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夏,北平。中苏友谊的蜜月期如同烈日下的薄冰,在意识形态的争执与国家利益的碰撞下,迅速消融、迸裂。
克里姆宫发出的指令如同西伯利亚寒流,席卷而来:
撤回所有在华苏俄专家(涉及156项重点工程的核心技术人员);
中止正在执行和计划中的所有技术援助项目;
撕毁已签订的设备供应合同;
要求中国限期偿还抗美援朝时期军事物资贷款(本息合计)。
这份名为“同志式提醒”,实为经济绞杀的最后通牒,被重重地摔在中南海的会议桌上。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如铁,空气仿佛冻结。
依赖苏俄技术援助的重工业项目面临瘫痪,巨额外债压力陡增,新生共和国的脊梁仿佛被猝然打断。
主持会议的领导声音低沉而压抑:
“同志们,这是背信弃义!是趁火打劫!苏俄老大哥…变成了卡我们脖子的恶邻!现在,不是愤怒的时候,是找出路的时候!
雨昂同志,经济战线,尤其是外汇、技术和资源保障,压力最大!你有什么办法?”
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何雨昂。他依旧坐在靠窗的位置,深灰色的中山装一丝不苟,俊美的脸上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窗外蝉鸣聒噪,却无法穿透他周身那无形的静默深渊。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那份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镇定,奇迹般地让焦灼的会议室稍稍降温。
“苏俄的绞索,有三股:技术断供、债务逼债、资源卡断主要指石油、精密设备所需特种钢材及部分关键矿产。
破局之道,亦有三条。” 他的声音清晰平稳,如同在宣读一份早已备好的预案。
第一刃:技术断供?自力更生与暗度陈仓(代号“铸剑”)
“命令国家科委、教育部,立即组织被撤回苏俄专家指导过的核心技术人员、翻译、学徒,成立‘技术复原攻坚组’。
目标:在最短时间内,依靠已有图纸、笔记、实物样机,结合我国技术人员前期积累,吃透、消化、乃至改进被中断项目的关键技术!发动全国相关领域科研院所、高校进行大会战!此乃根本,亦是‘明修栈道’。”
“命令‘青蚨’组,启动最高级别‘铸剑’计划:”
“利用与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已建立的‘记账卢布’贸易关系和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通过‘磐石’控制的离岸贸易公司,溢价秘密采购其仿制或储备的苏联标准设备零部件、特种钢材、精密仪器(尤其机床核心部件、炼油厂关键阀门)。
运输:利用‘幽灵船队’,经地中海、印度洋,绕道东南亚回国。”
“命令‘青蚨’香港分部,利用其与英资洋行(如怡和、太古)及部分亲华犹太资本的特殊渠道,以‘民用’、‘维修’名义,向瑞士、西德、瑞典的中小型精密机械制造商采购非禁运级别的高端替代品。
资金:动用‘磐石’海外资金池。”
“对无法采购的关键核心设备,由‘青蚨’组设法获取实物样品或核心图纸(必要时动用‘血童’情报组配合),秘密运回国内,交由顶尖科研机构进行拆解、测绘、仿制。
目标:在三年内,实现156项核心工程所需关键设备的80%以上自主保障。”
第二刃:债务逼债?以粮矿为盾,反客为主(代号“金盾”)
“苏俄要求偿还的是军事贷款,其性质敏感。以此为筹码,由外交部牵头,向苏方提出:”
“提议以中国富余的、苏联急需的农产品(大米、猪肉、桐油)及战略矿产(钨砂、锑、锡)按国际市价折算,分期抵偿部分债务。此提议可公开进行,占据道义高地显示我偿债意愿,同时试探苏方软肋。”
“命令‘磐石基金’:
“利用‘磐石基准价’影响力,在关键时间点(如苏粮食收割季前后),小幅、持续地推高国际小麦、玉米价格(尤其黑海地区出口价)。增加苏俄获取替代粮源的成本,放大其因国内农业问题,赫鲁晓玉米运动失败,而产生的粮食压力。”
“通过‘磐石’掌控的全球矿产贸易网络,尤其钨、锑等苏联军工急需的战略矿产,在非公开市场制造‘稀缺性’信号,推高其现货价格。同时,对东欧国家私下施加影响,限制其向苏联低价出售同类矿产。”
“利用‘磐石基金’在瑞士、伦敦金融圈的庞大资本和影响力,向与苏俄有密切信贷关系的欧洲银行:法国兴业、意大利商业银行
‘暗示’:若苏方对华逼债过甚,引发中方经济动荡,将影响中方履行其他国际债务的能力,进而可能波及苏联在欧洲的融资信誉。此乃金融层面的‘围魏救赵’。”
第三刃:资源卡断?重构能源与资源网络(代号“血脉”)
“加速推进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此乃国家战略,非何雨昂直接负责,但需其资源配合。同时:”
“利用罗马尼亚,虽属华约但与苏有隙,急于获取外汇的心理,通过‘青蚨’组,以黄金或稀缺工业品,秘密换取其原油及石油制品。运输:经黑海、土耳其海峡(利用北约与苏矛盾)、地中海、印度洋绕行。”
“命令‘信天翁’中东站,尝试接触伊朗、伊拉克(当时尚未与美国交恶)的石油商或部族势力,建立非官方原油采购渠道。初期目标:少量、应急。
“除东欧采购外,命令‘青蚨’组日本分队利用东京股灾后部分日企急于寻找新市场的心理,通过复杂的第三国中转贸易,如经新加坡,尝试从新日铁、住友金属等公司采购高性能合金钢坯或半成品。资金:动用东京收割的部分沉淀资金。”
“强化与加纳(铝土矿)、几内亚(铁矿)、赞比亚(铜矿)等非洲‘战略伙伴国’的易货贸易。增加粮食、轻工业品供应,换取其稳定的矿产输出。利用‘幽灵船队’保障运输。”
何雨昂的布局,如同精密而冷酷的战争机器,再次轰然启动!
