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技辅人立计划” 让同学们在技术浪潮中站稳脚跟,“晴雨信箱” 里又迎来新的困惑。“同桌这次考得比我好,我既想请教她问题,又怕她超过我”“社团竞选时,有人偷偷说我坏话拉票,现在看到她就别扭”“小组比赛明明可以合作拿奖,可大家都藏着掖着,最后啥也没做成”…… 信纸上的字迹带着明显的焦虑,少年们在竞争的压力下,既渴望超越他人,又困于合作的困境,这些矛盾如同紧绷的弦,稍不注意就会断裂,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与成长节奏。
暮春的午后,阳光透过生物园的紫藤花架,在石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一起,手中的信件被微风轻轻翻动。“高三的景明在信里说,他和好友约定一起冲刺名校,可看到好友的模考排名比自己高,就故意藏起了一份重要的复习资料,现在心里又后悔又煎熬。” 林小羽的声音里满是惋惜,“竞争本应是推动进步的动力,可现在却成了伤害友谊、阻碍成长的屏障,我们得帮大家找到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点。”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带着忧虑:“我表妹参加绘画比赛,因为怕对手学到技巧,连调色盘都不让人看,结果自己画得越来越封闭,连以前的水平都达不到了。” 李诗涵轻轻点头:“真正的成长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大家一起变好的正向循环。” 王浩拍了拍石桌,语气坚定:“那就启动‘竞合共生计划’,让大家明白,竞争和合作不是敌人,就像飞鸟的双翼,缺一不可才能飞得高远!”
经过二十九周的调研与筹备,“竞合共生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教育心理学家、团队管理专家开展 “在竞争中携手:成长的双赢之道” 主题讲座,前者分析过度竞争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后者传授良性竞争与有效合作的方法;陈雨欣负责策划 “红蓝博弈” 体验活动,通过游戏模拟竞争与合作的不同结果;李诗涵着手组织 “互助成长小组”,让同学们在学科互补中共同进步;王浩则发起 “联合挑战杯” 赛事,设置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竞赛项目,鼓励大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遇到了认知偏差的难题。许多同学觉得 “竞争就是要分出胜负,合作只会让对手占便宜”,对 “互助成长小组” 的参与热情不高。她没有气馁,联合班主任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将两个成绩相近的班级分为 “竞争组” 和 “合作组”,前者强调个人排名,后者鼓励互相辅导。一个月后的测试显示,合作组的平均分比竞争组高出 12 分,且同学间的矛盾发生率降低了 70%。实验结果在年级大会上公布后,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申请加入 “互助成长小组”。
陈雨欣的 “红蓝博弈” 体验活动在校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她将活动场地布置成模拟竞技场,参与者分成红、蓝两队,通过一系列任务积累积分。任务设置暗藏玄机:有的任务只能靠竞争取胜,有的任务必须合作才能完成,还有的任务既可以竞争也可以合作,但合作能获得更高的总积分。起初,两队为了争夺积分互不往来,甚至故意干扰对方,结果双方积分都很低;后来有同学发现,在 “资源共享” 任务中,两队合作交换所需材料,竟然能同时获得高分。活动结束后,教育心理学家现场解析:“就像这个游戏,生活中的很多目标,只有竞争与合作结合,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李诗涵的 “互助成长小组” 采用了科学的分组方式。她根据同学们的学科强弱进行搭配,让数学好的同学和英语好的同学组队,擅长文科的和擅长理科的结对,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形成优势互补。小组内每周开展两次 “互助课堂”,由擅长某科的同学讲解知识点,其他人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还设置了 “进步积分榜”,不仅记录个人进步,也统计小组整体提升,让大家既关注自己的成长,也重视团队的成果。