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硝烟,将温州海湾染成血色。漂浮的碎木与倭寇尸体铺满海面,海浪裹挟着粘稠的油污拍打着礁石,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与血腥气。苏砚摘下被熏黑的头盔,望着插满大唐军旗的战船,终于长舒一口气——这场持续整夜的海战,终究是胜了。
\"报——!\"一名浑身浴血的士兵踉跄奔来,\"东南方发现残余倭寇,约二十艘战船正朝琉球方向逃窜!\"沈清霜闻言,立刻跃上了望台:\"末将请命追击!倭寇一日不除,沿海百姓一日难安!\"她的软剑还在滴着血,锁子甲上布满缺口,却掩不住眼中熊熊燃烧的战意。
裴云舟却拦住她:\"且慢。\"他举起陶碗,碗中盛着从海面上舀来的浑浊海水,\"此战使用大量火器,海水中残留的毒烟与火药残渣,恐会影响战船性能。若贸然追击......\"话音未落,苏砚已展开机关匣,取出一枚青铜罗盘。罗盘上的磁针疯狂旋转,最终指向东南:\"裴兄所言极是。但倭寇若逃往琉球,必成后患。\"他指尖划过罗盘边缘的符文,\"我们可走内海航道,那里暗礁密布,倭寇战船难以全速航行。\"
三日后,追击舰队悄然出发。二十艘火龙战船换上新制的船帆,船底附着的海藻与贝类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苏砚亲自改良了船上的导航装置,将墨家的司南与波斯商人进贡的星盘结合,制成\"海天定位仪\",即便在浓雾中也能精准辨别方向。沈清霜则将幸存的渔甲卫编入舰队,这些熟悉海况的渔民,成为了破解暗礁迷阵的关键。
当舰队驶入琉球海域时,暴雨骤至。乌云压得极低,海浪足有三丈高,将战船托上浪尖又狠狠摔下。倭国残余战船被困在龟屿礁群中,藤原信长的弟弟藤原信次望着越来越近的火龙战船,绝望地嘶吼:\"不可能!这片暗礁连我们都不敢轻易进入......\"他话音未落,大唐战船上的了望手已用特殊的号角声传递信号。渔甲卫出身的舵手们凭借记忆,在礁石间灵巧穿梭,船头的探雷器不断发出嗡鸣,警示着潜在的危险。
\"放'水龙弹'!\"苏砚一声令下,改良后的火器破水而出。这种以竹筒为壳、装满火药与铁砂的武器,在水中依然能保持杀伤力。随着一连串闷响,倭船的船底被炸开窟窿,海水汹涌灌入。藤原信次看着下沉的战船,突然抽出短刀刺入自己腹中,倒在甲板上时,手中还死死攥着一面残破的\"日之丸\"旗。
捷报传回长安,李漼亲自登上承天门城楼宣读诏书。当\"倭患已平\"四个字响彻云霄时,长安百姓欢呼雀跃,纷纷涌上街头庆祝。应天书院内,学子们将海战中用到的机关图纸整理成册,命名为《海战胜略》;天机阁则开始研制更先进的海战武器,苏砚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今虽胜,不可忘居安思危。\"
战后的东南沿海,重建工作如火如荼。沈清霜带领士兵帮助百姓修缮房屋,裴云舟则留在当地,指导医官们清理被污染的水源。在松门镇,陈阿公颤抖着抚摸新建的祠堂,墙上\"倭患永绝\"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当水师将士们离开时,百姓们自发组成长队,将自家酿的米酒、晒的鱼干塞进他们手中。
一年后,倭国新任遣唐使抵达长安。使团队伍中,除了传统的贡品,还多了数十名学习机关术与造船工艺的学徒。在大明宫的宴会上,遣唐使恭恭敬敬地呈上降表:\"臣等远慕大唐仁德,愿岁岁称臣,永不再犯。\"李漼将苏砚设计的《水师阵法图》赠予对方,意味深长道:\"此乃止戈之术,望贵国善用。\"
而在东南沿海的军港,新造的战船正在船坞中成型。这些战船不仅保留了火龙战船的优点,还加装了裴云舟研制的净水装置、沈清霜设计的改良型防御盾。苏砚站在新建的观海台上,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对身旁的弟子说:\"海疆安宁,非一战之功。墨家机关术,不仅要制敌,更要护佑苍生。\"
夕阳西下,归航的渔船扬起白帆,海鸥在桅杆间盘旋。曾经饱受战火蹂躏的沿海村落,如今炊烟袅袅,孩童们在沙滩上追逐嬉戏。这场波澜壮阔的海战,不仅扞卫了大唐的尊严,更让\"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誓言,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心中。而苏砚、沈清霜、裴云舟三人,也将继续守护这片海疆,续写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