸。\"
\"果然!\"李承乾咬牙,\"速去查抄郑氏在长安的纸坊!\"
原来他早听闻郑氏纸坊有种特制纸张,写字后隔日会透到下层。郑善果定是利用这个特性,在领取试题时垫了这种纸,暗中获取了副本!
当东宫卫率冲进郑氏纸坊时,果然搜出了数十张透写下来的试题。人赃俱获,郑善果连夜被拿下大理寺。
科举当日,天刚蒙蒙亮,数千举子就已聚集在贡院外。李承乾站在高处,看着这些或紧张或自信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寒窗苦读的士子,或许不知道他们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从今往后,科举将真正成为寒门子弟的晋身之阶。
\"吉时到,开龙门!\"礼官高声唱道。
沉重的贡院大门缓缓打开,举子们排队接受搜检。李承乾特意走到明算科的队伍前,看到一个衣着简朴的年轻人正紧张地整理算袋。
\"你叫什么名字?\"他和颜悦色地问道。
年轻人慌忙行礼:\"回殿下,学生王孝通,来自滑州。\"
李承乾心头一震。王孝通!这可是历史上着名的算学家,着有《缉古算经》。没想到自己竟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位大家年轻时的模样。
\"好好考。\"李承乾鼓励道,\"朝廷急需算学人才,你若高中,孤亲自为你授官。\"
王孝通激动得满脸通红,连连作揖。
三场考试顺利结束。放榜那日,长安万人空巷。当礼部官员唱出名次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欢呼——中第者多是寒门子弟,世家子弟寥寥无几。而明算科头名正是王孝通!
五日后,太极殿。
李世民当朝嘉奖科举有功之臣,同时宣布郑善果流放岭南,其他涉案官员革职查办。最后,皇帝取出一卷诏书:\"自今岁始,糊名誊录制永为定例。另增明法、明字等科,广开才路!\"
退朝后,李世民留下李承乾:\"这次你处理得很好。不过...\"皇帝意味深长地说,\"世家不会就此罢休。朕得到密报,五姓七望正在暗中串联,准备在《氏族志》编纂时发难。\"
李承乾早有预料:\"儿臣已命人搜集各世家不法之事。他们若敢阻挠新政,必自食其果。\"
李世民欣慰地拍了拍儿子肩膀:\"你有此准备,朕心甚慰。不过治国如同弈棋,不能只看一步。\"他从案头取出一份奏章,\"看看这个。\"
李承乾展开一看,是并州都督李绩的奏报:突厥余部有异动,疑似与某些世家暗中往来。
\"父皇是担心...\"
\"内忧外患,从来都是一体。\"李世民目光深邃,\"你改日去趟兵部,看看新式马鞍的打造进度。记住,要想彻底压制世家,光靠文治还不够。\"
走出太极殿,春日的阳光洒在李承乾肩头。他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心中既感重任在肩,又有改变历史的豪情。这场与世家大族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他这个穿越者,将用自己的方式,推动大唐走向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