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王宫侠曲二首?其二
张华
雄儿任气侠,声盖少年场。
借友行报怨,杀人都市旁。
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腰间叉素戟,手持白头镶。
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
奋击当手决,交尸自纵横。
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
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
身没心不征,勇气加四方。
……
赏析:
张华的《博陵王宫侠曲二首·其二》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充满侠义气概却又行事不羁的少年侠客形象,通过对其行为、武艺、价值观的描述,展现出独特的江湖侠义文化与少年意气,同时也引发对侠义与规则的思考。
一、主题思想
1. 歌颂侠义与勇敢:诗歌着重刻画了一位任气行侠的雄儿形象,他为友报仇,不惧生死,以非凡的勇气和高超的武艺在都市旁杀人。“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表明其为了义气,宁愿战死成为鬼中英雄,也不愿因畏惧而进入牢狱,体现出对侠义精神与勇敢品质的歌颂。诗人借此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束缚,为正义(或自认为的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境界。
2. 展现少年意气与江湖豪情: “雄儿任气侠,声盖少年场”描绘出雄儿在少年群体中凭借侠义声名远扬,尽显少年意气风发。整首诗通过描述他的行侠仗义行为,如借友报仇、激烈拼杀等,展现出浓厚的江湖豪情,表达对少年侠客那种无所畏惧、洒脱奔放生活态度的赞赏。
3. 引发对侠义与规则的思考:尽管诗歌对雄儿的侠义行为和勇敢精神予以歌颂,但他“杀人都市旁”的举动显然违反了法律秩序。这引发了读者对于侠义与规则关系的思考,在追求侠义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忽视法律和社会秩序,体现出诗歌主题的复杂性与深度。
二、艺术特色
1. 鲜明的人物刻画:诗人通过对雄儿行为、语言、武器及战斗姿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侠客形象。从“借友行报怨,杀人都市旁”的行为,可看出其重义气、冲动的性格;“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等对武器的描写,以及“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对战斗姿态的描绘,展现出他的勇猛与武艺高强,使人物跃然纸上。
2. 生动的比喻与夸张:多处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增强表现力。如“利剑严秋霜”将利剑比作秋霜,形象地写出剑的锋利与寒光闪闪;“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以激电、流光比喻雄儿的腾跃和回旋,夸张地突出其身手敏捷;“交尸自纵横”则通过夸张描绘杀人现场尸体纵横,渲染战斗的惨烈,使诗歌充满张力。
3. 紧凑的节奏与激昂的风格:诗歌节奏紧凑,从雄儿为友报仇的起因,到激烈的战斗过程,再到表明自己的生死观,层层推进,一气呵成。语言简洁明快,风格激昂豪迈,如“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等语句,充满力量感,很好地传达出少年侠客的豪情壮志,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
解析:
1. 雄儿任气侠,声盖少年场。
- 解析:开篇就点明了诗中的主角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雄儿”。“任气侠”三个字,生动地展现出他行事风格——凭借着自己的意气和对侠义的理解去行动,不受常规拘束,凸显出其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声盖少年场”,“声”指名声,“盖”表示超过,说明他在众多年轻人聚集的场合中,声名远播,无人能及。这一句不仅表明他在同辈中的威望极高,更暗示出他的侠义之举得到了少年们的推崇,为后文描述他的侠义行为埋下伏笔。
2. 借友行报怨,杀人都市旁。
- 解析:此句直接阐述了雄儿的侠义行为。“借友”表明他是因为朋友的缘故,“行报怨”即替朋友报仇雪恨。在古代,朋友之间的情义被看得很重,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侠义的重要体现。然而,他选择“杀人都市旁”,在热闹的都市旁边动手杀人,这种行为一方面彰显了他重义气的品质,为了朋友不顾后果;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行事的鲁莽与冲动,全然不顾在都市这种人口密集、法律约束较强的地方公然杀人所带来的后果,体现出一种江湖草莽式的侠义。
3. 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 解析:这一句细致地描写了雄儿手中的武器。“吴刀”在古代以锋利着称,“鸣手中”描绘出刀在他手中挥舞时发出声响,仿佛刀也因即将展开的杀戮而兴奋,表现出雄儿使用武器的熟练和果敢,也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战斗氛围。“利剑严秋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手中的利剑比作深秋的寒霜,形象地突出了剑的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如同秋霜般凛冽,暗示着雄儿在战斗时的冷酷无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他的强大气势。
4. 腰间叉素戟,手持白头镶。
- 解析:继续刻画雄儿的武装状态。“腰间叉素戟”,“素戟”可能指戟身装饰较为朴素,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兵器的威严,腰间插着戟,显示出他装备齐全,随时准备战斗。“手持白头镶”,“白头镶”可能是一种带有白色装饰或标识的武器,具体模样虽不明确,但通过这样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他手中武器的独特与不凡,使得雄儿全副武装、威风凛凛的形象更加立体,让读者能够想象出他在战斗前的那种英姿飒爽的模样。
