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风卷着尘土,裹挟着河水的腥气,粗暴地拍打着清河村临时搭建的工棚。粗麻布被吹得猎猎作响,仿佛下一秒就要被撕裂。棚内,几盏昏黄的油灯顽强地燃烧着,光影在沈微紧绷的脸上跳跃不定。她伏在一张用厚实木板临时拼凑的“绘图桌”上,全神贯注,手中的炭笔在粗糙的草纸上游走,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蚕食桑叶,又如同在与时间赛跑。
距离她强行动员全村自救,已经过去了两天两夜。
两天两夜,不眠不休。清河村的河堤上,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喧嚣的战场。数百名村民,在沈微近乎苛刻的组织调度和王大山、李铁柱等人的带领下,如同不知疲倦的工蚁,疯狂地与时间、与不断抬高的浑浊河水角力。
得益于星图优化后的“土法水泥”配方(主要成分是本地石灰岩烧制的生石灰、黏土和少量磨碎的铁矿石渣,被沈微称为“固土胶”)在关键堤段的大规模应用,以及村民们用草袋装土、石块垒砌的笨拙却有效的加固方式,几处最危险的薄弱点暂时被稳住了。空气中弥漫着生石灰的刺鼻气味、汗水的咸腥和泥土的湿重。
然而,沈微的心,却一点也没有放松。
星图冰冷的提示音每隔几个时辰就在她脑中响起:【警告:上游流域降水持续增强,汇流量增加中。预计峰值洪峰抵达时间:48-60时辰。当前堤坝加固进度:42.7%,抗洪能力评估:中低风险(黄色预警)。】
**黄色预警!**
这意味着,即使村民们拼尽全力,按照目前的加固方案,也只能勉强抵挡住“普通”的洪水冲击。一旦上游持续暴雨,汇集成远超预期的洪峰,或者出现长时间浸泡导致的管涌、滑坡,这临时加固的堤坝,依旧有溃决的风险!
单纯的“堵”,在自然伟力面前,显得如此单薄。沈微的现代水利知识告诉她,必须“疏”!必须为洪水找到一条额外的、可控的宣泄通道,分担主河道的压力,才能真正提高整个村子的安全系数。
这个念头,在她第一次扫描清河地形时,就在脑海中盘旋。只是当时时间紧迫、人力匮乏,根本无暇他顾。如今,随着堤防加固工作走上正轨(虽然依旧紧张),而洪峰威胁的阴影却越来越重,开辟泄洪通道的想法,变得无比迫切。
“星图!”沈微在心中低喝,声音因疲惫而有些沙哑,但眼神却锐利如刀,“调出清河村及周边详细地形图,最高精度!标注所有洼地、废弃沟渠、低缓坡地!”
【指令确认。地形图加载中……】
瞬间,一幅清晰无比的三维立体地形图在她脑海中展开。清河村的地貌细节纤毫毕现:蜿蜒的主河道、两岸高低错落的田地、散落的房舍、远处的丘陵……星图强大的扫描分析能力,甚至标注出了土壤质地、地下水位浅层分布,以及几条早已被岁月和荒草掩埋、几乎无人记得的废弃古沟渠遗迹。
沈微的目光如同探照灯,在脑海中的地图上飞速扫视。她的战略规划能力在此刻发挥到了极致,结合着星图知识库中浩如烟海的水利工程学原理——从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到荷兰的圩田系统,从基础的沟渠设计到土方力学计算——无数公式、案例、模型在她脑中碰撞、筛选、重组。
她的目标很明确:找到一条路径最短、工程量相对较小、能有效分流一部分洪水,并将其引导至危害最小区域(最好是天然洼地或荒地)的泄洪通道!
“这里!”沈微的目光猛地锁定在村西北角一片相对低洼的荒滩地。这块地因为盐碱化严重,一直无人耕种,荒草丛生。更重要的是,它距离主河道不远,中间只隔着一片低矮的坡地和一条几乎被填平的旧沟渠痕迹!
