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明宫的御书房内,青铜香炉中升起袅袅龙涎香,却驱不散室内凝重的气氛。李漼紧握着东南沿海的战报,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案头摊开的舆图上,台州、温州等地被朱砂画满触目惊心的圆圈。\"倭人在沿海已肆虐七座城池!\"皇帝猛地拍案,震得盏中茶水泼洒而出,\"苏卿,你打造的火龙战船何时能投入战场?\"
苏砚展开一卷泛黄的古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东海的暗礁分布与潮汐规律:\"陛下,二十艘战船已全部完工,但需半月进行实战演练。\"他的指尖划过温州海域某处海湾,\"此地呈喇叭状地形,涨潮时水流湍急,若在此设伏......\"话音未落,沈清霜大步踏入殿内,甲胄上还沾着训练时的海盐,\"末将建议在此布下'铁索连舟阵',封锁海湾出口!\"
裴云舟紧随其后,怀中琉璃瓶里装着暗绿色的浑浊液体:\"这是从被俘倭寇体内提取的迷魂散。\"他将瓶子置于烛火下,液体中隐约可见细小的虫豸蠕动,\"此药混入水源后无色无味,三刻钟内可致守军四肢麻痹。倭人还驯养了能跨海传讯的信鸽,前日截获的密信显示,他们已摸清福州城防图。\"
李漼的龙袍下摆扫过冰凉的金砖:\"如此看来,倭人蓄谋已久!\"他猛然转身,目光如炬地盯着三人,\"朕命你们三日之内拿出破敌之策,所需人力物力,一概应允!\"
当夜,三人在天机阁密室彻夜未眠。苏砚转动机关匣,青铜模型缓缓展开——二十艘火龙战船呈品字形排列,船头的喷火装置泛着冷光。\"倭船惯用'狼群战术',以五到七艘小船结成小队。\"他推动齿轮,模型船舷的暗格自动弹开,露出隐藏的万钧弩,\"我们的战船射程是其三倍,可先以火器远距离压制。\"
沈清霜却皱起眉头:\"但倭船灵活,若分散规避,我军难以形成有效打击。\"她抽出软剑,在沙盘上划出弧线,\"不如在海湾两侧山崖埋设'霹雳雷',待敌船进入射程,战船发射火箭引燃其船帆,同时引爆山雷阻断退路。\"她的剑尖重重顿在海湾出口处,\"此处最窄处仅容三船并行,正是瓮中捉鳖的绝佳之地。\"
裴云舟突然举起一个竹筒,筒内装着灰白色粉末:\"海风会影响火势,这是我研制的'固火粉',掺入火药中可使火焰逆风燃烧。\"他又取出几只小巧的青铜鸟,\"这些改良版神火飞鸦加装了防水引信,即便坠入海中也能二次引爆。\"
然而,筹谋并非一帆风顺。当苏砚派人前往山崖勘察时,发现倭寇已提前派出探子测绘地形。更棘手的是,军中出现了泄密事件——一份标注着战船弱点的图纸不翼而飞。苏砚立即启动天机阁的反制措施,在军营内布置\"听瓮\"机关,任何异常响动都会通过地下陶瓮传至中枢。
应天书院的天工坊内,百名学子日夜赶工。他们将墨家\"藉车\"的弹射原理与火器结合,研制出可调节角度的\"追风弩\";用中空竹筒装满火药,制成遇水不熄的\"水雷\";甚至改良了传统的孔明灯,使其能携带小型燃烧弹。苏砚亲自测试新型火器时,不慎被火药灼伤手臂,却笑着说:\"这点伤,比不过百姓受的苦。\"
与此同时,沈清霜在沿海渔村组建了\"渔甲卫\"。渔民们熟悉地形,驾驶着轻便渔船,伪装成普通商船在海面巡逻。他们在船头暗藏小型弩机,船底设置夹层存放兵器,一旦发现倭寇踪迹,便立刻点燃狼烟示警。老渔民陈阿公主动请缨:\"这帮倭寇烧我房子、抢我粮食,这回定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倭国的议事厅内,海盗头目藤原信长把玩着抢来的玉扳指,阴鸷的目光扫过地图:\"大唐新造的战船不过是虚张声势。\"他猛地抽出倭刀,刀刃在地图上划出一道血痕,\"明日寅时,全军出击!先取温州,再断其漕运!\"话音未落,一名探子浑身是血闯入:\"大人!大唐在海湾两侧山崖发现大量可疑机关!\"
藤原信长瞳孔骤缩,却仍强作镇定:\"不过是唬人的把戏!传令下去,提前两个时辰出发,趁他们部署未完成时发动突袭!\"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在苏砚的算计之中——故意泄露部分情报,正是为了引蛇出洞。
在大唐的水师营地,苏砚将写满战术的竹简分发给各营将领。竹简末端刻着墨家箴言:\"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沈清霜抚摸着软剑,剑身上泛起寒光;裴云舟仔细检查着最后一批解毒药剂;而无数水师将士,则在月光下擦拭着武器,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这场关乎海疆安危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