5. 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
- 解析:这两句运用精妙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雄儿在战斗中的敏捷身姿。“腾超如激电”,将雄儿的跳跃动作比作激闪而过的闪电,“激电”速度极快,瞬间即逝,突出他在战斗中跳跃起来时动作的迅猛,如同闪电般让人来不及反应。“回旋如流光”,“流光”指快速流动的光芒,形容他转身回旋的动作像流动的光芒一样迅速、流畅,毫无滞碍。这两个比喻不仅展现了雄儿高超的武艺,还让整个战斗场景更加生动形象,仿佛读者能亲眼目睹他在战场上灵活穿梭、与敌人搏斗的画面。
6. 奋击当手决,交尸自纵横。
- 解析:“奋击当手决”描述雄儿在战斗中奋力出击,一旦出手就坚决果断,毫不迟疑。“当手决”体现出他在战斗时的果敢,看准时机,毫不犹豫地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展现出他的勇猛和对战斗的专注。“交尸自纵横”则描绘了战斗结束后的惨烈场景,尸体纵横交错地躺了一地。通过这样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战斗的激烈程度,也进一步强调了雄儿在战斗中的勇猛无畏,他在这场厮杀中毫不留情,以强大的战斗力战胜了众多对手。
7. 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
- 解析:此句深刻地表达了雄儿的生死观和价值观。“宁为”表示一种坚定的选择,“殇鬼雄”意思是宁愿成为战死沙场的鬼中英雄。在雄儿的观念里,为了践行自己所认同的侠义,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成为战死的鬼魂,也要做其中的英雄,体现出他对侠义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无畏。“义不入圜墙”,“圜墙”指代牢狱,他认为为了义气,绝不应该因为畏惧后果而选择逃避,进入牢狱苟且偷生。这一句将雄儿重义轻生的形象推向高潮,展现出他为了心中的侠义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侠义的坚守高于对法律和常规社会秩序的遵循。
8. 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
- 解析:“生从命子游”,这里“命子”可能指代命运或者志同道合的朋友,意思是在活着的时候,就追随命运的安排或者与志同道合的人一同游历江湖,行侠仗义。这体现出雄儿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他顺应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对生活和侠义的理解去生活。“死闻侠骨香”,即使死去,他的侠骨也会散发着香气,被后人传颂。这表达了雄儿对自己侠义行为的自信,相信自己的侠义之举会被认可和铭记,即使生命消逝,他的侠义精神也会流芳百世,体现出他对侠义价值的高度认同和追求。
9. 身没心不征,勇气加四方。
- 解析:“身没心不征”,“身没”指身体死亡,“心不征”表示内心的信念不会改变,即使生命终结,他心中对侠义的追求和坚持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再次强调了雄儿对侠义信念的坚定不移。“勇气加四方”,他的勇气会影响到四面八方的人,意味着他的勇敢和侠义行为能够激励他人,使这种侠义精神得以传播和延续。这一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表明雄儿的侠义行为和精神具有超越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影响力。
……
句译:
1. 雄儿任气侠,声盖少年场。
- 翻译:这位豪迈的男儿凭借意气行侠仗义,声名在少年之中无人能及。
2. 借友行报怨,杀人都市旁。
- 翻译:他为了朋友去报仇雪恨,在都市的旁边与人厮杀。
3. 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 翻译:吴地的宝刀在他手中挥舞作响,锋利的宝剑寒光如深秋的寒霜。
4. 腰间叉素戟,手持白头镶。
- 翻译:腰间插着朴素的戟,手中握着带有白色装饰的武器。
5. 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
- 翻译:他腾跃起来如同迅疾的闪电,转身回旋好似流动的光芒。
6. 奋击当手决,交尸自纵横。
- 翻译:奋力攻击时毫不犹豫,交手后敌人的尸体纵横交错。
7. 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
- 翻译:宁愿成为战死的鬼中英雄,为了义气也绝不进入牢狱。
8. 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
- 翻译:活着的时候随命运或友人闯荡,死后也会因侠义之名留芳。
9. 身没心不征,勇气加四方。
- 翻译:即使身死,内心的信念也不会改变,他的勇气能传扬到四面八方。
……
全译:
有这样一位豪迈的男儿,他行事凭借着自己的意气,秉持着侠义之心,在一众少年当中,声名远扬,无人能出其右。
为了帮朋友报仇雪恨,他毅然在热闹的都市旁与人展开厮杀。
此刻,他手中挥舞着吴地出产的宝刀,刀身呼啸作响,而那锋利的宝剑,寒光闪烁,恰似深秋冰冷的寒霜。
他腰间稳稳地插着朴素的戟,手上紧紧握着带有白色装饰的武器,全副武装,气势非凡。
战斗中,他身姿矫健,腾跃而起时如同迅猛的闪电,瞬间即逝;转身回旋之际,又好似流动的光芒,迅速而流畅。
每当奋力出击,他都毫不犹豫,果敢决绝。一番激斗过后,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
他内心有着坚定的信念:宁愿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成为那令人敬仰的鬼中英雄,也绝不愿意为了苟且偷生,因畏惧后果而进入牢狱,违背自己心中的义气。
他觉得,活着的时候,就该顺应命运的安排,或是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一同闯荡江湖,行侠仗义;即便死去,自己的侠骨也会散发芬芳,为后人所传颂。
哪怕生命消逝,他内心对侠义的追求和坚守也永远不会改变。而且,他的这份勇气,将会传扬到四面八方,激励着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