“利用这条旧沟渠的走向!”沈微的炭笔在草纸上重重一点,开始勾勒,“从主河道这里开一个分水口,宽度不需要太大,但要足够深,确保初期分流量可控……然后沿着旧沟渠的遗迹拓宽、加深……绕过这片小土坡……最后将洪水引入西北荒滩!”
思路清晰了,但具体的设计参数、坡度、断面尺寸、分流比例……这些都需要精确的计算。这不是靠感觉就能完成的!她必须确保这条泄洪沟既能有效分洪,又不会因为设计不当而提前决口,或者因为流速过快冲刷两岸,造成新的灾害。
“星图,启动‘古代工程适配推演’模式!”沈微下达指令。这是她影响力达到Lv3后解锁的新功能,系统能根据宿主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本地条件(人力、材料、工具水平),自动进行工程可行性模拟和参数优化,给出最适合当前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实施方案。
【“古代工程适配推演”模式启动。输入设计路径……扫描本地材料及人力参数……推演中……】
沈微感到一股庞大的数据流涌入脑海,与她的专业知识激烈交融。无数条虚拟的洪水水流沿着她设计的泄洪沟路径奔腾、冲撞、回旋。系统模拟着不同流量、不同沟渠断面、不同边坡角度下的水流状态、冲刷力度、土方稳定性……
推演过程在沈微的感知中仿佛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现实中却只过去了短短几十息。她的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太阳穴微微跳动,这是精神力高速运转的负荷。
【推演完成。】
【方案可行性:高。】
【优化建议:】
1. **分水口位置:** 移至下游15米处,避开主河道弯道环流冲刷区。开口宽度:2.5米,深:1.8米。底部需铺设一层碎石防冲。
2. **主沟渠:** 沿旧迹拓宽至底宽3米,开口宽5米,深2.2米。纵向坡度:千分之三(每千米下降3米)。两侧边坡:1:1.5(每下降1米,水平向外延伸1.5米)。关键转弯处需用块石护坡。
3. **末端消能区:** 在荒滩入口处设置宽浅的“簸箕”形扩散区,底部铺设厚层柴排(树枝捆扎)或大块卵石,消耗水流能量,防止冲刷扩大。
4. **工程量估算(按优化后方案):** 土方开挖约600立方,需块石\/碎石约50立方,柴排若干。
5. **所需核心劳力:** 至少80人\/日,需连续高强度作业5-7日。
6. **预期分洪效果:** 可有效分流主河道峰值流量的15%-20%,显着降低主堤压力至“中低风险”下限。
成了!
看着脑海中清晰的优化方案和具体参数,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强烈的使命感瞬间冲垮了沈微连日来的疲惫!
这不是纸上谈兵!这是她凭借来自现代的知识和超越时代的“星图”辅助,结合清河村具体的地理条件,亲手设计出的、能够切实拯救成百上千条性命的水利工程图!是将课本上的公式、案例中的经验,真正转化为守护一方水土的“利器”!
“学以致用”这四个字,从未像此刻这般沉重而滚烫地烙印在她的灵魂深处。她不再是那个在会议室里运筹帷幄的战略总监,她是清河村的一员,是掌握着知识火种,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工程师”沈微!这份用知识守护生命的责任感和价值感,让她心潮澎湃,几乎热泪盈眶。
她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涌的情绪,炭笔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在草纸上飞速舞动。她不再犹豫,将脑海中最优化的方案,结合这个时代工匠能理解的表达方式,细致地绘制出来。
线条刚劲而清晰:
* 主河道与泄洪沟分水口的精确位置,用醒目的朱砂圈出。
* 泄洪沟的走向、宽度、深度、坡度,标注得一丝不苟。
* 需要重点加固的弯道护坡、分水口碎石垫层、末端消能区,都用不同的符号和简短的文字详细说明。
* 工程量、所需材料种类和数量,列在图纸一侧。
* 甚至,她还用简单的箭头示意了洪水流向和预期的分洪效果。
一张凝聚了现代水利智慧、经过系统精密推演、又充分考虑了古代施工条件的《清河村西北泄洪沟渠简易施工图》,在狂风呼啸的工棚里,在昏黄的油灯下,渐渐成型。
“姑娘!王大哥他们回来了,说主堤第三段的水泥层已经初步凝固了,问下一步……”青禾急匆匆地掀开布帘进来,话说到一半,看到伏案疾书的沈微和她笔下那复杂而陌生的图纸,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下去。她从未见过沈微如此专注、如此…仿佛整个人的精气神都灌注在笔尖的模样。那图纸上的线条和符号,在她眼中如同天书,却莫名地散发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
沈微没有抬头,只是将最后一条标注写完,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拿起图纸,吹了吹未干的炭痕,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光彩。
“青禾,叫王大山、李铁柱,还有村里最有经验的老石匠赵伯,立刻过来!”沈微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更有一种即将推广自己心血之作的昂扬,“告诉他们,我们有新活了!一条能救命的‘路’!”
