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诗
谢朓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来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
……
赏析:
谢朓的《咏竹诗》是一首独具匠心的咏物诗,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竹的形态与神韵,借竹抒发对生命离合的感慨。
一、开篇点题,凸显竹之独特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开篇直入主题,点明窗前那丛竹子。“青翠”生动展现竹子生机勃勃的色泽,“独言奇”则强调其独特魅力,引发读者好奇,奠定诗人对竹的喜爱与赞叹基调,为全诗营造清新自然氛围。
二、颔联描绘竹之生机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此句细腻刻画竹子繁茂姿态。“南条交北叶”描绘竹枝竹叶纵横交错,相互交织成一片翠绿,展现竹的繁茂与旺盛生命力。“新笋杂故枝”,新笋与旧枝并立,新老更替,暗示生命延续与传承,让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传达出一种生命的动态美。
三、颈联借景衬竹之灵动
“月光疏已密,风来起复垂”,从光影与动态角度进一步描绘竹。月光下,竹影随竹叶晃动,疏密变幻,仿佛一幅灵动水墨画。风吹来时,竹子随风摇曳,风停又静静垂落,尽显其轻柔与灵动。这两句诗将竹置于月光与微风的自然环境中,以光影变化和动态描写,赋予竹以生命的韵律,使其形象更加鲜活。
四、尾联托物言志,升华情感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箨”指笋壳,它从竹子上脱落,随风而去,与竹根永远分离。诗人在此笔锋一转,由对竹的赞美转为对笋壳与竹根分离的遗憾,以笋壳与竹根的分离,隐喻生命中的离别,借竹抒发对生命离合的感慨,使咏竹不再局限于对竹本身的描写,而是深入到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升华诗歌主题,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
五、艺术特色
1. 细腻入微的描写:诗人从竹的色泽、枝叶形态、光影变化到风中姿态,全方位细致描绘,使竹的形象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2. 巧妙的衬托手法:借助月光、微风等自然元素衬托竹的特点,月光下竹影的疏密变化、微风中竹的摇曳垂落,让竹在动态环境中展现独特魅力。
3. 托物言志的表达:通过对竹的描写,最后落脚到对生命离合的感慨,借竹这一具体事物,表达抽象的生命哲理,使诗歌兼具形象性与思想性。
……
解析:
1.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
- 解析:诗歌开篇便点明所咏之物为窗前的一丛竹子。“窗前”表明竹子生长的位置,与诗人的生活空间紧密相连,给人一种亲近感。“青翠”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竹子鲜绿欲滴的色泽,展现出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姿态。“独言奇”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丛竹子的独特感受,“独”字强调了竹子在诗人眼中与众不同,“奇”字概括出竹子具有某种吸引诗人目光、引发诗人赞叹的特质,此句为全诗定下了对竹子的喜爱与欣赏的基调,也勾起读者对这丛竹子独特之处的好奇。
2.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 解析:此句从竹子的枝叶和笋枝的生长状态进行描绘。“南条交北叶”,“条”指竹枝,“南条”与“北叶”相互交错,呈现出竹子枝叶纵横交织、错落有致的繁茂景象,这种繁茂体现了竹子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自由舒展,不受拘束,在空间上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新笋杂故枝”,“新笋”代表着新生的力量,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成长;“故枝”则是历经岁月的旧竹枝,见证着竹子的发展历程。新笋与故枝相互夹杂,形成鲜明对比又和谐共生,寓意着生命的新陈代谢和传承,生动展现了竹子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让读者感受到生命延续的奇妙与美好。
3. 月光疏已密,风来起复垂
- 解析:这两句从光影和动态两个角度对竹子进行刻画,展现了竹子在不同情境下的独特姿态。“月光疏已密”,当月光洒在竹子上,随着竹子枝叶的轻微晃动,竹影在地面上的投影会产生疏密变化。“疏”与“密”的转换,不仅描绘出一幅富有动感的光影画面,更暗示了竹子的灵动与活泼,仿佛竹子在与月光嬉戏,使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意。“风来起复垂”,当微风吹过,竹子随风摇曳,枝叶翩翩起舞,呈现出一种轻盈、灵动的美感。“起”字描绘出竹子在风中向上扬起的姿态,充满活力;“复垂”则表现了风停后竹子缓缓恢复下垂的静态,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了竹子在风中的韵律和节奏感,赋予竹子以人的情感和生命力,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随风舞动的翠竹,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竹子的独特魅力。
4. 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
- 解析:这两句通过描写与竹子相关的外物,从侧面烘托竹子的特点。“青扈”即青雀,“青扈飞不碍”描绘出青雀在竹林间自由飞翔,毫无阻碍的场景,这表明竹子的枝叶分布较为疏朗,并未对鸟儿的飞行造成妨碍,从侧面体现了竹子形态的自然和谐,它为鸟儿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黄口”指雏鸟,“黄口得相窥”,雏鸟们在竹丛中能够相互窥视,这暗示了竹子枝叶既不过于茂密,使雏鸟可以相互看见,又不过于稀疏,能为雏鸟提供一定的遮蔽和安全感,进一步展现了竹子与周围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出竹子作为生态环境一部分的重要性,也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和生机感。
5.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
- 解析:“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为全诗情感的转折点。“但恨”二字,笔锋一转,由前文对竹子的赞美与欣赏,转入一种略带哀伤的情绪。“箨”指笋壳,笋壳在竹子生长过程中会逐渐脱落,“从风箨”描绘了笋壳随着风飘落的情景。笋壳原本与竹根、竹株紧密相连,是竹子生长的一部分,但如今却随风而去,与根株永远分离。这里诗人以笋壳与根株的分离,象征生命中的离别,将对竹子生长现象的观察与对生命离合的感慨相结合,借物抒情,以小见大,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在感受到竹子美好形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分离的遗憾与无奈,引发读者对生命、对离别的思考。
……
句译:
1.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
窗前生长着一丛竹子,那鲜绿的色泽,唯独它让我觉得奇妙非凡。
2.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南边的竹枝与北边的竹叶相互交织,新生的竹笋夹杂在旧有的竹枝之间。
3. 月光疏已密,风来起复垂:
月光下,竹影由稀疏变得繁密,微风吹来,竹子随风扬起又缓缓垂落。
4. 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
青雀在竹林间飞翔不受阻碍,雏鸟们在竹丛中能够互相窥视。
5.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
只是遗憾那笋壳随着风飘落,从此与竹根竹株长久分离。
……
全译:
窗前有一丛竹子,那葱郁的翠色,实在特别、惹人喜爱。
南边的竹枝与北边的竹叶相互交错,新长出的竹笋与旧有的竹枝共生并存。
月光洒下,竹影先是稀疏,随着枝叶晃动又变得繁密;微风吹拂,竹子随风摇曳,风停后又静静垂落。
青雀在竹林间自由飞翔毫无阻碍,雏鸟们在竹丛中可以彼此窥视。
只是惋惜那笋壳随风飘落,从此与竹的根株长久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