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傍晚七点零三分。
d市开发区的晚风裹着工业废气与热浪,懒洋洋地拍打着陈鑫家的落地窗。客厅里没开空调,吊扇有气无力地转着,搅动着空气中若有似无的火药味——那是他刚给一把复刻版m1911气枪上油时,枪油挥发的味道。
陈鑫盘腿坐在地毯上,背靠着沙发,手里捏着块麂皮,正一丝不苟地擦拭着枪管。这把枪是他托朋友从国外淘来的收藏级复刻品,金属雕花在顶灯折射下泛着温润的光,枪身刻着的花纹里还残留着上一次保养时没擦净的细痕。他是个较真的人,尤其对这些“宝贝”,连枪膛里的螺旋纹都要用专用毛刷反复通几遍,确保没有一点灰尘。
茶几上的手机屏幕亮着,自动播放的本地新闻像背景音一样嗡嗡作响。女主播妆容精致,语调平稳得像熨过的床单:“……近期,米国东海岸部分州出现不明原因流感疫情,患者表现为高热、乏力,部分伴有呕吐症状。当地卫生部门称,已启动三级响应,呼吁民众注意防护……”
陈鑫擦枪的手顿了顿。
不是他对米国的流感有多关心,而是“不明原因”这四个字,在他常逛的几个军迷论坛里,最近三天出现的频率有点太高了。
他放下麂皮,拿起手机,拇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退出本地新闻App,点开那个图标是交叉步枪的“利刃论坛”——这是他混了八年的阵地,里面藏着一群比情报部门还敏感的硬核军迷。
刚点开首页,一条飘着“热”字图标的置顶帖就撞进眼里:【深挖!米国“神秘流感”背后的不对劲,细思极恐!】
发帖人Id是“鹰酱观察员”,一个常年蹲在外网扒料的老油条,以消息灵通但说话留三分着称。
主楼内容不长,但信息量密集得像压缩饼干:
“1. 时间线诡异:7月1日,米国佐治亚州某小镇报告首例‘流感’,7月3日增至50例,7月5日突破200例,今天上午最新数据——确诊1200+,死亡87例。普通流感传播速度没这么快,死亡率更到不了7%。
2. 症状描述矛盾:cdc(米国疾控中心)初期说‘类似流感’,昨天突然改口‘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但没细说是什么异常。外网有医生匿名爆料,说患者后期会出现‘攻击性增强、认知障碍’,但帖子发出来两小时就被删了。
3. 现场视频:附3个链接(已脱敏处理),第一个是亚特兰大某医院急诊室监控,走廊里有个穿病号服的人在追咬护士,动作僵硬但力量极大,几个保安才按住;第二个是某居民拍的街景,穿全套防护服的人用喷雾车沿街消毒,路边停着带黑色篷布的卡车,隐约能看到里面装着人形物体;第三个最模糊,据说是无人机拍的,某街区被铁丝网围了,有持枪士兵站岗,这待遇,普通流感配不上吧?”
下面的评论已经炸了两千多条,陈鑫指尖快速划过:
【用户“老炮儿”】:坐标加州,我侄女在斯坦福读医,昨天跟我视频哭了,说她们医院接收了几个病人,高烧到40度还在嘶吼,绑在病床上都能把护栏撞弯,医生护士都不敢靠近,说是“疑似流感引发的急性脑病”。我让她赶紧回国,她说机票全停了,连私人飞机都不让飞。
【用户“弩箭发烧友”】:楼上的,我表哥在纽约消防局,昨天出警去处理一起“家庭纠纷”,回来跟我打电话,声音都抖了。说进去的时候看到男主人把妻子……呃,你们懂的,地上全是血,那男的被水枪冲倒了还在啃地板,最后是特警用霰弹枪解决的。官方通报说是“精神病人伤人”,但他说那男的眼睛是浑浊的,不像活人。
【用户“数据党”】:查了下米国cdc的公开数据,近一周“流感相关死亡”突然跳涨,而且集中在青壮年,这不符合流感死亡率的年龄分布。更奇怪的是,谷歌趋势里“如何杀死感染家人”、“头部射击有效吗”这类关键词的搜索量,过去三天涨了2000%。
【用户“理性分析”】:别传谣了行吗?无非是新型冠状病毒变种,加上米国医疗系统拉胯,死亡率高点正常。至于那些视频,大概率是摆拍或者夸大其词,自媒体的套路罢了。
【用户“退伍老兵007”】:呵呵,理性党还是太年轻。我在部队时参与过生物防疫演习,知道三级响应意味着什么——那是认定有大规模扩散风险,准备启动隔离区的前兆。米国这次动静,比2020年新冠初期大十倍,要是普通流感,白宫那帮人能睡得着?