很快,王大山、李铁柱和一位须发皆白、背有些佝偻但眼神依旧矍铄的老石匠赵伯,带着满身的泥浆和汗水,匆匆赶到了工棚。
“沈东家,您找我?”王大山抹了把脸上的汗,看着沈微手中那张大纸,有些疑惑。
沈微没有多言,直接将图纸铺在木板上,用几块小石头压住边角。昏黄的灯光下,那清晰的线条和繁复的标注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是……”老石匠赵伯眯起昏花的老眼,凑近了看。他干了一辈子石匠活,也帮人修过水渠塘坝,但从未见过如此“工整”、标注如此详尽的图纸。
“这是救清河村第二条命的‘路’!”沈微指着图纸,语气铿锵有力,带着一种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的澎湃激情,“我们加固主堤,是在‘堵’。但洪水太大时,光靠堵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给它开一条‘路’,让它有地方可去,不能全压在咱们的堤坝上!”
她开始详细讲解,语速快而清晰,尽量用最朴实的话语解释专业原理:
“大家看这里,主河道拐弯的地方,水冲得最狠。我们在这里,开一个口子(她指着分水口位置),不需要太大,但要够深,底下垫上碎石,防止被冲垮。然后,沿着这条荒废的老沟(她手指划过图纸上的主沟渠线),把它挖宽、挖深!让它能把一部分洪水引走!”
“水流急了会淘空两边,所以在几个拐弯的地方(她点出护坡点),要用大石头砌起来,稳住!”
“最后,洪水冲到这片荒滩地(她指向末端消能区),这里地方大,也没人住。但我们不能让它乱冲,在这里铺上厚厚的树枝捆或者大鹅卵石,把水的‘冲劲儿’卸掉,让它慢慢散开,渗下去,这样就不会冲毁别的地方了!”
沈微的讲解深入浅出,结合图纸,将一条泄洪沟从原理到施工要点,剖析得明明白白。她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是将现代科学知识完美应用于解决实际难题的自信与自豪。这份“学以致用”的使命感,赋予了她强大的感染力。
王大山和李铁柱听得似懂非懂,但“分流洪水”、“减轻主堤压力”、“救第二条命”这几个关键点,他们牢牢抓住了!看向图纸的眼神,充满了惊奇和一种对未知力量的敬畏。
老石匠赵伯则越听眼睛越亮!他粗糙的手指颤抖着,轻轻抚过图纸上标注的护坡位置和消能区设计,浑浊的老眼中竟泛起了泪花。
“妙…妙啊!”赵伯的声音有些哽咽,“老婆子…老婆子活了快七十年,修渠打坝也干过不少,都是靠老辈传下来的土法子,修修补补…从来没想过,这水…还能这样‘引’!还能这样‘卸力’!沈东家…您…您这图,神了!这法子,高明!这才是真正治水的法子啊!” 他激动得语无伦次,看向沈微的眼神,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折服。这份图纸,颠覆了他一辈子的经验认知,却让他看到了真正解决问题的希望!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匠人的肯定,胜过千言万语。王大山和李铁柱再无怀疑,只剩下满腔的激动和干劲。
“沈东家!您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李铁柱拍着胸脯吼道。
“对!您指哪,我们打哪!”王大山也用力点头。
“老朽虽然力气不济了,但这看石头、砌护坡的活儿,还能指点指点后生!”赵伯也颤巍巍地表态。
看着眼前三人被图纸和她的讲解点燃的斗志,沈微心中那股使命感更加汹涌澎湃。她的知识,不再束之高阁,它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即将到来的灾难面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拯救生命的力量!
