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散
主治天行时气,也就是在季节更替时流行的疫病,在病症初起,出现头痛、高热等症状时使用。
药物组成:大黄(四两)、白芍(二两)、黄芩、甘草(炙制)、桂心、麻黄(各三两) 。
将以上药物制成粗末,每次取一两,加水煎煮后服用。如果已经出汗或者泻下,就不用再次服用。
二圣救苦丹
药物组成:川大黄(生用,一斤)、皂角(四两,选用猪牙皂角,去掉外皮和筋膜,微微炒过) 。
将以上两味药研成粉末,混合均匀,用水泛制成丸剂。每次服用三钱,用无根水送服。身体虚弱的人减少服用量。
【注释】天行时气,指的是四季不正常的气候,人体感受后而发病,起初并不叫做疫病。由于病气相互传染,无论老少症状相似,一家一户、整个区域的人都共同患病,所以叫做天行时气。这种疫气从口鼻进入人体,一旦受到疫邪侵袭,脏腑都会发病,如果不赶紧驱逐病邪外出,很多患者会很快死亡。迅速驱逐病邪的方法,不是发汗就是泻下,所以古人治疗疫病的方剂,以泻下之法为主,发汗之法次之,这是为病邪寻找出路。这里的两个方剂,一个用来治疗冬疫,一个用来治疗春疫。冬季的疫病多寒邪,春季的疫病多热邪。多寒邪的适宜用水解散,方中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来发散营卫的邪气使汗出,用大黄、黄芩来泻除疫毒邪气。多热邪的适宜用救苦丹,方中用皂角开通孔窍而发表,用大黄泻下火热而攻逐里邪,使疫毒之邪也能通过汗出和泻下排出体外。仔细审察后选用这两个方剂,治疗疫病的大致方法就可以依此类推了。
天水散
一名益元散,一名六一散
主治夏季中暑,热邪损伤元气,导致体内体外都有热邪,人体因元气虚弱而无力行动,出现烦躁口渴想要饮水,肠胃津液干枯等症状。此外,该方还能用于催生、下乳,对于水液积聚,出现里急后重,以及急剧腹泻、肛门有急迫下坠感等症状也适宜使用。
药物组成:桂府滑石(六两,水飞法炮制)、甘草(一两)、辰砂(三钱) 。
将以上药物研成细末,取一碗新汲取的凉水,调服三钱药末。
【集注】柯琴说:人体元气虚弱不能支撑会死亡,邪气强盛而不能控制也会死亡。如今热邪损伤元气,人因无气而不能行动,此时若用人参、黄芪来补气,那么邪气会更加亢盛;用黄芩、黄连来清热,那么元气会进一步受损。只有善于清攻热邪的药物,才不会损伤人体元气;善于补养正气的药物,才不会助长邪气,必须要用气味纯粹的药物为主来组方。滑石禀受土中冲和之气,行使西方清肃的时令之气,具备秋金坚重的形状,其寒性能够战胜热邪,其甘味不会损伤脾胃,蕴含天乙之精且具有流走的特性,不同于石膏的凝滞,能够向上清利水源,向下通利水道,荡涤六腑的邪热,使其从小便排出。炙甘草禀受草木中的冲和之性,能够调和内外,止渴生津,作为佐药使用,既能保护元气又能清泻虚火,这样五脏自然和谐。然而心为五脏之主,暑热侵扰人体内部,神明不得安宁,必须要用朱砂来重镇安神,那么神气可以迅速恢复;用凉水来滋润,那么邪热可以快速清除,这样可以使清泻心阳之热的作用得以通行。至于热痢初起,出现里急后重的症状适宜用这个方剂,是因为滑石的滑利之性可以去除积滞。催生、下乳,以及水液积聚等病症,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所以也能一并治疗。这个方剂,补益气虚而不助长邪气,驱逐邪气而不损伤正气,不愧于“益元”这个名称,应该与白虎汤、生脉散三方并立为重要方剂。
香薷饮
