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代澜通舟计划” 让校园内外的代际关系信象中,又涌现出崭新的困惑。“想参加公益活动,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做公益真的能帮助到别人吗,还是只是走个形式”“学习这么忙,做公益会不会耽误时间”…… 信纸上的字迹或犹豫或迷茫,诉说着少年们面对公益事业时的迟疑与不解,这些疑问如同薄雾,笼罩着他们探索社会责任的道路。
金风送爽的秋日清晨,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生物园的凉亭里,晨露还挂在树叶上轻轻摇晃。“高一的雨薇在信中说,她看到山区孩子的艰苦生活很想帮忙,可不知道该怎么行动,只能干着急。” 林小羽翻着信件,语气中满是关切,“公益不应该只是遥不可及的概念,我们要带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它的力量。”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眼神中透着思索:“我在社区看到,有些独居老人连基本的家电维修都没人帮忙,其实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 李诗涵双手托腮,认真道:“是啊,公益能让我们走出自我,真正看到社会的需求。” 王浩一拍大腿,语气坚定:“那就启动‘益潮砺行计划’,让同学们在公益的浪潮里,磨砺自己,照亮他人!”
经过二十周的深入调研与精心筹备,“益潮砺行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公益组织负责人、资深志愿者开展 “公益之路:奉献与成长” 主题讲座,并设立 “公益实践指导站”,为同学们提供项目策划与执行的专业建议;陈雨欣负责策划 “公益地图” 探索活动,挖掘校园周边的公益资源;李诗涵着手组织 “微公益挑战赛”,鼓励同学们用创意和行动解决身边的小问题;王浩则发起 “长期公益伙伴计划”,推动同学们与公益机构建立深度合作。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遭遇了认知误区的阻碍。许多同学觉得 “公益就是捐款捐物,自己没钱没资源做不了”,对 “公益实践指导站” 兴趣缺缺。她没有放弃,联合学校宣传部门制作了一部名为《微光成炬》的纪录片。纪录片记录了小学生用零花钱为流浪动物搭建 shelters、退休教师义务辅导留守儿童功课、上班族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社区环保活动等真实故事。当看到一个个平凡人通过点滴行动汇聚成强大力量时,不少同学眼中燃起了跃跃欲试的光芒,开始主动前往指导站咨询。
陈雨欣在策划 “公益地图” 探索活动时,面临着资源整合与活动设计的挑战。她带领团队走访了周边二十多个社区、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详细记录每个地方的需求:敬老院需要志愿者陪老人聊天、表演节目;特殊教育学校希望有人协助开展手工课程;社区环保站急需垃圾分类宣传志愿者。她将这些信息绘制成色彩斑斓的 “公益地图”,地图上不仅标注了地点,还附上需求说明和联系电话。同时,设计了 “公益打卡” 环节,同学们每完成一个公益项目,就能在地图相应位置盖上专属印章,集满一定数量印章可兑换公益纪念品。
李诗涵组织的 “微公益挑战赛” 困难重重。第一次动员会上,同学们纷纷表示 “不知道能做什么有创意的公益”“担心自己的行动没效果”。她意识到,需要降低参与门槛并提供创意引导。于是整理出 “校园公益 100 个金点子” 手册,内容涵盖节约水电宣传、旧物改造义卖、校园流浪猫救助等简易项目;邀请创意达人开展 “公益 +” 工作坊,讲解如何将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与公益结合;还设立了 “创意孵化基金”,为有潜力的公益项目提供启动资金。
王浩的 “长期公益伙伴计划” 在初期响应寥寥。大家觉得 “长期做公益太麻烦,坚持不下来”。王浩没有气馁,他先邀请与公益机构长期合作的优秀志愿者分享经历。一位大学生讲述自己连续三年每周去特殊教育学校教孩子们画画,见证孩子们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一位退休医生分享在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帮助老人预防疾病的暖心故事。这些分享触动了同学们的心弦,他还与公益机构协商,推出 “公益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同学们的服务时长与收获,表现优异者可获得社会实践推荐信。
“公益之路:奉献与成长” 主题讲座上,礼堂座无虚席。公益组织负责人用详实的数据说明:“每 100 小时的志愿服务,就能为社区带来显着的积极改变。” 资深志愿者分享亲身感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看到了社会最温暖的一面。” 一位公益人士的话引发全场掌声:“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每个人的力所能及。”
“公益地图” 探索活动开展后,校园里掀起了公益热潮。同学们拿着地图,穿梭在各个公益场所。在敬老院,他们为老人表演精心准备的节目,陪老人回忆往昔岁月;在特殊教育学校,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手工艺品;在社区环保站,耐心地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公益打卡” 活动让大家热情高涨,校园论坛里,同学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打卡成果,分享公益过程中的感动瞬间。
“微公益挑战赛” 中诞生了许多亮眼的项目。有同学发起 “旧书漂流” 活动,收集同学们闲置的书籍,在校园内设立漂流点,让知识流动起来;有人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 “防诈骗小剧场”,用幽默的方式宣传反诈知识,获得上万次点赞;还有团队组织 “校园绿植领养”,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这些项目在校园展览中展示,吸引了众多师生关注,部分优秀案例还被当地媒体报道。
“长期公益伙伴计划” 让越来越多的同学与公益机构建立了深厚联系。参与计划的同学们定期前往合作机构开展服务,他们在服务中不断成长。有的同学从最初的羞涩不敢表达,变得能自信地组织公益活动;有的通过长期陪伴特殊儿童,对特殊教育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将相关专业列入未来的职业规划。公益机构也对同学们的表现赞不绝口,双方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关系。
在 “益潮砺行计划” 总结大会上,林小羽看着舞台上分享公益故事的同学们,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公益的浪潮奔涌向前,每一个微小的善举都是推动它的力量。愿我们都能成为坚定的公益践行者,在奉献中磨砺自己,在付出中收获成长,让世界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变得更加美好。”
夜晚,林小羽在日记本上写道:“这次计划,不仅带领同学们走进了公益的世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青春小卫士’的使命,就是守护这份善意与担当,引导大家在公益的道路上持续前行,让每一颗年轻的心,都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绽放光芒,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少年的公益篇章。” 窗外,月光洒在充满爱心与温暖的校园,那些曾对公益迷茫的少年,正带着满满的热情与责任感,在公益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成为照亮社会的一束束耀眼光芒。