“好!”沈微精神大振,连日鏖战的疲惫仿佛被驱散了大半,“时间紧迫!王大哥,你立刻从主堤那边抽调八十个最精壮的汉子!李大哥,你负责带人准备工具,铁锹、镐头、撬棍有多少拿多少!赵伯,麻烦您老带几个机灵的后生,去西山那边寻找适合做护坡的块石,还有消能区需要的大鹅卵石,河滩上应该也有,组织人去捡!树枝捆的事情,交给赵婶子她们妇女队!”
“分水口和沟渠的挖掘,由我亲自指挥!图纸就在这里,每一步挖多深、多宽、坡度如何,我会现场盯着!”沈微斩钉截铁,“青禾!立刻去库房,把最后储备的那批‘固土胶’(水泥)全部调出来,优先保障分水口碎石垫层和关键护坡点的粘合!另外,让负责伙食的再加量!肉不够就去买,钱从我这里支!干活的人,绝不能饿着肚子!”
一条条指令清晰下达,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令人信服的力量。工棚内,紧张的气氛被一种昂扬的斗志所取代。泄洪沟渠图,不再只是一张纸,它成为了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战旗!
王大山等人领命而去,脚步声在风声里显得格外坚实。沈微再次看向桌上的图纸,手指轻轻拂过那些代表生路的线条。使命感如同燃烧的火焰,驱散着阴霾,也灼烧着她的神经。她知道,开凿这条泄洪沟,意味着在主堤之外开辟第二战场,将本就捉襟见肘的人力物力再次分割。这是一场豪赌,赌她的知识能精准地转化为力量,赌村民们能在这条新的战线上再次创造奇迹!
她小心翼翼地将图纸卷起,握在手中,仿佛握着清河村未来的命脉。然后,她深吸一口带着土腥和汗味的空气,掀开工棚的布帘,大步走入呼啸的狂风和昏暗的天光之中。
村西北的荒滩方向,已然传来第一声镐头破土的沉闷声响。新的战斗,已然打响。沈微迎着风,走向那片即将被汗水与智慧重新开垦的土地,背影挺直,脚步坚定。手中的图纸,是她最锋利的武器,也是她“学以致用”、守护脚下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最深沉的誓言。
然而,就在她踏出工棚的刹那,脑海中,星图冰冷的声音突兀响起:
【警告:宿主精神力持续高强度消耗。】
【警告:大规模物质转换(土法水泥)及地形扫描分析造成能量储备急剧下降。】
【当前能量储备:17.3%(临界阈值)。】
【建议:立即补充高纯度能量(如长时间日照、大量进食高热量食物),或暂停高能耗操作。否则,系统核心功能(物质转换、高级扫描、危机预警)将在未来12-24时辰内进入强制休眠状态。】
沈微的脚步,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冰冷的提示如同兜头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几分心头灼热的使命感火焰,带来一丝刺骨的寒意。
能量……要耗尽了!在这个节骨眼上!
她抬头,望向铅灰色、密不透风的厚重云层。太阳?早已被彻底遮蔽。而食物……村民们的口粮都已紧张,她哪还有余力去“大量进食高热量食物”?
前路,似乎又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但泄洪沟的开凿,绝不能停!沈微攥紧了手中的图纸,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她眼中闪过一丝狠色,将那份冰冷的警告暂时压入心底。
没有退路,那就榨干最后一丝力气!她挺直脊梁,迎着更猛烈的狂风,朝着那片镐声响起的方向,坚定地迈出了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