自力更生的号角在科研院所和工厂车间吹响,“青蚨”的触角在东西方灰色地带疯狂延伸,“磐石基金”的金融巨手在国际市场悄然施压。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苏共中央国际部部长安德罗波拿着中方提出的“以物抵债”方案,嘴角挂着轻蔑的冷笑。他对前来汇报的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说:
“中国人?他们懂什么现代经济和工业?没有我们的专家,他们的工厂就是一堆废铁!想用一点大米和矿石来抵债?
天真!告诉他们,必须用黄金或自由外汇结算!一分都不能少!至于他们的困难…” 安德罗波夫耸耸肩,“那是他们脱离社会主义大家庭正确路线的惩罚!让他们在饥饿和混乱中清醒清醒!”
契尔沃年科欲言又止,他隐约感觉到北京那边传递来的信息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冰冷的、有恃无恐的平静。但他无法反驳安德罗波夫的傲慢。
苏方的强硬回复很快传回北京。与此同时,“青蚨”组和“磐石基金”的行动开始显现效果:
东欧国家(尤其波兰、匈牙利)私下对中方表示“理解困难”,并悄然增加了对华设备零部件的供应,价格虽有上浮,但远低于苏联渠道。
部分被撤回的苏联专家,甚至通过东欧渠道,“个人名义”接受了中方的高薪返聘。
国际小麦、玉米价格在“磐石”的微妙调控下稳步攀升。苏联驻外商务机构反馈,从加拿大、澳大利亚采购粮食的成本显着增加,国内本就因玉米运动失败而紧张的粮食供应雪上加霜,地方抱怨开始涌向莫斯科。
瑞士银行界传来风声:几家与苏联关系密切的欧洲银行,开始对苏方施压,暗示其“对华过度逼债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金融风险,影响苏方在欧洲市场的评级”。
更致命的是,“信天翁”截获情报:苏联国防工业部门因钨、锑等关键战略矿产进口价格飙升且供应不稳,多个军工项目被迫延期,报告直接送到了赫鲁晓夫的案头!
赫鲁晓夫的日子并不好过。国内农业烂摊子焦头烂额,国际上面临着与美国的激烈对抗,军工生产又因原材料问题拖后腿。中方“以物抵债”的方案,此刻在他眼中,不再是“天真”,而是蕴含着某种冰冷的算计。
就在此时,一份来自“特殊渠道”的“非正式”提案,悄然摆在了苏联外贸部的案头:
中方愿意提供2万吨优质大米苏联远东地区急需和1万吨钨精矿国防工业急需,按当前国际市价计算,可覆盖相当一部分债务。
条件:苏方需延长剩余债务的偿还期限(从5年延至10年),并默许东欧国家继续履行部分未完成的民用设备合同
附加“赠品”:中方可向苏方低价转让部分“自力更生”过程中掌握的、苏联专家未曾完全传授的炼油技术诀窍。
这份提案,如同一记精准的勾拳,打在了赫鲁晓夫的软肋上!粮食、军工原料、技术甜头,每一样都是苏联急需的。
而延长期限和默许东欧交易,看似让步,实则给了中方宝贵的喘息之机,也避免了苏方与东欧小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是继续强硬逼债,承受粮价、矿产成本飙升的压力,看着军工生产受阻,并冒着在欧洲金融市场信誉受损的风险?
还是接受这份“礼物”,缓解燃眉之急,换取一些实际利益,暂时稳住局面?
赫鲁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他愤怒地咆哮,痛斥何雨昂的“狡诈”和“经济讹诈”,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份提案戳中了他的要害。
克里姆林宫内关于对华政策的争吵再次升级,强硬派与务实派争执不下。
北平,中财委办公室。何雨昂看着窗外飘落的秋叶,神情淡漠。“信天翁”关于克里姆林宫争吵的情报,如同微风拂过深潭,未能激起一丝涟漪。
他深知,苏方的绞索已被撑开一道裂缝。技术断供?自力更生的引擎已经点燃,东欧的暗流在补充。
“青蚨”采购的设备零部件正源源不断抵达港口。债务逼债?粮食和矿产的反制已经让苏方尝到了苦头,那份“提案”更是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资源卡断?大庆的钻机正在轰鸣,罗马尼亚的石油已在路上,非洲的矿产船队正劈波斩浪。
他并未期望苏联会立刻屈服。但这场由他主导的“粮矿反杀”,已经成功地将经济压力反导回苏联自身,迫使其内部矛盾激化,极大地缓解了中方的燃眉之急,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
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尤其是东欧和第三世界清晰地展示了:即使面对苏联老大哥的背弃和经济绞杀,新中国也有能力、有手段、有深不可测的底牌来破局求生,甚至反戈一击!
赤色的裂痕已然无法弥合。而在这裂痕之中,何雨昂,这位掌控着“磐石粮权”与全球资源网络的“深渊”,已然夺回了战略主动权。
他不再是苏共经济霸权的被动承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有能力与其在残酷的经济战场上掰手腕、甚至迫使对方陷入困境的可怕对手。
他的名字,连同他那深不可测的金融与资源操控力,成为了莫斯科挥之不去的梦魇,也成为了新生共和国在至暗时刻最坚固的脊梁。下一场风暴,无论是来自北方还是西方,深渊都已做好了吞噬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