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外的校场笼罩在晨雾之中,玄甲军将士们整齐列队,金属甲胄在熹微的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芒。陈玄策握着兵符,目光扫过麾下精锐,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三日前在太极殿领命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唐太宗将玉符拓片郑重交给他时,冕旒下的眼神中既有信任,也藏着深切的忧虑。
\"此次西行,凶险远超西征天竺。\"陈玄策的声音穿透薄雾,在校场上空回荡,\"月氏故地迷雾重重,更有吐蕃、西突厥势力环伺。但玉符之谜关乎大唐安危,我们只能进,不能退!\"话音刚落,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震云霄,惊起远处林梢的寒鸦。
校场一侧,十几辆马车正在紧张地装载物资。除了常规的粮草兵器,车上还堆满了特殊装备:由工部特制的罗盘,据说能在迷雾中辨别方位;秘阁提供的星象仪,可实时观测北斗七星的运行轨迹;还有玄奘法师亲自送来的《西域奇境录》,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
\"陈将军,学士们都已到齐。\"副将蒋师仁策马而来,身后跟着数位身着宽袍的文人。为首的老者是秘阁的星象博士李淳风的弟子,怀中抱着一卷崭新绘制的西域舆图;另有精通月氏文的译官、擅长机关术的能工巧匠,皆是朝廷从各地抽调的精英。
出发前,陈玄策特意来到大慈恩寺。玄奘法师身披绛红袈裟,在山门前等候已久。\"此去月氏故地,切记'观星而行,循纹而进'。\"法师将一串开过光的佛珠递给陈玄策,\"月氏人信奉星辰之力,玉符碎片与星图的关联,或许就是破解迷雾的关键。\"
晨光穿透云层时,队伍终于启程。长安城的百姓们站在朱雀大街两侧,目送这支神秘的队伍远去。有人窃窃私语,说他们是去寻找失落的宝藏;也有人忧心忡忡,担心他们会陷入西域的纷争。而陈玄策骑在马上,望着西方的地平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揭开玉符的真相。
队伍取道陇右,沿着吐谷浑境内的隐秘商道西行。深秋的戈壁滩寒风刺骨,飞沙走石不时袭来。但将士们训练有素,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巧妙地避开了沿途的流沙陷阱。每到夜晚,星象博士便会架起星象仪,仔细观测北斗七星的位置,确保行进方向准确无误。
行至青海湖畔,队伍遭遇了第一场危机。探马急报,前方发现吐蕃骑兵的踪迹。陈玄策当机立断,下令全军隐蔽。他亲自带着几名精锐,悄悄靠近侦察。月光下,吐蕃军营的篝火连成一片,狼头军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
\"他们似乎在等待什么。\"陈玄策观察着吐蕃军营的布局,突然注意到营地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祭坛,上面供奉着与波斯使团带来的残片相似的器物,\"难道吐蕃也知晓玉符的秘密?\"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悠扬的号角声。陈玄策心头一紧,这是约定的警报信号——后方也出现了异常情况。他迅速返回营地,得知西突厥的小股骑兵正在尾随,意图不明。
\"看来我们的行踪早已暴露。\"陈玄策握紧腰间的金错刀,\"但现在离月氏故地还有三日路程,无论如何都要赶在星象变化前到达。\"他当机立断,兵分两路:蒋师仁率领部分将士佯装撤退,引开吐蕃和西突厥的追兵;自己则带着主力,抄近道穿越一片险峻的山谷。
山谷中怪石嶙峋,道路崎岖难行。更糟糕的是,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滂沱大雨。雨水混着泥沙从山上倾泻而下,形成小规模的泥石流。陈玄策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清理道路,搀扶着学士们前行。
\"将军,星象仪显示,北斗七星的位置开始变化了!\"星象博士焦急地喊道,\"如果不能在子时前赶到月氏故地,下次星象变化又要等上十年!\"
陈玄策望着雨幕中的天空,眼神坚定:\"加快速度!就算是爬,我们也要按时赶到!\"他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疲惫不堪的将士们重新燃起斗志。
雨越下越大,队伍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终于,在夜色最深沉的时刻,前方出现了一片朦胧的雾气。陈玄策取出玉符碎片,碎片在雨中竟泛起微弱的光芒,与雾气中的某种力量产生了共鸣。
\"就是这里了!\"他深吸一口气,带领队伍踏入迷雾之中。雾气冰冷潮湿,仿佛有生命般缠绕在身上。但将士们毫不畏惧,他们知道,玉符的秘密,就在这片迷雾深处等待着被揭开。而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