主治因暑热天气时乘凉、饮用生冷之物,导致阳气被阴寒之邪所遏制,出现头痛、发热、恶寒(怕冷)、烦躁、口渴、腹部胀满、呕吐泄泻等症状。
药物组成:香薷、厚朴(用姜汁炒制)、白扁豆(炒制) 。
加水煎煮后,浸泡放冷,然后服用。
【集注】叶仲坚说:饮剂与汤剂稍有区别,服用剂量有固定次数的称为汤,随时服用没有次数限制的称为饮。饮剂是因为口渴而设置的,用于温热暑湿之症最为适宜。然而胃厌恶燥邪,脾厌恶湿邪,饮水过多会损伤脾脏,反而导致腹泻。治疗的方法,心下有水气的通过发汗来解决,腹中有水气的通过利小便来解决。但与其出现水湿之患后再去治疗,不如预先选用既能发汗又能利小便的药物。香薷气味芳香、性味辛温,能够发散阳气,具有贯通上下的功效,所以治疗暑病时以它为君药,以解表并利小便。佐以厚朴来祛除湿气,白扁豆来调和中焦,组合在一起制成饮剂。饮剂进入胃中,热邪消除且湿气不会留存,内外的暑邪都能得以清除。如果出现心烦口渴的症状,去掉白扁豆加入黄连,名为黄连香薷饮;加入茯苓、甘草,名为五物香薷饮;加入木瓜、人参、黄芪、橘皮、白术,名为十味香薷饮。根据症状进行加减用药,就能充分发挥香薷的作用。然而对于劳倦内伤导致的病症,必须使用清暑益气的方剂;对于内热严重、口渴明显的病症,必须使用人参白虎汤。如果此时使用香薷,会使表气更加虚弱,反而助长体内的热邪。香薷是夏季解表的药物,就如同冬季的麻黄,气虚的人尤其不能服用。现在的人不了解暑热会损伤元气,一概用香薷来代替茶饮,这就如同开门迎接盗贼一样。
黄连解毒汤
主治一切阳热火盛的病症,症状表现为面色赤红、口干,狂躁不安、心烦意乱,言语错乱、难以入眠,高热且干呕,出现吐血、鼻出血等,以及攻下之后大便仍不成形,但热邪仍然没有消除的情况。
药物组成:黄连、栀子(用量相等)、黄柏、黄芩 。
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汪昂说:寒到极点称为阴毒,热到极点称为阳毒。这个方剂名为黄连解毒汤,是以黄连为君药,直接解除心经的火毒。黄芩可清泻肺经火毒,黄柏能清泻肾经火毒,栀子能通泻三焦火毒,使各种火毒通过膀胱排出体外。如果大便干结坚实,就加大黄,名为栀子金花汤,通过通利大便,使火毒从大便和小便排出。一般来说,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所以使用大苦大寒的药物,抑制阳热而扶助阴液,清泻亢盛的火邪,从而挽救将要枯竭的阴水。然而,如果不是实热之症,不可轻易使用。
【按语】黄连解毒汤、白虎汤、三黄石膏汤、大青龙汤,都可治疗表里俱热的病症。但是大青龙汤治疗表实证且壮热,里热程度较轻,主要在肌肤;三黄石膏汤治疗表实证且壮热,里热程度较深,主要在胃腑。所以一方用石膏辅佐麻黄、桂枝,一方用石膏辅佐麻黄、豆豉,都是发散太阳经之表邪,解除阳明经之里热。大青龙汤,还以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辅佐麻黄,其意图专注于发散郁积在肌肤的热邪。三黄石膏汤,则以黄芩、黄连、栀子、黄柏辅佐石膏,其意图专注于清泻深入在胃腑的热邪。白虎汤治疗表热在肌肤,里热在胃腑,所以不用麻黄、桂枝来发散太阳经之邪,专门以石膏为主来清泻阳明经之热。解毒汤治疗表热在三阳经,里热在三焦,所以既不用麻黄、桂枝发散太阳经表邪,也不用石膏清泻阳明经里热,而是专门用黄连、黄芩、黄柏清泻上下内外的实火。这些情况都是太阳经的邪气侵犯到阳明经,但尚未传入阳明腑而成实热之症。如果邪气已经传入阳明腑而成实热之证,那么就应当使用三承气汤,以攻下里热。