【用户“海外党小李”】:刚从脸书退出来,那边炸锅了。好多人发视频说自己邻居“不对劲”,半夜在楼道里嚎叫,或者眼神发直地站在门口不动。但这些视频删得特别快,带#流感真相#的标签直接被屏蔽了。我现在不敢出门,家里的门窗都用木板钉死了。
陈鑫的眉头越皱越紧。他点开“鹰酱观察员”贴的第一个视频链接,画面确实模糊,像隔着毛玻璃,但能清晰看到那个穿着蓝白条纹病号服的人,以一种极其别扭的姿势扑向护士——膝盖不打弯,手臂僵直,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怪响,完全不像人类的动作模式。
他又切换到谷歌新闻,输入“米国 不明流感”,跳出来的报道大多语焉不详,标题全是“专家称无需恐慌”、“疫情可控”,但点进去看内容,全是官样文章,避重就轻。反倒是几个非主流外媒,用加粗字体写着“政府隐瞒了什么?”“街头出现无法解释的暴力事件”,但配图都是些无关的街景,显然是在打擦边球。
手指继续滑动,他点开一个军事装备测评的帖子,原本在讨论新出的战术靴,不知怎么也歪楼了:
“……说真的,这靴子防滑性不错,但真遇到事了,不如一把趁手的刀。我那把狗腿刀已经磨好了,就放在床头。”
“楼上的,你也觉得不对劲?我今天去枪店,发现9mm子弹和霰弹全卖光了,老板说进货渠道被卡了,暂时来不了货。”
“坐标德州,我们镇上的预备役昨天突然被召回了,说是‘例行训练’,但我邻居是军官,他偷偷告诉我,他们领到的是实弹和防化服。”
陈鑫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他放下手机,走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往下看。小区里很安静,晚饭后散步的老人、追逐打闹的孩子、牵着狗的年轻人,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带着夏日傍晚特有的慵懒。斜对面的超市亮着灯,透过玻璃门能看到零星的顾客,并没有抢购的迹象。
可手机屏幕上那些文字和模糊的视频,像一根根细针,扎得他心里发毛。
他不是什么末日狂想者,也清楚网络上向来不缺危言耸听的谣言。但这次不一样——军迷论坛的核心用户,大多是些信息渠道比普通人广、逻辑思维也更严谨的人。这些人集体性地发出警告,甚至开始讨论“防身”、“备粮”,这本身就不正常。
更让他在意的是那些细节:一致被删除的视频、异常的搜索关键词、突然紧张的预备役、断货的弹药……这些碎片拼在一起,指向的绝不是一场“普通流感”。
他重新拿起手机,点开米国驻华大使馆的官方微博,最新一条还是三天前的“独立日庆祝活动回顾”,字里行间透着岁月静好。再刷国内新闻,关于米国“流感”的报道寥寥无几,即便有,也都强调“风险可控”、“暂未传入国内”。
这种刻意的淡化,反而让陈鑫的不安加剧了。
他点开自己的购物车,里面躺着上周刚加的压缩饼干、净水片和单兵自热食品——本来是准备下个月去野外露营用的。他毫不犹豫地点了“全选”,又搜了“医用酒精”、“N95口罩”、“碘伏”、“绷带”,能加购的全加了进去。
支付页面弹出时,他的手指悬在屏幕上顿了顿。
是不是有点反应过度了?
也许真的像网友说的,只是一场被夸大的疫情?
他抬头看向墙上的世界地图,目光落在米国的位置,又缓缓移到自己所在的d市。
隔着一个太平洋,就算真有事,传到国内也该有段时间吧?
可论坛里那个叫“海外党小李”的评论又跳了出来:“病毒不坐飞机,但人会啊。每天多少航班从米国飞来?”
陈鑫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确认支付”。
不管是不是真的会出事,备着总没错。
他关掉购物App,重新点开利刃论坛,最新的一条回复刚弹出来,来自“鹰酱观察员”:
“刚收到消息,米国疾控中心今晚八点将召开紧急发布会。等着吧,能让他们打破常规在深夜开发布会的,绝对不是小事。”
手机屏幕的光映在陈鑫的脸上,他看着那条回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凉的手机壳。窗外的蝉鸣依旧聒噪,但不知怎么,他忽然觉得,这夏夜的风里,似乎多了一丝若有似无的……血腥味。
七点十五分,客厅的电视里,本地新闻已经播到了娱乐版块。而千里之外的大洋彼岸,一场足以颠覆世界的风暴,正悄然酝酿。陈鑫不知道的是,他此刻的警觉,将成为他和身边人在未来炼狱里,活下去的第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