有同学在小组日志里写道:“以前觉得教别人会浪费时间,现在发现讲题的时候,自己也把知识点吃透了,原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王浩的 “联合挑战杯” 赛事设置了极具创意的项目。“校园文化创意展” 要求参赛团队既要有独特的创意方案(体现竞争),又要与其他团队共享展览资源(体现合作);“环保方案设计赛” 需要各队提交自己的环保计划,同时联合起来完成一项校园绿化任务;“跨学科知识竞赛” 则采用 “答题接力” 形式,个人答题得分计入团队总分,团队间还可以互相 “支援” 一次难题解答。赛事规则规定,最终获奖不仅看个人或团队成绩,还要参考合作贡献度,这让许多习惯单打独斗的同学开始学习协作。高二的子轩感慨道:“以前比赛只想着自己赢,这次和其他队一起布置展厅,发现大家的创意放在一起更精彩,这种共赢的感觉特别好。”
“在竞争中携手:成长的双赢之道” 主题讲座上,礼堂座无虚席。教育心理学家展示了一组数据:“处于良性竞争与合作环境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数比单纯竞争环境中的人高 35%,学习效率也提升了 28%。” 团队管理专家分享了企业案例:“顶尖的科技公司,既鼓励员工内部竞争创新,又要求部门间紧密合作,这种模式让它们在市场上始终保持领先。” 一位专家的话引发全场共鸣:“竞争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合作是为了让大家走得更远,两者结合,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既快又稳。”
“红蓝博弈” 体验活动每月举办一次,同学们的策略越来越成熟。第五次活动时,红队主动提出与蓝队分工完成 “复杂拼图” 任务,红队负责边缘部分,蓝队负责中心图案,最后合力拼成完整作品,双方获得的积分都创了新高。旁观的老师笑着说:“这就是最好的成长,他们已经懂得,有时候让对手赢一点,自己才能赢得更多。”
“互助成长小组” 运行两个月后,校园里的学习氛围明显变化。以前课间总是有人独自刷题,现在更多的是小组围坐讨论问题;曾经藏着掖着的复习资料,现在成了小组共享的 “宝贝”;考试后的排名不再是同学间的隔阂,而是互相鼓励 “下次一起进步” 的契机。有家长反馈:“孩子现在回家总说‘我们小组今天又攻克了一个难题’,那种兴奋劲儿,比自己考了高分还明显。”
“联合挑战杯” 赛事落幕时,颁奖台上出现了特别的一幕:获得 “最佳创意奖” 的团队,主动邀请在合作中给予帮助的另一支队伍一起领奖;“环保先锋奖” 的获奖代表,在发言时感谢了所有参与校园绿化的团队。台下的掌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热烈,因为大家知道,这些奖项背后,不仅有竞争的汗水,更有合作的温暖。
计划推行到第十六周,校园里悄然发生着更深层的变化。运动会上,跑接力赛的同学不再只盯着自己的棒次,还会主动指导队友调整呼吸;艺术节排练,舞蹈队和乐队主动配合调整节奏,让节目效果更出彩;甚至连食堂打饭,都有人主动帮同学占位,同学间互相分享菜品,那种曾经因竞争而产生的疏离感,渐渐被互助的暖意取代。
在 “竞合共生计划” 总结大会上,林小羽看着舞台上互相拥抱的同学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竞争像风,能推动我们奔跑;合作像桥,能让我们跨越障碍。” 她举起手中的奖杯模型,杯身刻着 “竞” 与 “合” 两个字,“愿我们都能在竞争中保持锐气,在合作中常怀善意,让竞争与合作成为成长的双翼,带着我们飞向更远的未来。”
夜晚,林小羽在日记本上写道:“这次计划让我明白,健康的竞争与真诚的合作,是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青春小卫士’的使命,就是帮大家打破‘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式,在心里种下‘共赢’的种子,让每一颗年轻的心,都能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在合作中温暖彼此,最终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和大家一起变得更好。” 窗外,月光穿过云层洒在校园,那些曾困于竞争焦虑的少年,正带着新的认知与胸怀,在竞合共生的道路上并肩前行,他们的身影在夜色中交相辉映,如同夜空中相互照耀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