三黄汤
主治三焦实热,各种属于实火有余的病症,尤其适用于大便秘结的情况。
药物组成:黄芩、大黄(两者用量相等)、黄连 。
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后服用。
二黄汤
主治上焦火势亢盛,出现头面部严重肿胀,眼睛红肿疼痛,心胸、咽喉、口舌、耳朵、鼻子等部位因热邪炽盛,甚至生疮毒的病症。
药物组成:黄芩、黄连、甘草(用量均相等) 。
加水煎煮,饭后服用。
【注释】三黄汤中用黄芩清泻上焦之火,黄连清泻中焦之火,大黄清泻下焦之火,对于三焦实火且大便干结的情况,确实非常合适。如果大便不成形,那就是黄连解毒汤适用的证候。将三黄汤中的大黄换成黄柏,是因为下焦热邪结聚但尚未坚实。加入栀子,可使热邪不通过大便排出,而是通过小便排出。上、中二焦实火,适宜用凉膈散。至于上焦实火,就把这个方剂中的大黄换成甘草,名为二黄汤,这样能让黄芩、黄连的药性缓缓下行,停留在膈上发挥作用。张洁古将凉膈散减去芒硝、大黄,加入桔梗,也是这个意思。虽然都是泻火的方剂,但其中在针对上、中、下焦,以及药性缓急、药力轻重方面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加减转换的方法,不可不知。
三黄石膏汤
主治伤寒阳证,表现为表里都处于大热状态,但无法出汗。或者已经经过发汗、攻下之法,过了常规病程病症仍未解除,六部脉象洪数,面色赤红,鼻干,舌头干燥且极度口渴,烦躁不安难以入眠,出现谵语、鼻出血,以及发黄、发疹、发斑等症状。以上各种症状,凡是表实证无汗,且热邪尚未入里形成里实之症的,都适宜以此方为主进行治疗。
药物组成:石膏(两半)、黄芩、黄连、黄柏、麻黄(以上各七钱)、淡豆豉(二合)、栀子(三十个) 。
每次服用一两,加入三根葱白,加水煎煮,趁热服用。体质壮实、正气充实的人可加倍服用。
【注释】仲景对于表里大热的病症,创立了表里双解的治法:像大青龙汤治疗表里大热,表实证无汗,所以通过发汗,汗出后表里之热都能得到解除;白虎汤治疗表里大热,因为表有汗,所以不用麻黄、桂枝,又因为里未成实,所以不用芒硝、大黄,仅用石膏、知母、甘草,在外解除阳明经肌表之热,在内清除阳明经腑之热,表里之热清除后病症就得到解除。至于表实无汗,热邪郁积在营卫,里未成实,热邪充斥三焦,呈现表里大热的证候。如果用大青龙汤进行表里双解,那么其功效不能作用到三焦;如果用白虎汤进行表里双解,那么其效果不能作用到营卫。所以陶华创制了这个方剂:用黄芩、黄连、黄柏清泻三焦火盛,佐以栀子曲折下行,使在里的各种热邪从下排出。用麻黄开通郁积在营卫的热邪,佐以豆豉、葱白直达皮毛,使在表的邪气从外发散。加倍重用石膏,是因为石膏与麻黄、豆豉配伍,效法大青龙汤,由此可知解除各种表热,不能脱离大青龙汤的思路。石膏与黄芩、黄连、黄柏配伍,效法白虎汤,由此可知解除各种里热,不能脱离白虎汤的思路。而且麻黄、豆豉得到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的配合,能大力发表热而不扰动里热;黄芩、黄连、黄柏得到石膏、麻黄、豆豉的配合,能大力清内热而不妨碍外邪的发散。这个方剂具备治疗表里俱热的优势,也是深得仲景的心法。如果表有微微出汗,麻黄用量减半,桂枝用量加倍,以防止肌表进一步疏松;如果里有轻微溏便,则减去石膏,加倍使用葛根,以避免中焦脾胃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